一本圣经——众多教派……我们信仰什么有所谓吗?

One Bible - Many Churches. Does it matter what we believe?

by Dennis Gillett

 

这本小册子的标题 可以说是一半客观,一半主观:也就是说,一半是事实,一半是判断。一本圣经——众多教堂是无可置疑的吗?我们信仰什么有所谓吗?这是值得争论的问题。较为合理的方法是从已被大多数人达成共时的一点开始——只有一本圣经。这肯定是显而易见的真理吗?当然有不同版本和很多种的翻译——但只有一本圣经,无论它所使用的语言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古老的还是现代的。经文是不会因迎合这一或那一观点而改变的。成百上千的学者们敏于发觉对圣经的任何干预。成千上万只笔做好准备控告任何要玩弄经文词语的行为。圣经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词用得都很恰当——只有一本圣经。在每个国家它都是一样的,圣经的一致是完整的。 有很多教堂看起来同样不言而喻。有一些人说教堂有很多名字,其实只有一个。这是掩盖分裂的一种修辞手段。不同的名字就代表不同的原由。当然,这些教堂的确在一些方面很相似,但它们之间的差距也足够大了。不同的教堂有不同的教义,有时,教义的不同是很厉害的,甚至是本质性的。即便在同一所教堂里,还有自相矛盾的想法和行为。在任何一种情形下,结果不言而喻——一些要寻找真的教堂的人感到迷惑以至最后大哭,因为当他们不得不面对簇拥着一本圣经的众多不同的教堂时,他们无法做决定。这些教堂都声称他们的教义是以圣经为基础的,这就使得这一问题更激烈化。这种情形是如何产生的呢?

 

教堂间差异的发展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ces

当新教的改革者从开始反对到后来从罗马教堂脱离出来的时候,他们的口号始终是圣经,全部的圣经,仅此无它。在口号背后内含着一个理论——如果人们能自己读圣经,他们将会发现有关上帝和他的计划的真理,从而放弃旧的恶习,以至最终由共同的信念联结在一起。 新教最大的失望之一就是这一理论没起作用。结果不但没有产生创建者所期望的统一。反而,在一段时间里,产生了看法的分歧。越来越多的宗教团体相互竞争着声明自己是以圣经为基础的。导致了今天的基督教界的信仰混乱。导致现今普世教会运动的一个原因是人们意识到众多各异的教堂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基督教的一个指责。作为新教本质特征的个人自由恰恰导致了现今削弱它的东西。新教教堂们本都应以圣经为中心,然而却在数世纪的时间里他们之间的差异。 刚才的理论错了吗?——认为圣经的教义是完全充分的且对那些有理智,存良善的人会自其意?结果远没有达到期待的那样并不能就证明这个理论是错误的。后边谈到的别的因素,它们破坏、阻碍了宗教真理的团结效力。圣经对自身的声明是它的教义是包容一切的和完全充分的。圣经是上帝在对人说话。圣经宣布说上帝数世纪都是通过他的先知说话。现在最后,他通过他自己的儿子基耶基督说话。先知和圣子对我们所说的话都印在圣经的书页中。对我们来说,拿走圣经就等于上帝在沉默。一些信教的人声称他们看见过幻象并收到过圣经以外的别的启示,但对大多数男男女女来说,没有任何从天而来的标志或符号。我们只能在印在圣经中的上帝的话中听到来自天堂的声音——而非其他地方。 想一想圣经对其充分性的见证。耶稣常常指责和他同时代的人——但他从未指责他们看圣经,反倒因他们不能按圣经上所看到的去行事而指责他们。他说,你们查考圣经,因你们以为内中有永生,给我作见证的就是这经。然而你们不肯到我这里来得生命。(约翰福音539-40)耶稣对撒都该人谈到他们对复活的态度时说你们错了,因为不明白圣经(马太福音2229)然后继续说,论到死人复活,神在经上向你们所说的,你们没有念过吗?他说:我是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神不是死人的神,乃是活人的神。耶稣说这是上帝在特别的那天对人说这个的,因为人们忽视圣经,并误入歧途。

圣经 The Holy Scriptures

使徒保罗在传播提摩太福音的时候有一个同伴——从路司得来的一个犹太妇女的儿子。保罗写了两封书信给这个青年人,在其中的一封信中,使徒用这些话:并且知道你是从小明白圣经,这圣经能使你因信基督耻稣有得救的智慧。(提摩太后书315)从这封给提摩太的信上,我们也能看出他如何得到早期对圣经的认识的:是从他的母亲友尼基和外婆罗以。在使徒行传17中,有一段记录保罗和西拉对在庇哩亚的犹太人传播福音所说的真理天天考查圣经,要晓得这道是与不是。(使徒行传1811)保罗不但没有指责他们这样做反而赞扬他们的执着。 对帖撒罗尼迦的教徒,保罗写到,但要凡事察验,善美的要持守。(帖撒罗尼迦前书521),这些强调了下面的事实:经文是足够教诲关于上帝救赎的的真理的,并鼓励普通人自己看圣经的权力和义务。 使徒彼得的确提醒教徒们反对那些窜改,歪曲圣经的人。但他从来没有反对他们念圣经。因为他勉励他们象才生的婴孩爱慕奶一样,叫你们因此渐长,以致得救。(彼得前书:22)他们精神的成长和对上帝的认识的增长依赖于对圣经真道的仔细阅读。没有任何一点微小的暗示说明通过看圣经,他们会被暴露于危险之中,或和信念脱离。另一方面,这些段落的本质和核心意思是说经文能够教诲人们关于救赎的真理,且这一真理是可以被普通人所理解的。根据圣经,当初改革者的理论是对的,而是别的出了问题。

众多教堂 Many churches

由于圣经并非要隐藏什么,而是要启发人们,并非要引起混乱,而是要建立统一。由于在任何语言中都可以获得圣经,随着宗教自由的出现,基督教界怎么样成为不同教堂的综合体,导致了现代宗教混乱?导致这一不幸结果的两个主要因素是:第一,如果要正确理解圣经,就必须以没有偏见的头脑去读,且准备接受教诲,服从教义。问题是很多人事先带有看法,试图从圣经上找出支持来自别的出处的教义。 人们想按自身形象创造上帝的趋向是很明显的——凭借他们自己的欲望创造出对上帝的看法,这样他们可以发明一个符合他们愿望的上帝,而不是圣经所展现的上帝。他们从圣经上寻求对他们自己创造的上帝的支持,很多次他们很满意因为圣经支持它们。 这种满意仅靠着对圣经某几段的表面化的阅读。任性地挑选圣经中所喜欢的几段,而放弃那些不喜欢的段落。而且,这种教义的形成仅靠着孤立的段落,没有参考到经文的整个教义。很平常,教义彼此之间是隔离的,象分别捆扎的包裹,他们教义的最终的,合乎逻辑的结果并非很透彻。因此,他们也看不见差异和矛盾。 第二、某些教堂被一些特别强调的教义所控制。这些特别的教义得到特别的重视,导致对别的教义的忽视。这个导致的结果是错了位的,失去平衡的对圣经的看法,使得人们产生错误的结论,对救赎的观念感到混乱。 在今天宗教的世界里,不太可能澄清上帝的王国,圣经的权威和启示,耶稣基督的第二次复临,洗礼的重要性,教堂的性质,主的晚餐(饼和杯)的意思,人类本质,耶稣基督的复活,死后的生命。数年来一直教诲人民以灵魂永生为基础的神学的教堂现在发现他们的领先神学家和作者竟说这一教义并非圣经语言,而是出自异教;个人的存活无法通过身体死时灵魂离开去天堂实现,而是通过耶稣基督第二次复临才会复生的。 这是圣经上对人性的看法,但仅有少数人相信它。圣经明确而强调地说人是要死的。然而在宗教世界里有很多不定,怀疑和有意的矛盾。只这一点就代表了看法的混乱和多样。使得寻求宗教真理的人感到困难,让他觉得灰心失望,或产生一种导致不可知论和悲哀的冷漠。有时这种冷漠表现在这种信仰上,那就是你参加哪个教堂或信仰什么都没关系——因为有这么多可以选择的,它们都一样的好。

有所谓吗?Does it matter?

作为第一步,适用常识来检验。想象一个在医院的病人等着做一个外科手术。病人发现给他做手术的大夫认为手术的原则不重要——重要的是准备器械,开始手术。当然这个病人一定要起诉大夫!想象一个要坐飞机去旅行的人,他发现飞行员认为空中航行的原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飞机上天,凭着方向感。可以肯定乘客完全要选择另一交通方式。 这些阐述当然只是假想的,荒谬的。但谈到宗教时,在手术和航行中很显然是错误和危险的东西却常常被当作合理的和无害的接受下来。足够多的人认为只要你有一个受人尊敬的生活,你对上帝信仰什么没关系。从表面上看,这个合理吗?上帝创造了世界,并通过不变的,绝对的法律一天一天地将他维持下去,他可能不在乎人们如何看他吗?认为上帝对人们怎样看他,怎样对待他的话有极大的兴趣是不合理的吗?但事实是人不能相信自己的感情。上帝说了,圣经上是他的话。上帝在圣经里揭示了真信仰的原则。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原则接近上帝,并为他所接受,得到救赎的准则。 反思一下儿,忽视真信仰的原则就如忽视手术和航行的准则一样危险和愚蠢。惟一的不同就是在信仰上的忽视起初后果并不很明显,但最终是永恒的和不可改变的。在信仰上,同样地,人的生命也在危险之中。

关于宗教自由  What about tolerance?

当宗教的自由是指没有干扰的对上帝的自由崇信时是件幸事,但如果它以一种宗教的盲目色彩影响人们,使人们丧失了辩别黑白的能力,那就不完全是件幸事了。在过去,当人们对自己的宗教信仰很有把握时,他们可以大胆地说出他们认为的对和错,但在现今这个开明而又妥协的时代,宗教上的争议被视为落后的;差不多是让人感到羞愧的事。没有那么多人选择不妥协的立场——言语态度的温和很重要,任何有可能点燃争议的行为都是不允许的。在一些人看来,重要的不是得出什么一定的结论,讨论和考虑,但从不下决定有的宗教可能比别的要好一些——但所有的宗教都是好的选择一个适合你,最能显露你内心之好,又不伤害别人的宗教,这种观点显得很现代又合理——但它和圣经的教义相矛盾。圣经所揭示的真实宗教的内在是非容忍的观念——就是说,因为只有一个真实的宗教,凡是与之相反或相矛盾的都是错的。这一观点是可厌的,但对诚实的头脑来说,它是合乎逻辑的。 谈到接近上帝的方法时,圣经上使用那些强制的,绝对的词。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在希伯来书: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悦;因为到神前来的人,必须信有神,且信他赏赐那寻求他的人116)。留意不能必须二词,作者没有说到神面前来的人最好信有神或人非有信难得神的喜悦。他说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悦;凡是到神面前的,必须信有神。那些话不允许任何中庸主义。凡是来的人必信,非信而来没有一点用处。这就引发了这一问题,为什么不按我本身行事呢?我这样有什么不对吗?圣经揭示上帝不准备出于人自然的良善而接受任何人。这是无法接受的和不公平的。有的人生于坏的环境,在堕落的条件下生活,因此要得到自然的良善是一种斗争;而别的人生于优越的环境又长于适意的环境,因此良善来之就容易。上帝并不在这一不公平的基础上接受人。

 

上帝接纳的基础 The basis for God's acceptance

在上帝的眼中,所有的人都是罪人,他们的良善不足以给他们释罪。公义,圣洁和正义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上帝的标准,上帝任何时候都不会为迎合人类的反复无常而放弃这一标准。今天的罪并不比挪亚或夏娃的时代少。上帝也并没有从对罪的憎恨演变成为仅仅忽视它而已。人类良善同上帝的正义标准比起来是发育不良的和虚弱的。带着能证明我们是体面的纳税人,并且从未损害我们邻居的记分卡在上帝面前是没有用的。证明一个人品行端正的时候这个可能是重要的,但在救赎的问题上,这是微不足道的。我们那点正义并不是得到上帝喜悦的通行证。圣经教诲我们得遗弃自身萎缩了的道德,承认自己没有达到上帝的标准。这就是所说的忏悔。 由于人们不能在他们自然良善基础上而被接受,因为那基础是不充分和不公平的,上帝因他们的信而接受他们。他们表现出来的信被上帝当作义。这是由信而来的伟大的正义教义,并解释了为什么非信就不能到上帝面前,为什么那些来的人又必信。为了展现这一伟大教义是如何施效的,使徒保罗拿亚布拉罕作比喻。亚布拉罕从上帝那儿收到许诺,这许诺以人的角度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亚布拉罕不顾相反的表象依然对允诺充满信心,这在上帝看来就是义: 并且仰望神的应许,总没有因不信,心里起疑惑,反倒因信,心里得坚固,将荣耀归给神。且满心相信神所应许的必能作成。所以这就算为他的义。算为他义的这句话,不是单为他写的,也是为我们将来得算为义之人写的,就是我们这信神使我们的主耶稣从死里复活的人。耶稣被交给人,是为我们的过犯;复活,是为叫我们称义。(罗马书420-25) 保罗坚持认为在亚布拉罕这一例子中起作用的原则也同样适用于任何一个到上帝面前求救赎的人。

对上帝道的信心 Faith in the word of God 

整个过程中最本质的特征是对上帝道的信心。这是新生命的开始,也是真正信仰的基础。使徒彼得写到你们蒙了重生,不是由于能坏的种子,乃是由于不能坏的种子,是藉着神活泼常存的道(彼得前书123)。 这就是为什么新约中的很多部分强调信仰和信心的必要。 他到自己的地方来,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约翰福音111-12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悦;因为到神面前来的,必须信有神。 (希伯来书116你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给万民听。信而受洗的必然得赦。 (马可福音1615

信仰还是迷信 Faith or superstition

既然信心如此重要,有理由认为上帝所要的信心不是指相信那些假的,或自造的东西。上帝坚持要的信仰是对真理的信仰,因为对假的东西所抱的信心是迷信。圣经说:因为他心怎样思量,他为人就是怎样(箴言237)。 它告诉我们最终一个人的行为是受他的思想所支配的,因此,一个错误的信仰就会导致一个错误的生活。 新约的作者懂得这个并且始终督促人们抓住这一真理。想一想,使徒保罗在谈这一问题所使用的有力的词语: 但无论是我们,是天上来的使者,若传福音给你们,与我们所传给你们的不同,他就应当被咒诅。我们已经说了,现在又说,若有人传福音给你们,与你们所领受的不同,你就应当被咒诅(加拉太书18-9)。 这些是很庄重的话。保罗对那些传假福音的人双重地诅咒。这就是前面提到的不容异说的一个例子,这和现代轻易容纳的态度是如此的不同,现代对大帝的看法完全是各样的,有时甚至是相互破坏性的。保罗坚持认为他所传播的福音才是真理,任何与之相矛盾的都是谎言。他还坚持说关于上帝和他的计划的真理是有一个可以定义的标准的,那些远离这一标准的人处于危险之中。 今天流行的说法是基督徒的信仰不能以一种信条定义出来。因为太个人化,太神秘。正是这一观点助长了很多人认为你信仰什么和你加入哪个教堂都无所谓。但这种观点很明显是错的,依新约的教义来看,教堂被称为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摩太前书315)。 每一个基督徒身上都有重大的责任来确保他们的信念和教堂都必须建立在真理的根基上,象圣经所揭示的那样。 当耶稣对撒玛利亚妇人说到真的信仰时,他用了极其关键的词: 时候将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拜他。因为父要这样的人拜他。(约翰福音423-24) 耶稣的意思是宗教并不仅仅由外部表观和外部仪式组成,也不仅仅是颂扬或斋戒某一行为的表现,而是心理内在的情况。这就强调了按照上帝要求去生活的重要性。我们有可能嘴上赞扬上帝,而在生活之中败坏他。有可能高唱归顺的凯歌,谦卑地低头而拥有一颗象孔雀一样骄傲的心。我们以生活中的顺服来证明我们对上帝的信仰。需要做的是通过谦卑地阅读上帝的话而发现真理,并在日常的生活中应用它。这才是要用心灵和诚实拜他。(约翰福音424

生死攸关的事情 A matter of life or death

这一问题不仅仅牵扯到那些对神学有兴趣或喜欢进行宗教争论的人。这对所有寻求救赎的人是生死攸关的事情。发现真理是否重要的问题只能在圣经所显示的永恒原则的基础上来回答。控制我们接近上帝的原则是永恒的:它们常常被应用;它们是永远的。 在利未记中,有一段话记录了两个忽视这一原则的人最后导致悲惨地死亡。拿答和亚比户是上帝的两个牧师,他们的生命就是由上帝关于拜神的要求所决定的。 亚伦的儿子拿答,亚比户,各拿自己的香炉,盛上火,加上香,在耶和华面前献上凡火,是耶和华没有吩咐他们的。就有火从耶和华面前出来,把他们烧死,他们就死在耶和华面前。于是摩西对亚伦说:这就是耶和华所说,我在亲近我的人中要显为圣;在众民面前,我要得荣耀(利未记101-3)。 牧师在耶和华面前上香是无可厚非的,上香的方法是上帝仔细要求过的。但这两个人忽视上帝的告诫,献上从别处火源取来的凡火,而不是从上帝的坛上取来的。他们做这个可能是出于马虎,或淡漠,或仅是简单的违背,但上帝拒绝他们的崇信,因为那不是以他命令的方式完成的。 有的人可能会说只要拜的目的是对的,方法的错误是可以被原谅的——如果结果是好的,那可疑的方法是可以抬高的。但谈到拜上帝时,显而易见这不是对的。这个故事揭露了并谴责了结果为方法辩护的理论。它表明上帝很关注人们拜它的方式。实际上,我们可以要求让自己喜悦的权力,但它可能不会让上帝喜悦。 圣经反复教诲我们真理并非由错误的方法提出来,它也不会建立在错误的基础上。你不能通过违背上帝的要求来信奉他。我们不能通过漠视他的意愿来荣耀上帝,象拿答,亚比户所做的。现在带凡火来献神不比那时好。上帝没有改变他的本质和目的。那些在他面前信奉他的人必须是那些不顾麻烦寻求他的意愿,并对此深有感情,遵从他的话的人。摩西对亚伦反复重申的老的原则依然是真的:我在亲近我的人中要显为圣;在众民面前,我要得荣耀。要想让上帝得荣耀,就必须遵从他。任何引导人们相信上帝的话是不可靠的,或上帝的话是可以被忽视的,或我们可以选择某一基础教义的教堂都是错误的,因为最终,他们都是要教诲人违背上帝的道。

对真理的试探 The test of truth

以别人误导我们当借口是没有用的。在天堂的高级法院,这是一个无效的辩护。耶稣说:若是瞎子领瞎子,两个人都要掉在坑里(马太福音1514)。认为智者和学者已经教诲我们该相信什么,该怎样做也是没有用的。不是按照学者说的,而是按照上帝说的。人类自做的宗教无法代替上帝的宗教,尽管它很聪明。耶稣引用一个老希伯来先知的话并加强他的意思时已经说清了这一点: 他们将人的吩咐当作道理教导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马太福音159)。 这离我们今天流行的宗教教义就很远了。今天,在基督教界,有很多出色的老师们,他们拒绝接受圣经关于上帝和他的计划的教诲,否认基督的复活,否认上帝的道的权威性,怀疑,放宽他的诫命。其中的道理是我们不应该太被学者们的文凭所震摄。当学者水平对上帝的道诚信时,又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上帝的道时,我们应该感激它,但圣经从未说过人类的聪惠是通往上帝通行证。圣经反而告诉我们只有那些谦卑而又有忧伤之灵的人才会得到真理。

圣经教义  Bible teaching

基督的信念的伟大教义是以事实为基础的。否认事实,就是歪曲教义。否认耶稣基督的童贞出生,认为他成为约瑟的儿子,而非上帝的儿子:他只是他时代创造的人,仅此而已。否认耶稣基督的肉体复活,这将冲击信念的基础,使得基督的使徒成为假的见证,使得死人永留在墓中。否认基督创造奇迹的事实,就是剥夺了他的权威和真的地位,因为他说奇迹是耶稣神圣的标志。最后,寻求真理的人得表现出一种独立的精神,并认真地阅读圣经的教义,而不是接受二手的结论。 新约中首先强调的之一就是教义是能被定义的。有时,今天,人们说基督教的信念,是不能以主张陈述的和神秘的,不可被分析的。如果是真的,就会出现一件奇怪的事——使徒保罗给加拉太人的一封信上说他奇怪他们当中有人离开那藉着基督之恩召你们的,去从别的福音。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无法定义一些东西,又怎么能说有些人背离了这些东西呢?新约中的教义肯定地说的确存在一个可定义的目标水平,这样才可以做判断。现在,如果上帝自己很注重要揭示他自身和他计划的真理,还认为这无关紧地去行事,或人们拿自己的信仰来喜悦自己就不合乎逻辑了。 在旧约中,有一段把这个问题讲得很清楚: 但我所看顾的,就是虚心痛悔,因我话而战兢的人。 (以赛亚书662) 因上帝的话而战兢的人说明他真正理解了,相信它并服从它。人们没有权力取悦自己,如果那将导致他们漠视上帝所揭示的。人们都应该严谨而诚信地对待他们的信仰。

 

需要发现的重要教义 Vital doctrines to be discovered

那些响应鼓励深入研究自己宗教,并用上帝的道衡量它的号召的人常常惊奇地发现他们一辈子相信的东西是不真实的!作者承认这是他自己的经历:这样的一个历程使作者发现了灵魂不灭说和与之相关的死后灵魂上天堂的看法,自学圣经使作者摆脱了从魔鬼和鬼魔和没有身体的灵,揭示了在耶稣基督作为世界的王第二次降临时所采用的真正的而又重要的复活的方法。它帮助理解上帝的王国——这是地球上建立一个真正的王国。当地球上人类的王国都垂死挣扎的时候。它打开了永生的前景,没有被罪玷污的,没有被残缺所折服的生命,一个精彩而永恒的生命,与基督共同在上帝王国的生命。 它同样也严肃地证实了上帝的从来也未被遵守的最重要的命令之一:接受洗礼。从对圣经教义关于洗礼的理解,很明显看出以前作者小时侯接收的洗礼和经文教义中的成年人洗礼行为不相协条,上帝的话表明施洗礼仪式是服顺的一种行为,是由于有了诚信—— 一个自愿的用水的葬礼用来象征旧的生命的死亡,和从水中诞生的一个服顺的新生命。 教堂初建的时候,很多教徒被石头打死,被鞭打,挨饿,被追捕,被迫害,最终殉葬。他们忍受了这一切因为他们相信他们要说的话是至关重要的。用彼得的话说:"顺从上帝,不顺从人使应当的(使徒行传529),如果我们相信什么或我们拜谁无所谓的话,那么他们以所有的代价换取的传教的决心就成了错误了的。

 

生活中的信仰的例子   Examples of living faith

观察一下使徒们如何把上帝启示的懂得真理重要性的原则应用于实践的。在使徒行传10中有趣的事件,有一个名叫哥尼流的人,圣经上说他是个虔诚人,他和全家都敬畏神,多多周济百姓,常常祷告神,神派彼得找到这个人和他的家人,向他传教关于基督和他的王国的真理,当他们听说并相信的时候,他们受了洗礼,保留了救赎者的名,有趣的是哥尼流是一个各方面很好的人,敬畏上帝,常常祷告,诚信、大方地生活着,尽管如此,为了得救赎他仍需要知道真理和回复它,按今天的标准,很多人会说他是一个足够好的人,但这个故事证明他相信什么并不重要,他需要知道真理,这样才能以诚信作答。 在使徒行传8中有一个重要的例子。讲的是一个按今天的标准被称为圣经读者或常去教堂的人,他是一个埃提阿伯人,在耶路撒冷祷告完毕以后回他的家,他坐在他的四轮轻便马车上读以塞亚53,一个天使指引腓利去埃提阿伯,帮他理解所读的东西。所以腓利上了马车给他讲解关于耶稣基督的真理,在他们前行的路上,他们来到了有水的地方,埃提阿伯人要求受洗,腓利回答说:你若一心相信,就可以。再一次它强调诚信在改变的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个例子是和亚波罗有关的,他是有学问的,最能讲解圣经(使徒行传1824这人已经在主的道上受了教训,心里火热,但记录上说得很清楚这还不够。两个门徒,百基拉,亚居拉就接他来,将神的道给他讲解更加详细。重要的是他更加准确地理解了神的道。 因此就是这样一个人——哥尼流: 一个每天祷告的人,有着诚信的生活;埃提阿伯人:一个读圣经的人尊敬地拜着神;亚波罗:一个最能讲经,心里火热而又辛勤传道的人——在任何一种情况下都需要更详细的关于真理的教诲。这些例子没有一个认为宗教的人可以随意选择他们的信仰。另一方面,那些对他们的宗教很严肃的人应该确保他们诚信的基础是符合上帝道的教义的。能够救人的信念是对真理的信念。其他种信念都是要遗弃的。 一本圣经,众多教堂。哪个教堂有关系吗?在最终的分析里,回答得看提问的人所要寻求的是什么。如果这一提问是为了友谊,或是为了满足人应该信奉什么的想法——那么回答是不,没有多大关系。但如果提问是为了寻求一个永生,和上帝所能接受的一种信奉形式,那么回答应该是:是。

Dennis  Gillet, CMPA

英文愿版 http://www.christadelphia.org/pamphlet/onebible.htm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