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赛亚的比喻
新约圣经寓言阐释

(英)约翰卡塔
John Carter
Parables of the Messiah
CMPA


弥赛亚的比喻新约圣经寓言阐释
(英)约翰卡塔
1-70章(共80章)
英文1954,中文2006.11.10

 

前言Preface. 4

第1章 盐 Salt. 6

2 Light. 9

3 灯与斗 A Candle and A Bushel. 11

4 敌手 The Adversary. 13

5 虫子、生锈与窃贼  Moth Rust and Thieves. 15

6 眼睛:“单眼恶眼”  The Eye: Single and Evil. 16

7 禽类与百合花 Fowls and Lilies. 18

8 好的量器 Good Measure. 20

9 刺与梁木 Mote and Beam. 22

第10章 狗与猪 Dogs and Swine. 23

11 面包与石头:鱼和蛇 Bread and Stone: Fish and Serpent. 24

12 两条路 The Two Ways. 25

13 Wolves. 26

14 树与果  Trees and Fruit. 27

第15章 两位建筑师 Two Builders. 29

16章 医生与病人  Physician and Patient. 32

17 新郎 The Bridegroom. 33

18章 补衣 The Patched Cloth. 35

19章 酒袋与新酒 Wine Skins and New Wine. 37

20章 收获与劳动者 Harvest and Labourers. 38

21章 十字架 The Cross. 39

22章 芦苇、城市暴风雨和玩耍的儿童 Reeds Storm Troopers Children at Play  41

23章 基督的轭 The Yoke of Christ. 43

24章 祸坑中的羊 Sheep in Pit. 45

25 着魔的大力士 Strong Man Spoiled. 47

26 空房 Unoccupied House. 49

27 播种者的寓言 Sower. 51

28 稗子 Tares. 54

29 芥菜籽 Mustard Seed. 57

30 Leven. 59

第31章 宝藏 Hid Treasure. 60

32 珍珠商人 Pearl Merchant. 61

33 拉网 Drag Net. 62

第34章 受指导的文士 Instructed Scribe. 63

35 瞎眼领路人斯科 Blind Leaders. 65

36孩子与小狗 Children and Puppies. 67

第37章 磐石和钥匙 Rock and Keys. 68

38 作为一粒芥菜种的信仰 Faith as Mustard Seed. 71

39 四肢与迷失的羊 Amputated Limbs and Lost Sheep. 72

第40章 不可饶恕的债权人 Unforgiving Creditor. 74

41 骆驼与针眼 Camel and Needle's Eyes. 76

42 葡萄园里的劳动者 Labourers in Vineyard. 78

43 无花果树枯萎与无花果树发芽 Fig Tree Witheredand Budding. 81

44 两个儿子 Two Sons. 83

第45章 邪恶的园户 Wicked Husbandmen. 85

46章 所弃的石头 Rejected Stone. 87

47 婚宴 Marriage Feast. 89

48 蠓虫与骆驼 Gnat and Camel. 91

第49章 杯与盘 Cup and Platter. 92

50 粉饰的坟墓 Whited Sepulchres. 93

第51章 母鸡与小鸡 Hen and Chickens. 94

第52章 雷电 Lightning. 95

第53章 秃鹰 Vultures. 97

54 房主 Goodman of the House. 99

55 忠心的仆人与邪恶的仆人 Faithful and Wvil Servants. 99

56 十童女 Ten Virgins. 101

第57章 他连得 Talents. 103

58 绵羊与山羊 Sheep and Goats. 106

59 成长的种子 Growing Seed. 109

第60章 两个债务人 Two Debtors. 111

第61章 做弟子身份的考验 Tests for Disciplesip. 113

第62章 善良的撒马利亚人 Good Samaritan. 115

63 午夜的朋友 Friend at Midnight. 117

第64章 愚蠢的财主 Rich Fool. 119

65 侍奉的主 Lord Who Serves. 121

66 火与水 Fire and Water. 123

第67-70章 用餐时闲谈的寓言... 124

第67章 掉在井里的驴或牛Ass or Ox in Pit. 125

68 末位 Lowest Place. 126

第69章 家主的原则 Rules for Hosts. 127

70 大筵席 Great Supper. 128


前言
Preface

在圣经中的比喻其实是一种寓言。“比喻”(parable)衍生出来的意思是把一件事情放在另一件事情旁边,从中得出比较的概念,虽然这个概念实质上并没有包括在寓言这个词的意思里。许多人已作过努力定义它,某些说法是否应归于寓言,还是归于比喻,我们从中可以领悟到精确定义它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简明牛津词典作这样的解释:“比较,相似;任何一种说法或叙述通过别的东西表达出来;讽喻,寓言。另指任何难以理解或意义不明的说法

从圣经特定的观点来看德国人学家本奇(J.A. BengelNew Testament Commentary1742)的定义很好,但也不是非常恰当:“比喻是一种通过虚构叙述的修辞形式,然而象征着真理,它取材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话题,描绘的真理常人很少了解,或者具有道德意义

在本书里我们收集了耶稣的八十个谚语和故事。按严格比喻的定义,有些算不上,但我们认为这八十个故事或者是恰当的寓言,或者是包括了寓言成份的谚语,因此我们把它们归为一类。我们认为读者会认同我们这样归类耶稣使用的修辞方法。

我们使用《弥赛亚的比喻》这个标题,不仅仅因为耶稣,弥赛亚说过这些寓言,而是因为我们相信只有弥赛亚能解释这许多寓言后,我们才能了解耶稣的意图。这些寓言是王向那些对神的国有兴趣的人说的。它们对人的思维是一种挑战。耶稣在寓言中使用的人物,一般认为与旧约圣经里的弥赛亚有关,我们无法识别耶稣的思想换句话说,弥赛亚预言的内容是本意,若将它们看成精神上的真理就会使它们失去重大目的。读者阅读了在此对寓言作出的解释后就会认为这样的评论是正确的。寓言的研究极有利于更深刻地理解耶稣基督以及他的信息;而且既然许多寓言都出自旧约圣经,它还能增加我们对摩西和先知们作品的了解和理解

已有多人尝试给寓言分类,但这种安排只能起到极其有限的单一目的。许多寓言由于分类者的想法或目的不同既可以在这一组又可以分在另一组。

研究我们福音里的寓言,认为从马太福音开始是一个切实可行的好办法。因此我们就依次进行。为了便于在福音记录之间作比较,我们还提供了福音的寓言目录,附上能够找到的谚语或寓言的福音参考索引。这个目录有助于读者很方便地找到任何一个寓言出处的圣经章节。由于耶稣在许多不同地方都说过寓言,他肯定会重复他的话,有些说法在这部福音里提到,在另一部福音里也有。因此,目录里不止一处的圣经参考文献并不意味着这些参考文献都指同一件事。这一点必须记住,由于内容不同谚语的重点也略有不同,特别是概括性表述谚语的时候。

看一眼圣书参考资料的目录就可以发现哪些谚语被所有福音书使用,哪些只有两部福音书使用,哪些只有一本福音书使用。为什么每位福音书的作者使用了一些情节而省略另一些情节,这都是毫无疑问有理由的。对于这些原因的探究属于研究整体福音的范畴,但就对研究寓言来说,该表格也能为我们提供一些信息。

我们应该注意的是在第四本福音书里没有寓言。比喻parable)这个词出现在英文KJV钦定版(约翰福音10:6),但更正确的译文应该是箴言(proverb, 见英文RV新钦定版)。约翰福音记录了马太、马可和路加未曾涉及的主生活的方方面面。讨论的性质不同,讨论的主题也不同。这并不意味着约翰的福音没有比喻的语言;相反,比喻每一页都有;但他们不是以寓言的形式出现,而是引自旧约圣经的形式。几乎约翰福音的所有讨论都展示了主对其自身工作的预示。这个主题已增加了简短的一章,但为更加全面地理解第四本福音,读者最好阅读约翰福音说明(John CarterExposition of The Gospel of John)。

本书末尾列出了寓言的圣经书稿,引用或参考的其它圣书。


第1章 盐 Salt

(马太福音5:13;马可福音9:4950;路加福音14:3435)

在这些经文段落里我们发现耶稣在他的教训里有三次提到盐,并且每次都使用比喻的意义。虽然它们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寓言,但它们都是密切相关的修辞形式。下面让我们逐条解释。

(1)第一个寓言出现在登山宝训,就在他的祝福之后。耶稣已经宣布谁是有福了;他说了所有的祝福,直到最后客观地说:“虚心的人有福了!但最后当他开始说他们有福了时,他立即运用在信徒身上:“人若辱骂你们,你们就有福了!过渡到直接演讲后我们就听到了他的谚语:“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马太福音5:13)。那些有福的,他的门徒是世上的盐。这个词组现在已成了陈词滥调,BBC的幽默大师绝对不再使用,被视为陈腐用词,但耶稣使用时其含意略有不同。

盐能保鲜食品,增添滋味。基督的听众里有渔夫,他们深知海里的产品很快就会腐烂,除非带到伯赛大用大缸腌起来。所有的听众都知道当地气候温暖,任何死的东西都马上会受到污染和腐烂。那么,得福的人在哪方面像盐呢?一般认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耶稣的门徒在社会上保存东西,避免腐烂的扩大。有些人甚至认为如果有十个义人,所多玛就能得救了,同样我们这个世界没有被毁灭是因为其中有基督徒但这些观点事实上还有一种谬误:因为选举的原因神指导世界朝他的目的发展;基督教训的道理极大并永远影响着社会上一些事情;但世界依然要被毁灭,原因就在于其中的腐败没有受到控制。

耶稣思考更多的东西是“风味”,因为他立即说到了失味,而没有提到保护功能:男人是“盐”,因为他们有盐的品味,男人本质上就是这样,他们也不会影响同伴。当我们想起耶稣一口气使用了两个比喻就明白了:他的门徒是“盐”,他们是“世界的光”;前一种说法描述了他们自己的品质,第二种说法说明了他们与相关事物的关系。他的门徒,显示出温柔、体恤、心灵的纯洁、对义的渴望,拥有神希望的那种健康与“品味”。他们会失去品质,就像巴勒斯坦地区的盐失去盐分,不再适合使用一样。汤姆森在《圣地与圣经》(W.M.Thompson, The Land and the Book, 1876)这本书中告诉我们有一位进口商人让他的盐丧失盐分,骗财、失财的故事。

(2)马可福音提到了盐的另一种关系,还有耶稣对盐的看法。他在经过加利利时预言了他的死亡与复活;但当他说到苦难与死亡时他的门徒因为忙于其它事务,没有考虑他的想法;他们考虑在耶稣建立的国里谁更大。他们的思想集中考虑天国的立即重建,所以想不到耶稣的死。他们非常关心自己的显赫,不会同情那位正在考虑自己被杀、苦难和牺牲的领导人。耶稣继续告诫他们说提升的方法在于卑微自己:“若有人愿意做首先的,他必做众人末后的,作众人的佣人。于是领过一个小孩子来,指出必须接待小孩子;然后他指出如果必要的话门徒现在就必须献上手、脚或眼,而不是要等他们被抛入欣嫩子谷,完全毁灭。然后他又为他的忠告给出了理由:“因为必用火当盐腌各人,凡祭物必用盐腌。盐本是好的,若失了味,可用什么叫它再咸呢?你们里头应当有盐,彼此和睦”(9:4950)

在此上下文里有指导。耶稣在他们面前放置着两种选择,一种是现在就断手断脚,一种是完全毁灭在未来他们的火是不灭的。为了避免后面的结局,每个人现在都必须用火当盐腌;动词盐腌再次出现:“凡祭物必用盐腌;第二次出现解释了第一次的用法。它为我们指出了献祭的方法。两种发酵剂酵母和蜂蜜都不能在餐祭中使用,但盐是必不可缺的:“凡献为素祭的供物都要用盐调和,在素祭上不可缺了你神立约的盐。一切的供物都要配盐而献”(利末记2:13)

盐与餐祭象征着立约的关系。一起用餐就是他们之间盐的约。这是用餐认可的约。这条规则非常严格,所以故事说到有一个小偷在帐篷里分享了食物,当他被人抓住时却逃过了惩罚,因为酋长认为这是分享食物的行为,即使在这种条件下也是盐的约。献祭中的盐说的是约,因为盐的约神才接受餐祭。请牢记这一点,利末记2:13是耶稣用语的来源,他的意思是说每种献祭都必须受约的束缚(用盐腌),所以切断罪恶的欲望是献祭的条件(用火作盐腌)。火能起到净化的作用;用火盐腌就是按照立约的要求净化,即使不惜断肢也要克服障碍。

耶稣亲自运用这个情形,当时许多自以为是的人要表示出比他人的优越性。他在别的情形下也使用过盐失盐分这个短语。就像耶稣说的那样他们是盐”:从上下文中可见他思想上的丰富。他们在神的立约中有品味和健康。因为卑劣的思想和敌意他们就会失去盐分”:事实上就处于危险的境地。在分享立约的献祭中他战胜自己的意志,顺从父的旨意,他们能解决争端。如果把自己置身于祭坛上,就不会争论优先权的问题。因此他奉劝:“你们里头应当有盐,彼此和睦。”换句话说:“自己遵守立约原则,作为神的子民;自己作必要的献祭;你就不会有争论,你们之间就会有和平”。

保罗在哥罗西书4:6中还有另一个声音:“你们的言语要常常带着和气,好像用盐调和,就可知道该怎样回答各人。”以弗所书4:29很有指导意义:“污秽的言语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随事说造就人的好话,叫听见的人得益处。

污秽或者肮脏的话是不健康的不适合从圣徒的口中说出来。这样的话无益,不会建设或者帮助恩典。用盐调和的话是清洁的、有浓味、高质量,符合神的立约—保罗用特别的方式表达,如“用恩典”和“帮助恩典”,使用的词表达出由于神的爱护,神与人的关系变得高尚了。用盐调和”的话被神听到是可以接受的;这样的话脱离了污秽与暗示。

(3)路加福音中的说法针对耶稣周围的群众他警告众人做门徒的必要性。百姓必须对他作出决定;他们跟随不能漫不经心,纯粹出于好奇心,或者仅仅为了见到他对疾病的疗效,或为了满足他们自己的需要。他有三次提到“不能作我的门徒”(14:26,27,33)。那些首先珍惜家庭关系、当前友情,甚至自己生命的人;那些没有准备“自己”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人;不能撇下一切所有的人—所有这些人都不能做他的门徒。盐本是好的,他继续说,但盐若失了味,可用什么叫它再咸呢?跟他就是要感受盐的特殊气味,使他们能够接受。但这气味必须留住,否则没有益处。所以,如果他们不计成本坚持到最后,他们也能做得到。

可用什么叫再咸呢?被重点强调的词在。已经退化了的盐不能被盐腌;百姓拿了这种失去盐味的盐如何能被神接受呢?耶稣强调说这种盐也没有用处。少量的盐对于土地是有好处的;它与肥料混合在一起;但没有盐分的盐完全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人们弃之不用。


2 Light

(马太福音5:14)

你们是世上的盐你们是世上的光”(马太福音5:14)。我们认为第一句原本要告诉我们人类的本质,而第二句是他们对别人的职责。这并没有排斥他们当成为什么,因为发光的就在于光本身,黑暗不能驱散阴霾

大光指太阳向地球发光。根据造物主对世界的安排,太阳的职责是区分昼和夜,在旧约圣经和新约圣经里人是许多动物的基础。自然世界类似于精神世界:身体与精神之间有一条平行线。

首先,基督是精神世界上的太阳,为此,他也是这个世界被指定的统治者。兴起!发光!因为你的光已经来到,这是赎救主返回那一天对锡安的召唤(以赛亚书59:2060:1),先知在该章的结束词中宣布:“日头不再作你白昼的光;月亮也不再发光照耀你。耶和华却要作你永远的光;你神要为你的荣耀。你的日头不再下落;你的月亮也不退缩;因为耶和华必作你永远的光。你悲哀的日子也完毕了”(1920)。弥赛亚是义人的太阳,他复活是为了医治充满黑暗的世界(玛拉基书4:2)

约翰比较了自然光和神目的的启示之间相似之处,神的目的是赐给人类光。在他的道里有生命,这生命就是人的光。光照在黑暗里”(1:3)。那是预言的道正如彼得写的那样,光在黑暗之处照耀(彼得后书1:19),百姓对此应当谨慎。最后,神的目的体现在他的儿子里,道成肉身,真光照耀在百姓当中。约翰记录说儿子宣布自己是光,是世界的光(8:129:511:9)。儿子奉劝那些跟随他的人要行在光里,要相信光,这样做他们将成为光的子女”(12:3536),或者光的儿子”—有一个希伯来习语表达了他们基本的特点;他们自己是光。

以赛亚书(50:10),见证了神受教育和顺服的仆人,证明神是公义的,并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也预料到了耶稣的这些说法。你们中间谁是敬畏耶和华、听从他仆人之话的?这人行在暗中,没有亮光这个问题得到回答了吗?没有。所有顺从仆人的人都行在光里。因此,神鼓励说:“当倚靠耶和华的名,仗赖自己的神。显然,耶稣使用的短语是先知说法的回音。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们喜欢人文哲学,并视之为光。我们宣布或认可的那些教义只是人类设计出来的寓言。神对这些点火者:凡你们点火,用火把围绕自己的可以行在你们的火焰里,并你们所点的火把中。这是我手所定的;你们必躺在悲惨之中。火花迅速消逝,百姓沉入黑暗,最终只能悲伤地长眠。顺从光和拒绝神的光的人在耶稣的教义里都有类似的位置:“我到世上来,乃是光,叫凡信我的,不住在黑暗里。若有人听见我的话不遵守,我不审判他我所讲的道在末日要审判他”(约翰福音12:46-48)

基督荣耀的福音是光,照亮黑暗,改变男人和女人。保罗说:“此等不信之人被这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不叫基督荣耀福音的光照着他们。基督本是神的像”(哥林多后书4:4)。保罗使用大胆的修辞方式写信给以弗所的弟兄们从前你们是暗昧的,但如今在主里面是光明的,行事为人就当像光明的子女。他们仅仅在黑暗里,但自己不是黑暗:他们已成为了光,因此,用耶稣的话来说他们是光的儿子”(以弗所书5:8)

当基督到来时以色列的黑暗深不见底,但:在黑暗中行走的百姓看见了大光(以赛亚书9:2;马太福音4:16),基督教界在第二次降临时幽暗”(以赛亚书60:2),虽然世界上到处都充满了被翻译成各种语言的圣经。但当所有受启迪的人都聚集到神的城市里时,反应了耶稣在马太福音5:14-16中说的话你们是世上的光。那城内又不用日月光照;因有神的荣耀光照,又有羔羊为城的灯”(启示录21:23)

你是世界的光”—这话见证了那些知道和信仰耶稣真理的人的高尚地位,也见证了他们神圣的责任。光会发亮这是自然而然的事;神的真理之光也是如此。如果有障碍物,两种形式的光在发光时都会受到影响。门徒的责任是发光如果不能从他身上放射出光,他就没有尽到责任。这不是仅适合于传播福音说说而已的话。他是自己传播的;但他也顺光而行,因为他指导他人这么做。这两个方面都包括在保罗的话里:凡所行的,都不要发怨言,起争论,使你们无可指摘,诚实无伪,在这弯曲悖谬的世代作成神无瑕疵的儿女。你们显在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腓力比书2:16)


3 灯与斗 A Candle and A Bushel

(马太福音5:15-16;马可福音4:21-25;路加福音8:1611:33)

与耶稣关于光的话有密切关系的说法是灯与斗:“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马太福音5:14-16)

这个比喻耶稣肯定使用过多次,因此才有了多种变化。马可福音4:21的说法增加了或在床下的用词,然后才是播种者的寓言。路加福音两次记录这个说法,一次是马可福音在播种者的寓言之后,另一次在后来的传教中(8:1611:33)

三次说话时的重点各不相同,因此每次都应分别加以注意。

人们不会做出如此荒谬的事情:既点燃蜡烛又使灯光暗淡;那样做就等于撤消了他们自己的行为;他们也不会冒险向蒲式耳放火。神不会做这些荒谬的事情。被神的真理启迪的人是光:光要闪耀,不是被隐藏起来的。屋里的所有人都能分享光的福,所以通过信徒的发光,其他人有可能见到天上父的好工作和荣耀。

什么是蒲式耳呢?是人们买卖时用作衡量的器具。这些行为在生活中有正确和适当的目的,但不允许它们暗淡神真理的光。热爱生活可能容易成为一个陷阱:使人忘记对天上父的爱,使他的百姓行动起来好像父并不存在一样。只专注于目前事情的人会在洪水中被冲走;耶稣说当他回来的时候会有再次洪水。

有一句箴言说:“门在枢纽转动,懒惰人在床上也是如此”(26:14)。把光藏在床底下意味着安逸和懒惰妨碍发光。在安排播种者寓言时,耶稣好像主要在考虑发光者的职责。那些听到和理解他的人,就如同点燃的灯,任何进入到屋里的人都能看见(路加福音8:16)。他补充说:“因为掩藏的事没有不显出来的;没有不露出来被人知道的”(17节)。他在解说该寓言的时候说明了这句话:“隐瞒的事”已经被“显明了”。听到他的解释,他们成了被他授予知识的管理者,因此有责任成为师傅。他强调了责任,补充说:“注意你是如何听说的”;“你听到什么东西”(马可);如此注意了他们就能增加知识。善于接受的听众就能增加理解力;迟钝和反应缓慢的人就会失掉他们的知识。因此,该内容就是这样的意思:“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凡没有的,连他自以为有的,也要夺去”(18节)。

后来有一次(路加福音11:33)虽然用一般表示方法说出来但耶稣是指他自己。他责备那代人盼望“迹象”;他回忆说示巴女王从地球遥远的地方来听所罗门传教;尼尼微人对约拿的传教表示悔改。他自己是神点燃的一盏灯—可以清楚地看得见,“使进来的人得见亮光。当他们准备进来,听他传教时,为“要见光”?他们没有过渡到悔改的第二个方面。因为除非他们进来,看见他们还不能悔改。然后他讲述了“明眼”,警告他们说处于黑暗中他们就会被隐蔽。关于眼睛的说法出现在马太福音的内容里(6:22),可以单独考虑

耶稣在这个场合使用他的语言但同样的话在每篇文章里的意思不相同。因此,如果我们看到他在传教中使用某些原则适应变化的环境,并不会觉得奇怪。因此,以色列民,根植在巴勒斯坦的重要领土上,是一座矗立在山丘上的城市,是无法隐蔽的。他们是蜡台上的一盏灯。他们现在是否已经移动了那盏灯,用床或蒲式耳遮盖,因为安逸或幸福或事业被遮蔽了吗?这原则也适用单独的信徒。

这个原则甚至适用耶稣他自己他也运用这条原则:对于这项特别的运用我们还能更进一步。灯的比喻被用在神的道旧约圣经里(诗篇119:105);指神他自己(撒母耳记下22:29)道照亮了神仆人的道路神照明了他们的黑暗。大卫他自己也是“以色列的灯”(撒母耳记下21:17)。但以色列的弥赛亚也是一盏灯,因为这可以从对应的经文里显明:我要叫大卫的角在那里发生;我为我的受膏者预备明灯诗篇132:17)。

在犹太人家里灯彻夜明亮灯的熄灭预示着不幸与灾难。恶人的灯被熄灭意味着死亡降临。因为大卫的角将发芽,大卫的后代将永垂不朽:弥赛亚也是一盏永不熄灭的灯。当耶稣把自己准备成一盏由神点明的灯,他是否想到这个应许保证黑暗不会淹没他呢?如果他的门徒以这种方式将他的语言联系到旧约圣经的应许,他们就会明白他的降临并不总是为了他们见证的拒绝和蒙羞,而是成为一盏永远照耀的明灯。


4 敌手 The Adversary

(马太福音5:25;路加福音12:5859)

人们通常不喜欢思考神的严肃性。许多人信神,但不愿把整部的圣经看作是他的启示录,所以只强调神性的另一面—他的善心—他们没有为这严厉的品质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然而,如果神是圣洁和公义的,必要时这种严厉就会表现出来。

神是审判之神。这在人类历史上已经出现过多次:水灾;人类的语言错乱;以色列事务的国内危机,当国家被首次倾覆,当耶路撒冷再次被提多毁灭。就像复仇正临近审判的那一日那样,现在对外邦人世界的复仇正在来临。

神成了他自己百姓的“敌人”,正如以赛亚书见证的那样:“他们竟悖逆,使主的圣灵担忧。他就转作他们的仇敌,亲自攻击他们”(以赛亚书63:10)。人类的敌人可能很恐怖,但当神成了敌人时,就更有理由害怕了。以色列漫长和悲惨的故事就是见证。

以赛亚的说法解答了耶稣的话,两次记录,但在不同的内容里。第一次出现在马太福音5:25,“你同告你的对头还在路上,就赶紧与他和息,恐怕他把你送给审判官,审判官交付衙役,你就下在监里了。我实在告诉你,若有一文钱没有还清,你断不能从那里出来。人们一直认为这两节经文与上下文没有关系,因此,有人提出它们仅仅是补写的内容。可是,它们与前面的文章有密切的联系。耶稣曾指出必须严肃地处理轻蔑和鄙视弟兄的做法(22节),评价说这类冒犯行为理当以死罪惩罚。他强调了他的教义,补充说如果有人对弟兄做了某件事情,使他觉得忿怒与轻蔑,他最好不要献上祭品,而要纠正他的冒犯。否则他的祈拜不会被接受。不仅如此,而且神也会成为他的敌人,完全处罚他的误行。

“敌手寓言”神对人坚持不改对他人行恶的仇恨—这种仇恨不能使冒犯者逃脱。耶稣说要纠正你对同伴的错误;这样做了,就是要抓住机会与神达成协议,因为如果你不能趁机与神达成协议,那么你不可避免地会迎来可怕的后果。

根据在犹大实施的罗马法律,债权人有权召集他的债务人随他上地方法院。在路上的时候仍可能不经官方行为加以解决。一旦上了法院,争论双方就无权解决这个问题了,债务成了一种罪行,必须由政府解决。一旦签署了传票,讲和的时间就不多了,明智者会抓住这个机会。

旧约圣经里的两个短语解释这个机会的特点。由天神怜悯,大卫说:为此,凡虔诚人都当趁你可寻找的时候祷告你;大水泛溢的时候,必不能到他那里”(诗篇32:6)“当趁耶和华可寻找的时候寻找他,相近的时候求告他。恶人当离弃自己的道路;不义的人当除掉自己的意念。归向耶和华,耶和华就必怜恤他;当归向我们的神,因为神必广行赦免”(以赛亚书55:6)。

第二次提到“敌手”的寓言原则上意思相同;但是,它在这里使用不像登山宝训上那样针对个人,而是针对以色列国(路加福音12:58,59)。在这种情况下,很明显寓言的“敌手”是神;它的使用确认了马太福音5:25的解释,虽意思不是很明显,而考虑到全部的内容应该是正确的解释。根据路加福音的内容,耶稣责备犹太人只对天气精明,却无法识别时代的迹象。那是天罚的日子,在人类历史上没有相似之处。神的儿子在他们当中,这是神对国民最后一次呼吁。知道他们会拒绝他,灾难会在随后降临他们,他说:“我来要把火丢在地上,倘若已经着起来,不也是我所愿意的吗”(49节)确实如此;机会之日到了尽头。因此,他催促立即与敌人达成协议。神在基督召唤他们考虑,如果他们不能与他达成协议,他们国家的自由就会被剥夺。神,他们的法官,愿意使用罗马人作为他们的官员,外邦人世界就是他们的监狱。在后一种情况下,该寓言的条件容易在发生在该国的命运中找到对应物。

该寓言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国家都充满了庄严的警告。更为迫切的是,耶稣忠告不要畏惧人,他们的能力在现时有限,而要畏惧神,神既能指导现时又能决定未来。


5 虫子、生锈与窃贼
Moth
Rust and Thieves

(马太福音6:19-21;路加福音12:3334)

耶稣就人类对财富的野心提出了忠告,他使用比喻说明,这些比喻很容易被扩展成寓言。诗篇作者和先知经常使用对应关系,他说:

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只要积攒财宝在天上;天上没有虫子咬,不能锈坏,也没有贼挖窟窿来偷。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那里”(马太福音6:19-21)

这些章节中描述的社会形态简单,财富就储存在家里。宝藏的形式有亚麻、纤维或昂贵的衣服,或金属。有些财富出于安全考虑被掩埋起来,因为泥房经常难以抵挡小偷,他们经常挖墙进房作案。所有世俗财富都容易被盗、被毁。在耶稣时代,蛾经常破坏纤维,金属生锈,小偷常年累月都存在危险。这些影响今天已不起作用我们对这些蛾之类的简单破坏者已经有了更多的防范措施;许多安全措施和坚固的房子克服了泥墙的缺点。但是,由于在工业时代的财富在形式上不同于古代,并不是像以前那样看得真切,所以作恶者所行的破坏也不那么肯定。今天,经济危机、工业失败带来的损失更加巨大,更加完全。

与转瞬即逝的世俗财富相比,有些财富可以储存在天上,避免人类的行为。这些财富看起来不明显;但财富的拥有者更加满意。它们靠信仰得到可以在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得着称赞、荣耀、尊贵”(彼得前书1:7)。一个人可以富有暂时的世俗财富,也可以富有神。亚伯拉罕就是这样的人,神称他为朋友。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在银行里拥有大量财富的人在天上就没有财富。按照这两条标准,大多数人都是叫化子;面对那些富人,那些追求财富者,即使贫穷的男人和女人也会被贪婪毁灭。但耶稣说,富人一般很难进天国;当福音传播给穷人听时,总会有极大的反应。

财富能考验人的品质,考验是耶稣提出忠告的更多理由:哪里是心中的财富。人类的财富是相对的。今天的穷人与旧时相比已是富人。但无论价值如何,财富拥有者对其的评价与天上财富的关系,是他使用的判断标准。如果认识到天上的财富拥有至高的位置,他的心灵就在那边,那么他说的话就转向真理,哪里有心,哪里就是财富。

许多人常常从字面上理解耶稣的话,仅管他已吩咐不再这样做。他使用一个东方常用的比喻加以强调:“不要为自己积攒这些而要积攒那些。可以说:“在希伯来语中‘not’常指不但而且或者与其说,不如说。总之,‘not’常常用于否定,但并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和相对的。


6 眼睛:“单眼恶眼
The Eye: Single and Evil

(马太福音6:2223;路加福音11:34-36)

你眼睛就是身上的灯

通过眼睛,我们认识到光的存在;就像灯对于身体。我们通过眼睛能,因此,容易成为一个在智力上和精神上能看得见的人物。在他的话里,耶稣没有非常在意眼睛的功能,他通过眼睛在精神上的事情说明一个比喻。他同时也说了眼睛在身体上的财富,因为他在思考人类精神上的完整。

如果眼睛明亮身体就充满了光;如果眼睛昏花身体就充满黑暗。我们有一双眼睛,如果工作正常他们只能看到一个对象。如果眼睛不正常,人就会看到双物;眼睛不再明亮。就像耶稣说的那样,疾病有精神上的配对物。

首先,我们必须注意到隐喻说法在犹太人中相当普遍。他们熟悉其中的意思;但我们或许熟悉他的话,但不容易理解其中的含义。摩西说人恶眼看你穷乏的弟,不会给他任何东西(申命记15:9)。所罗门警告说不可吃恶眼人的饭,因为他心怎样思量,他为人就是怎样(箴言23:67)。恶眼是心恶的外在表现,心能展示真人。所罗门还说人有恶眼想要急速发财,却不知穷乏必临到他身”(28:22)。重要的是,这个比喻这么使用与财富联系在了一起。这句箴言说财富容易扭曲人的视野:不能看清人的基本价值。因此,正如哈奇(Edwin HatchEssays in Biblical Greek)所说,的含义是吝啬。相比较,明亮的眼说明心灵康慨。在耶稣的谚语里明亮昏花的条件通过上下文确立,因为他指让人费心的财富。有许多地方保罗也使用过同样的词。他强力要求哥林多人以马其顿人为好榜样,说过神赐给马其顿众教会的恩典就是他们在患难中受大试炼的时候,仍有满足的快乐,在极穷之间还格外显出他们乐捐的厚恩”(哥林多后书8:12)。有了那种完全,保罗始终觉得神的恩典,他提醒该教会神能将各样的恩惠多多地加给你们,使你们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样善事叫你们凡事富足,可以多多施舍。他鼓励他们为穷人捐款,因为受益者会从这供给的事上得了凭据,知道你们承认基督顺服他的福音,多多地捐钱给他们和众人,便将荣耀归与神”(9:81113)。在罗马书12:8译者颠倒内容,并加注说明:“施舍的,就当诚实。这个词出现在以弗所书6:56和歌罗西书3:22,基督里的仆人必须为主人提供诚实的服务,保罗通过眼的比喻重复了他的忠告:你们作仆人的,要惧怕战兢,用诚实的心听从你们肉身的主人,好像听从基督一般。不要只在眼前侍奉,像是讨人喜欢的,要像基督的仆人,从心里遵行神的旨意。甘心侍奉,好像服侍主,不像服侍人。

有一本小册子目的是介绍美国R.S.V.翻译版的新约圣经,题目是修订标准版新约圣经,美国版,有下面的话:“如果单眼恶眼这些术语保留在译文里,就像在该项译文中的健康sound’)和不健康‘not sound’),主要是因为它并不比一句解释词逊色,提醒读者眼睛被看作贪婪的场所或者相反单眼并不意味着目标的统一,而是慷慨;恶眼在文中并不意味着法术,而是使用另一种意思,我们可以把它定义成吝啬

我们有趣地注意到保罗在经文中使用这个词,意思与耶稣的使用相同。这意味着福音记载的知识早于一般的认识。耶稣和保罗都相似地警告他们不能侍奉二主;人不能既侍奉神又侍奉财神(马太福音6:24)双眼的人可能尽力警惕两位主:但耶稣说,那是不可能的。它迟早会引起两位主人的不满。该语言的基础当然是奴隶一个人完全地被一位主人控制。如果两个主人都需要他的服务,他必须得罪一位。

如果一个人有视力的能力,但结果是黑暗,那么就预示着这人里的黑暗状况。多么黑暗啊!”相反,耶稣说话时使用路加福音内容中的明眼作比喻(11:33-36)若眼睛是明亮的,则全身充满光,若是你全身光明,毫无黑暗,就必全然光明,如同灯的明光照亮你。”

耶稣的忠告阐明了比文中更宽广的原则。男人和女人因为对财富的欲望而不能看到“全部”。如果一个人“脾气坏”,不能看到其他人的优点,我们就说这个人“看法有偏见”。偏见、忌妒以及一切邪恶都出自没有教养的心灵,它们会扭曲事物的影响。

然而,有时涉及人们对财富的热情。这个危险即使在工业化时代比起耶稣简单时代更加严重。近代有一位观察员这样写道:“获得财富作为一种理解已深入我们这一代人的骨髓之中,我们或许怀疑信仰的复兴并非我们这个时代精神革新所需要的,贫困才是有价值的宗教召唤我们生就害怕贫穷。我们蔑视选举的人贫穷,为了简化和保全内部生活。成千上万种情况下,被财富束缚的人都必须成为奴隶,而不担心贫困的人则成了一个自由人。请思考个人不计较贫穷对于我们献身那些不受欢迎的事业时所带给我们的力量。我们投票革命或改革时无须闭口不语也无需畏惧。我们的库存在减少,我们晋级的希望在消失,我们的薪水停发了,俱乐部的大门当着我们的面被关闭;然而,我们活着的时候,我们将泰然地为圣灵作见证,我们的榜样有助于解脱我们的后代我建议你们慎重地思考这件事情,因为受教育的阶层普遍担忧贫困,因此我们就会受到极大的痛苦折磨

 


7 禽类与百合花 Fowls and Lilies

(马太福音6:25-34;路加福音12:22-31)

耶稣从乡村汲取了许多寓言解释得明明白白揭示出一个观察一切事物富有同情心者的知识。比如说“在福音里我们发现…忠诚于生命的特性…一个土生土长的男孩对小鸟与禽兽以及旷野具有同样的爱心。

地球和自然界那张普通的脸为我诉说许多非凡的事情。

自然对于耶稣已以足够…她灿烂辉煌就像神创造她一样无论他在什么时候深受感动时她滑入他的思想。想一想他从大自然中涉及的所有寓言—微笑、比喻和解释;每个寓言都比我们的观察还要详尽,比我们对生动事物的认识还要彻底。

登山宝训中有关禽类与百合花的说明意思是说一个人不可能侍奉两个主他称另一个主为财神因为人容易受他的奴役耶稣将人拯救出他的奴役使他们不再过分焦虑当前的需要在这些经文里他有三次说到不要忧虑我们的AV不要思虑”(take no thought)这样的译文在今天容易被误导在十七世纪思虑”(thought)意味着担忧R.V.翻译成不要用家常话来说就是不要担心

第一次耶稣说:

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喝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生命不胜于饮食吗?身体不胜于衣裳吗?

如果我们没有生命我们就不需要食物如果我们没有身体我们就不需要穿衣。我们不能给自己生命或身体。最终它们的源头在于神的创造力。如果神创造了人,他会没有兴趣为他提供一切吗?耶稣就是如此看待的。于是,他给出了两个寓言,表明出于对创造物的关心,提供了衣食。

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他。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

那年耶稣说是土地休耕既不播种也不收割应该有很好的理由。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后来,在同一年,耶稣怜悯众人,供养他们—这一举动对于食物匮乏的时候特别有益。

耶稣还提了另一个问题。他使用了一个词寿数身量R.V.的注释为寿数你们哪一个能用思虑使寿数多加一刻呢人不想为寿数多加一刻他们不想为自己的生命延长一段时间。但思虑不会延长生命的时间—而会缩短时间,那就是耶稣的意思。太担心生活的物质会缩短生命本身。

他从田里的鲜花中得来教训:

你想野地里的百合花怎么长起来;它也不劳苦,也不纺线。然而我告诉你们,就是所罗门极荣华的时候,他所穿戴的,还不如这花一朵呢!

如果耶稣思想里有鲜艳的银莲花我们看出类似所罗门高贵的礼服那么这个比喻就被增强了。在任何情况下,就像显微镜明确显示的那样,人制造的衣服无论多么漂亮与灿烂,都无法与田野里鲜花的色彩与美丽相比。

神为田野里的绿草披上衣服但转眼间又投进了火炉作为燃料。绿草本身是地球的衣服,长满土地,又被风吹散,只留下光秃秃的磐石,什么东西也不能生长。过度放牧和滥伐森林已经不止一次发生“尘暴”,使数千亩地颗粒无收。绿草本身就是衣服,正如耶稣所说茎是空心的,只是间隔打几个结,好像出自神秘的电子工艺,涂上簿簿的植绒一样。涂层赋予它力量,使它轻盈和高雅,矗立在地,与直径相同,茎干的长度惊人。

这些事情在天上父的手里在耶稣看来是多么简单啊。这世界是神的世界,充满了他关心的证据;因为耶稣用小事说明大事—神关心他的子女。

如果借疏忽或不关心要求提供必须品,则这个教训就会被误用。受到责备的是思虑,而不是勤奋。“不要思虑”意思是说没有思想。生长的植物每个部分都很繁忙—树根、叶和花;更为明显的是鸟儿勤奋地觅食,为鸟巢收集材料,在供养后代时不知疲倦。然后所有这些事情都没有忧虑。

事实上耶稣说为未来焦急储备的努力意味着对财富的渴望真正的意思是拜神或者用保罗的话来说贪婪就与拜偶像一样不识神的人这样做: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但认识神的人也知道神了解他们的需求。耶稣总结教训:“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马太福音6:33);英明地忠告每天关心当天就足够了;关心今天和明天—双重的负担—这个负担会花费精力,从基本的事情上转移思想。


8 好的量器 Good Measure

(马太福音7:2;马可福音4:24;路加福音6:38)

耶稣在评论批判精神时说,“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从这句话使用一般现在时我们可以推断出的结论是这个习惯具有普遍的倾向:“你们不要论断人”。如果你对他人论断得太多,也会受到他人严格论断。任何人都不可能没有缺点,但大家都应该谨慎地对待对他人的论断。

耶稣这么说,不是指许多必须在生活事务中作出的决定。有些事情不作论断是错误的,忍受的态度也如同苛评一样罪恶极大。在这个世界上正确与错误常常混淆标准,这容易使所有的行为被完全视为单独行为。但耶稣自己有时非常严格,他要求区别对待那些跟随他的人。对受害人的指导,如果他的“弟兄得罪”他,向他显示他的缺点,本身意味着论断。如果事情提交到“教会”,就需要集体作出论断。“试验那些灵”,和“凡事察验”,拒绝假教义和假教义的师傅(加拉太书1:9;约翰二书10-11)—所有这些都要求实施论断。

耶稣指责的是思想上总是挑剔的做法。这种习惯很普遍,在我们自己的语言里也常常有这样的说法,诸如“生活在玻璃屋里的人不可扔石头”,或者五十步笑百步。

耶稣通过一句谚语延伸成一个寓言解释这个教训。你们不要定人的罪,就不被定罪。”由于耶稣到处周游,重复他的演讲。在路加福音记载的“布道”里,这个观点被发展了。

你们要给人,就必有给你们的,并且用十足的升斗,连摇带按,上尖下流地倒在你们怀里。

这里加入了被马太福音记载的话。

这个寓言选择的情景在市场上,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竞价的地方。在今天的东方,大量生产了标准化的日用品,固定的价格通常是一个原则。讨价还价引起有害的影响,因为人们会使用他们的智慧保护金钱的价值,这会导致激励的行为。所罗门注意到人们是怎么轻视出售产品的价格,为的是以廉价购得。买物的说:不好,不好;及至买去,他便自夸。

耶稣注意到人的方式;他们在争议价格时发誓。他们请天作证,在祭坛和其它神圣的铺砌旁发誓,仅仅是为了得到一点小利。他定下一条与众不同的原则。

市场上有两个人要出售产品。产品的数量用量器衡量,而不是用重量—量器可能有所不同,因为当时律法还没有规定不完善的重量与量器会触犯法律。一堆小麦供出售。一个尽可能轻轻地堆放到他的量器内。而慷慨者用力摇动,装满,堆到顶上:即使实物交易,每次都物有所值。慷慨者得到的回报也是慷慨,吝啬者得到的回报也是吝啬。这条原则不仅仅适合市场:但市场是生活的比喻,也解释了神处理人的原则。

在马可福音的记载里,这种说法有特别的运用。它写在播种者的寓言之后,序言忠告我们:“你们所听的要留心。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并且要多给你们。因为有的,还要给他;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我们听到神的批示—我们收到多少呢?我们在接收时多么谨慎呢?如果我们留意,我们就能得到更多。吝啬小气地对待世界不可能获得丰收成果。这对天下的施与者也是同样的道理:囤积起来就不会有发展;但施舍给他人我们就会发现道的仓库已开启大门。这段经文也是正确的,因为耶稣补充说:“所以,你们应当小心怎样听;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凡没有的,连他自以为有的,也要夺去。”这个说法还见于其它地方:这里表明利用神的道的知识就会带来增加;但忽视它最终就会导致完全的忘却,通向生命的知识就不复存在。以色列的命运已经明确:“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他们不注意;时间到来时却又不能。

 


9 刺与梁木 Mote and Beam

(马太福音7:3-5;路加福音6:41,42)

有一段时间人们觉得耶稣的传教并不轻松。他说的每一件事情都被视为沉重与严肃,在任何方面都没有减轻。后来有一个人发现他有一次很有趣,减轻了他们的严肃性。可以料想得到,一旦已经认识到,将耶稣的许多说法简化成诙谐的谈话就成了时髦的做法。但是,还有一种中性的观点观察基督的教义。耶稣非常认真:他催促人们注意他说话的紧迫性。但他通过某个故事幽默地解释某个要点时嘴角上挂着微笑,眼睛中闪烁着光芒。

他谴责挑剔的精神态度(马太福音7:1-2);然后使用刺和梁木的故事,显示出其愚蠢和危险。挑剔的态度表明某个人的脑子失常,根本原因在于他不知自己的缺点。挑剔的人看不见自己的毛病—真正对自己无知;否则,他不会急于批判他人。真正的麻烦在于他精神上的骄傲与自负。他就像一个人,眼睛里有梁木却想去掉他人眼里的刺。这是木匠店铺里的语言。一小块木屑掉进了工人的眼睛里,结果很痛苦。就像流眼泪冲刷异物一样,他知道要看清是多么困难,更不用说要从同伴的眼睛里巧妙地去掉异物。但批评家有一块厚木板—梁木—在他的眼睛里;当然,在这故事里梁木还在,那人无视存在是不可能的。这个故事有一种奇怪的诙谐感—但它不仅仅是对挑剔的指控,而且也是道德上盲目,如过于挑剔的可怕教训。

该故事显示一个人有重大缺点却仍会批判另一个人的小缺点。有丰富生活阅历的人谁没有经历过?当然这个教训还有更广泛的应用,特别的错误耶稣已经指明。但无论运用到什么错误总有两倍的缺点。从这个寓言里我们可以汲取一些思想教训,什么应回避,忽视大事受鼓励集中缺点,而有趣的事情或者好的报导却不关心

“假冒为善的人”,耶稣称那些眼睛里有梁木的人,要他们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为什么说是“假冒为善的人”呢?这个词的意思是“演戏者”,它就使用在这个意义上。这人扮演一个角色:他扮演与自己真实身份不同的角色。法利赛人特别容易犯这样的缺点。他们在外面表现出信仰-长时间在街上祈祷,卖弄施舍,装出禁食的样子—他们一直希望被看作大人物。这对于信仰生活是一种危险。

该寓言针对眼睛里有梁木的人:当然也包括其他眼里有刺、有屑这些不舒服东西的人。缺点是,或者应该是,生活中的“异物”,有小缺点的人很愿意提供服务为他人拿掉,目标着眼最佳的人重视改正,无论这样的改正来自何方。在该寓言描述的环境下接受改正可能是生活训练的一部分,即使这种态度看起来是理想的慎重与自我消除。最近有一位作家正确地说:“对其他人的论断敏感也不消除也不提供从本质上好的。这里对自我最客观。无论什么批判只有愿意听,就当听从关于他自己的批判。这样对待,那么一个直言不讳的敌人就是他最好的朋友,向他传授关于自己的朴实真理比爱他的人还要多。


第10章 狗与猪 Dogs and Swine

(马太福音7:6)

如果我们忽视上下文,我们就有可能遗漏狗与猪的比喻,因为这种说法的确纠正了从字面理解不可论断的吩咐。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话不可从广义上去理解,而要应用到论断挑剔的思想上。然则,判断是必需的,这在生活的许多情形下多见歧视。

关于狗和猪的谚语解释了诗词中普通的内向性(a.b.b.a.) 狗-猪-猪-狗。

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恐怕它践踏了珍珠,转过来咬你们。

猪用脚践踏,狗用嘴巴撕咬。

这句谚语令某些人不安,他们认为把人比作狗与猪是不合适的。它们隐含的厌恶不言而喻。狗是街道上的清道夫:猪是不洁的动物。“仆人是狗吗?”是愤怒的抗议(列王记下8:13);然而耶稣在同样的演讲中还谈到“狼”与“蓟”,这些比喻相当贬损的。彼得毫不犹豫地把洗干净的大母猪回到污垢中打滚和狗吃呕吐物运用到已知真理,然后又抛弃世俗幸福的人。彼得提到基督说过的同样两种动物是不是他模仿耶稣说话的语言吗?

很容易为这个说法找一个借口,“隐藏自己的光”,呼唤基督的名时闭口不言。显然,我们避免见证神拯救目的的真理,则人对待神的话就像猪对待珍珠一样明显,他们这些人通过自己的行为表明“判断他们自己不值得的”,还有使徒的榜样可以“弃绝”(使徒行传13:46)。

这些人确实可以与狗和猪相比,是真理及生活中顺从真理者的真正敌人 。当代的恶人反对他,是出于憎恨耶稣的信仰生活及其见证。仆人不比主人更伟大,如果仆人的生活如同主人的生活,则他的经历相当于主人的生活。应当防备犬类防备作恶的是使徒的忠告(腓力比书3:2);在主最后的教训里宣告不能进入神的城市里包括所有不合的犬类”:“没有那些犬类行邪术的淫乱的杀人的拜偶像的并一切喜好说谎言编造虚谎的”(启示录2215)


11 面包与石头:鱼和蛇 Bread and Stone: Fish and Serpent

(马太福音7:910路加福音11:11)

耶稣在祈祷中持续不断接近神他使用的动词时态表示重复的动作:不断地请求。他使用诗歌的形式,使他的忠告有利于男人和女人牢记他的话。

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

接近神的基础始终如一,因为神是他子女的父。在人类的生活中,子女都要向他们的父母提出要求,而父母则愿意为他们的子女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明智的父母会做出不同的反应不总是给出要求的任何东西,而只提供好的东西。在这两个方面,神与人都有相似的地方,但神愿意供给的心愿远比人要伟大得多,愿意赠予最佳的东西。虽然耶稣愿意留下建议—“多得多”—但这个建议既不怀疑也不误给。因为人比禽兽好得多,神更加愿意披戴他的孩子(马太福音6:2630)。神比人类的父亲更加愿意赐予: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你们在拿约天上的父,岂不更把好东西给求他的人吗”(7:11)

耶稣通过马太福音的两个对比,路加福音里的三个对比,说明他的观点:你们中间谁有儿子求饼,反给他石头呢”(7:9)。饼和石头之间有相似的地方,所以能增强这个教训。孩子要饼,能接受那种形状的东西。耶稣时代烘烤饼的方法,使许多烤出来的饼像石头一样。小石子铺在地上,烘炉放在上面,在炉子下面烧柴草,然后,把生面团放入炉内。

面包和石头之间如此相像,意味着耶稣在旷野中受试探时暗示石头可以做成饼。这些石头如此像他需要的饼,使得请求更有力。

在第二个比较中,耶稣说:求鱼,反给他蛇呢?”建议这个词被翻译成蛇的意思不是普通字面上的蛇,而是一种无磷的鱼,因此是禁止食用的(利未记11:12);形状像蛇一般,见于加利利海,长三英尺,常在捕鱼时捕获,当然像角鲨鱼一样被扔掉虽然这个词一般被定义为蛇,但牛津大学出版社的古希腊语词典(Liddell Scott) 把它总结为一种鱼。如果这个建议正确,则耶稣的话在比较顺从神的律法所允许的食物与不洁的食物。

路加福音又增加了第三个对比:鸡蛋反给他蝎子呢?鸡蛋与蝎子不是很相像,要作对比,直至我们发现蝎子在安静的时候外形很象鸡蛋。另外,据说在巴勒斯坦每三块石头下就有蝎子;因此,这种动物很常见,大家都熟悉。巴勒斯坦的地不设篱笆,许多家禽会走丢失,在凹地下蛋,相似之处很容易看出来,鲜明的品质是鸡蛋提供有益的食物,蝎子有伤害的能力,这是应解释的要点。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岂不更把好东西给求他的人么”(7:11)?


12 两条路 The Two Ways

(马太福音7:13路加福音13:2324)

有一位作者描绘了一幅人进入圣城的画像行走在宽阔的大道上他们到了一个地方必须得上山才能经过大门入城。宽广的大道更具吸引力—空旷、容易。“就这条道”,一个人说。“不对”,另一个更熟悉的人说,“那条道通向城外的欣嫩子谷。我们必须在这里转头上山,否则我们就到不了。”在耶稣的脑子里可能就是这般情形—在任何情况下,它解释了有关这两条道路的说法,使他的思想鲜明生动。这肯定有旧约圣经的背景影响他的思想。

根据摩西关于弥赛亚生活的话,选择一次性就能决定命运(申命记30:11-13,以及保罗的解释,罗马书10)。“我今日呼天唤地向你作见证;我将生死祸福陈明在你面前,所以你要拣选生命,使你和你的后裔都得存活”(申30:19)。

与耶稣的话更有明确联系的地方在诗篇第一章:“因为耶和华知道义人的道路;恶人的道路却必灭亡。”这里有两条道路—一条通向灭亡;虽然大卫没有说主的道路通向生命,但他说的远不止如此。他推断说(5节)属灵的人会经受审判;就像一棵常青树(3节):但认识神还包括了其它所有的赐福。

耶利米有许多说法都根植在诗篇里。在西底家被虏的危机中,先知的话使人想起了摩西和大卫:“你要对这百姓说,耶和华如此说:看哪,我将生命的路和死亡的路摆在你们面前”(耶21:8)。

你们要进窄门。”它是召唤作出选择,从众人沿大道漂流的队伍中分离出来。耶稣在路加福音13:24中说:“你们要努力进窄门。”关于“努力”这个词有一整套的布道。有一个比喻取自跑步比赛。描写跑步者在比赛过程中使用的动词是英语词agonize(痛苦)。但在赛跑开始之前,有一段严格的培训期,包括自我约束与注意相关的事物。根据比赛规则,赛跑必须拼命跑,必需充分努力才能到达目的地,只有依靠精神目的和身体力量才能折桂。所有这些思想都体现在道里。众人走的道没有自我约束,但更加安逸与自由。有信和有目的的人不是大多数人。

耶稣对正确选择作出忠告,作为布道的结束语。八福描写了那些能上天国的人的品质。演讲的结尾告诉我们他们做出的选择。

寓言强调在圣经里确实的主张,但也是被忽视的思想今天就是机会之日。宽道的结果是毁灭。人的结局是毁灭,那就是宽道的终结。坟墓中的查验是虚构的情节,致使人们创造了灵魂不腐不灭的教义。头脑里有了这样的思想,人们分析毁灭是永无止境的折磨,出于对此的害怕,即使超越现代的延缓理论也无法提供逃避的办法。因为未来的探讨无法保证人将选择义,如果灵魂不腐不朽,除非反复延缓直至所有的人都得救,这是宇宙神教主义,否则无法逃脱永无止境痛苦折磨的后果。人心思索得出可怜的结果

现在道路的选择决定生与死的问题。


13 Wolves

(马太福音7:15;10:16)

你们要防备假先知。他们到你们这里来,外面披着羊皮,里面却是残暴的狼。圣经里经常使用羊的比喻,我们在后面还会注意到。因此,我们发现羊的敌人狼在耶稣的教义里有一席之地并不觉得奇怪。狼大量生活在巴勒斯坦地区,对羊造成很大的威胁。狼体型巨大,外观茶色,生性孤僻,经常三三两两一起寻找猎物,他们习惯在羊群和兽群周围巡游,甚至进入羊圈。Tristam:“狼自古以来就是巴勒斯坦地区牧羊人最恐惧的动物。数量不多,但比豹更可怕,潜伏在羊圈周围,捕猎时不出声,而是隐藏在岩石丛中直至天黑。在猎狗不注意的情况下,跃入羊圈,偷袭猎物。从上述描写的动物及其习性可以看出,耶稣指导我们为假先知及其方法找到了一个对应物。但是,狼无论多么狡滑,多么秘密地偷袭猎物,依旧是狼:假师傅以另一种形式偷袭。他假装是羊,披着羊的外衣;因此他更具危险性。

耶稣在登山宝训里警告听众说得生的道路非常狭窄,只有少数人能找得到。大多数人走在毁灭的宽广大道上。耶稣明确地强调了关于人类命运这个鲜为人知的观点。人文哲学关于人的职责和未来这个主题与神的教训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假先知提出人的观点代替神的启示,引导人们偏离神的真理,是非常危险的。他们诱骗人们相信假教义,唆使人们在生活方式中抵触基督的教训,是极其危险的。耶稣说要当心他们。他要我们谨慎,仔细审查传教的教授,辨明是非,做出判断。我们在解读本章第一节内容时也必须牢记这个观点。

当耶稣差遣十二位使徒执行传教任务时他警告他们当心传教时的危险,受到的反对和迫害。我差你们去,如同羊进入狼群”(马太福音10:16)。耶稣没有把反对派描写成披着羊皮的狼,也不是披着狼皮的羊。使徒们要面对的是那些义的传播者的天然敌人。虽然自身无害,但他们只得行事谨慎,足智多谋,决不狡猾、诡诈。耶稣说他们必须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人们很容易忽视这样的教训,感情脆弱的读者会忽略这个教训:但如果是真信徒,耶稣所有的教训都必须拥有位置。

因为狼是常见的动物,它的威胁是众所周知的,预言中的有些说明也是可以想象的。以西结说以色列其中的首领仿佛豺狼抓撕掠物,杀人流血,伤害人命,要得不义之财(22:27)耶利米和其他先知说明它的夜袭性(5:6希伯来书1:8;西番雅书3:3)

使徒保罗经常使用耶稣的这个比喻,把耶稣的警告重复给以弗所的长老听。你们就当为自己谨慎,也为全群谨慎,牧养神的教会,就是他用自己血所买来的。我知道,我去之后必有凶暴的豺狼进入你们中间,不爱惜羊群”(使徒行传20:2829)


14 树与果
Trees and Fruit

(马太福音7:16-20路加福音6:4344)

如果先知公开坦承耶和华的道是出于内心;但如果他们外表看起来像羊,而他们实际上是狼,信徒理当知道如何识别真假。耶稣试验过:“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从狼变化到果子的比喻是突然的;但新解释非常适合耶稣传播的教训。

荆棘上岂能摘葡萄呢?蒺藜里岂能摘无花果呢?

这样,凡好树都结好果子,惟独坏树结坏果子。

好树不能结坏果子;坏树不能结好果子。

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就砍下来,丢在火里。

所以,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

(马太福音7:15-20)

人们不会想到从荆棘上摘取葡萄。这个观点对基督的听众荒谬,对我们来说也是荒谬的,因为在巴勒斯坦葡萄样果子的荆棘,和头像无花果的蓟;但是,人从来不会受骗。荆棘始终是荆棘,它会结出自己的果子。树有好坏之分,果子也不同,条件取决于耕种和土壤。但每种方法的结果是必然不同的,而且不可变。自然之法的人类也是一样的,就好像坏树凭果而知一样,他们会毫不犹豫地砍下来烧掉。所以,人也肯定能凭果子做出判断。

那么什么是果子:在生活的哪个方面可求?耶稣是在考虑教义还是道德生活,使人们可以显示自己呢?可能两方面都包括在内了;他的试验既适用师傅又适合群众。耶稣在他的演说中比较了两条道路,假师傅引向宽广的大道,真师傅引向狭窄的小道,仅管他们受到鼓励要在同伴的指引下追求自己的道路。第一世纪学术上有过考验,使徒们对那些介绍错误教训的师傅发出严重的警告:但对于那些将神的恩典作为不腐不朽借口的人来说,严重的后果并不能减轻

保罗曾两次使用这句谚语:一点面酵能使全团都发起来,一次关于教义,另一次关于他人的道德(加拉太书5:9;哥林多前书5:6)。使徒约翰谴责在行动上和信仰上的错误:人若说我认识他,却不遵守他的诫命,便是说谎话的,真理也不在他心里了”(约翰一书2:4)从此你们可以认出神的灵来。凡灵不认耶稣,就不是出于神;那是敌基督者的灵。你们从前听见他要来,现在已经在世上了”(约翰一书4:23)。耶和华指责教会因为精神死亡、骄傲和自满而宣扬错误的教义;而且还拒绝他最初的爱心(启示录23)

教义对于好生活并不是基础,这是现代主义的谬误之一。为具权威,义的规则必须依赖于神的赞同。尊敬神之道的一代人可能确定传统,让这种传统继续下去。这事实上就是本世纪发生的事情:人们拒不接受圣经的权威,仅管他们的祖先曾以圣经作为生活的基础;但是,如果不承认神的吩咐,便不能保持义的原则。随之而来的是不可避免的拒绝,慢慢地退化的果树不再结果。进化论的许多追随者一般都被视为无神论者;因此,它只能告诉人们丛林是人类诞生的地方

结果被证明对于人类和社会都是不幸的。被诅咒的地必耕耘,即使出于悲愤,才能长出好的可用的庄稼。人是农夫,在工作是必须遵循自然法则;如此听从指示,他才像神的农夫。保罗提出的原则既适用于人类又适用于神的地球:“就如一块田地,吃过屡次下的雨水,生长菜蔬,合乎耕种的人用,就从神得福;若长荆棘和蒺藜,必被废弃,近于咒诅,结局就是焚烧”(希伯来书6:78)


第15章 两位建筑师 Two Builders

(马太福音7:24-27;路加福音6:46-49)

 

宗教关心做什么,人无需担心信仰,这个观点是在最近广泛传播的肤浅思想。真信仰的折扣是今天轻信的弱点,因为大家都有某种信仰,容易以最令人惊讶的方式展示出来。

危险的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德国和意大利曾有过短暂的历史,他们非常了解百姓很容易迷信,他们把这个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人们常说:“说到信仰,人比他的双脚还要跑得快;他们怎么做就怎么跑这极端的解释见于许多无信之人的信心里。

“执行基督的教义,那就足够了”这代表着大多数宗教生活的观点;如果我们询问什么教义,很可能得到的回答是登山宝训。没有什么比这更能解释人们对耶稣教训的知识贫乏了。因为,首先,登山宝训的教训很难理解:它很难相信,又很难实行。虽然表面看起来简单但它的意思并非始终容易理解:其实践藐视人类本性的最大努力降低人类认识保罗在罗马书第7章中描写人性弱点的真诚努力。第二,登山宝训的教义关于未来生活,以及人与之可能的关系。祝福应许好事,现时的努力将结出果实。耶稣明白清楚地宣布他将决定人的未来。有些人称他主啊,主啊,但不执行神的旨意。在未来的某一天,许多人称他主啊,主,声称已经按他的名做了许多事情,但我们只能听他说:“离开我”。没有别的地方比登山宝训更明确更大胆地宣布未来就掌握在他的手中—他做出的决定将永远影响人类。

将他的听众比喻成两位建筑师,这符合他的主张,与登山宝训的教义相称。他有节奏地相应宣布:

“所以,凡听见我这话就去行的,好比一个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总不倒塌,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凡听见我这话不去行的,好比一个无知的人,把房子盖在沙土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并且倒塌得很大。”

这些词组通过“就和”(and)字连接起来,表明暴风雨的力量越来越强,有一个累积的过程,因为雨、洪水和风全部都结合起来考验这座建筑物。建立在磐石上的房子能够抵当暴风雨,水流冲刷巍然屹立:耶稣用简单陈述的能力说,“房子总不倒塌”;他给出了原因—它建立在磐石上。

在第二部分,重复的短语增强了暴风雨带来恐怖的影响;惟一的变化在结尾,“房子就倒塌了”;通过重复强调了其毁坏性—“并且倒塌得很大”。墙倒了;房顶塌了;旋涡席卷着建造房子的沙石;人的劳动荡然无存。结尾警告说一切不按基督教导建造的房子都将完完全全变成废墟

明明白白的教训,令人惊愕的要求,发言者惊异的主张,令人生畏的画面—这一切都使百姓感到惊讶。他们用决定性的口气说:“他教训他们,正像有权柄的人

那语言是律法制定者的语言而不是律法解释者的语言。我的这些说法都有西奈山上雷电、黑暗和闪电当中的十字能力。“这些说法”能支配思想和意识,也能决定外在的行动。人们常常将真诚误以为真理,好像真诚能够代替真理一样。许多耶稣同时代的人都非常真诚和尽责,但可惜的是它们并非真理。他们的良心导致他们做的事情受到了耶稣的严厉责备。因为这不正常的良心,耶稣认为“他们是‘薄荷、茴香、芹菜’,并忽视‘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义、怜悯、信实’。对于这些人,他有很大的困难。‘蠓虫你们就滤出来,他说骆驼你们倒吞下去法利赛人在殿里祈祷,神啊,我感谢你,我不像别人勒索、不义、奸淫,也不像这个税吏。我一个礼拜禁食两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他是一个尽心尽责的人。那个留在家里悉心听命父亲的浪子的哥哥可以自豪地说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他是一位尽心尽责的人。法利赛人西蒙大为震惊,觉得耶稣不可能是一名先知,因为他让妓女摸他也是出于责任。这人感兴趣的是义,他想从他弟兄的眼中取出尘埃。良心被误用便成了内心的病患,外在产生最黑暗的罪恶-固执、狂热和伪善。

今天,有各种不正当的尽责形式。本世纪的一个大恶是国家崇拜。德国彻底接种了这种罪恶的教义无论谁服务希特勒,就服务了德国;无论谁服务了德国,就服务了上帝国在之后多年的历史中表明这种说法的荒谬鲜血与种族不是磐石般的基础

耶稣自己就是一位建筑师。他在拿撒勒的日常工作只局限于思考轭和犁。村子里的木匠也是一位建筑师,耶稣当然明白聪明的人要求造好他们的房子。考古学家爱德华鲁宾孙讲述了在耶稣镇上有这么一座房子,如果我们认为所描述的房子早在1800年前可能不会有错。他说:

我们在中午很高兴的接受阿拉伯酋长阿布纳斯尔的邀请,到他的家里拜访他。这里我们发现石头房比我们的帐篷凉爽得多。房子刚刚建成,还没有完工。为了打根基,他一直挖到坚固的岩石,全国的人都是这么做的,这里挖到了30英尺深;然后建造弓形建筑。这种建造法牢固,但很粗糙;他向我们保证那是拿撒勒泥工最佳的作品”(Edward RobinsonBiblical Researches,第三卷191)

人若信仰人类的思想,就等于把房子建造在沙上;如果顺从基督的教义就等于把房子建造在磐石上。所有的人,无论他们愿意还是不愿意,都在建造,因为生命的活动是有形的;但只有人将房子建造在耶稣在他教训里铺设的基础上,一切的努力才有永久的品质

有些结果看公平;人文主义的哲学观产生了一种远离野性的文雅;但结果对神来说毫无价值。耶稣甚至不会考虑或评价这些人类的计划;他只关心那些听他道的人。既是听众又是实干家的人才能建造持久价值的人格,不仅能经受暴风雨,而且能经受现实生活的压力,但也是所有一切的关键基督自己的审判。恶人倾覆,归于无有;义人的家必站得住”(箴言12:7)奸恶人的房屋必倾倒;正直人的帐棚必兴盛”(14:11)

耶稣所说的权威是神圣的包含和隐含在所有的演讲中。他在登山宝训结束的寓言中所使用的比喻坚决主张这样的权威。他的教训是一块磐石,人们可以安全地建造房子。万能的神在旧约圣经中经常使用磐石的比喻耶和华是我的岩石,我的山寨,我的救主”(撒母耳记下22:23247;另见诗篇28:131:261:2)。以赛亚称神永久的磐石”(26:4 记在圣经页边),神通过他询问除我以外,岂有磐石”(44:8 记在圣经页边)?因此,耶稣的主张明确地告诉我们他的话有神圣的能力,他能够使用神说话的专门语言。没有哪位先知曾经这样说过;这种说话形式只有益于处于儿子地位的人。和许多次说法一样,他的敌人常常抓住这个机会,指责他等同于神

布道离不开历史。之前和之后都有事件发生还有与训道主张不相关的事件。耶稣亲自旅行到加利利,通过语言和行为宣布天国的福音。马太福音4:23记载他医治百姓各样的病症。他的工作被证明属于他的国象征着天国建立时的模样。这位传教士是童女所生(1);被宣布为神的儿子(2:153:17);在旷野里经受住考验(4:1-11)。这些基本事实表明演讲者具有人的性质。这些事实是记录的一部分,训道不应、也不能离开这些事实。但随后的事实并非就是次要的,因为耶稣来到山上,行了许多令人惊叹的事,详细情况,细心的解释者会毫不犹豫地解释,它们被马太福音选中,具有精神意义。大麻疯者干净了(8:37)中风的仆人有了力气(8:6-8);发热病的妇女找到了平安与休息(8:14):于是他代替我们的软弱,担当我们的疾病”(17)。他越过湖面,暴风雨升起;他降伏了暴风雨,就像疯狗被套上缰绳一样。在湖这方面,他发现人受疾病的折磨就好像海上有风一样。他说话,魔鬼就被驱赶了。

传播训道的人没有公布律法,这使我们伤心,然后又离我们而去。我与百姓接触,医治他们,赐予他们力量,如果只有他的教训使我们沮丧,那么来到他的身边对于我们来说并非遥不可及,高不可攀。基督的话使他们表现出耶稣基督在当时的精神。我们受到鼓励,就必须建造在他的教训之上你们既然接受了主基督耶稣,就当遵他而行,在他里面生根建造,信心坚固”(歌罗西书2:67)。建房的比喻源于基督的教训,常常出现在使徒保罗的忠告里,虽然这些词在译文中由于使用启迪教诲这样的词而变得模糊了。


16章 医生与病人
Physician and Patient

(马太福音9:12马可福音2:17路加福音5:31)

耶稣遇见了在迦百农的文士。有人用褥子抬着一个瘫子到耶稣跟前来耶稣看到他们的信心后就对他们说:“小子放心吧你的罪赦了。”那人的状况可能是由于生活超负荷;耶稣知道他的思想和身体一样有病。罪与恶就像因与果一样关系密切,即使最近没有关系,最终也有关系。文士们在看着耶稣,注意他的说话。他察觉到他们的恶念,问他们哪种更为容易些,是说“‘你的罪赦了’,或说:‘你起来行走’”呢。第一句更加容易些,因为没有反证:第二句会产生明显的影响,说话者语言的能力要经受考验。为了确立他赦罪的能力,耶稣吩咐那人站起来,拿起褥子回家去。记住罪与折磨之间的因果联系,治愈疾病应是罪得赦免的真正证据。因此,在该事件中,耶稣既是心灵又是身体的治愈者。

接下来耶稣召呼税吏马太接受邀请去他家。法利赛人对耶稣饶恕罪孽感到十分不满,现在攻击他的门徒。“你们的先生为什么和税吏并罪人一同吃饭呢?”他们问道。耶稣听到这样的责问,出于保护门徒,就回答了这个问题。他的回答颇有几分讽刺,还包含责备。“康健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当然如此,这是很明显的;但耶稣真正的要点就在于他们对自己的评估。他们认为自己在精神上没有病;他们觉得没有必要侍候耶稣。但他们不应抱怨他接近那些认识到自己需要的人。他们对自己的评估完全是错误的,这从耶稣下面的话里显而易见:“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这句话的意思,你们且去揣摩。我来本不是召义人,乃是召罪人。”这句话说得很严肃,因为它包含着一种强烈的责备。“学习”—他们是百姓的师傅;但他们确实需要学习怜悯大于献祭。神的确要求献祭,但他更加要求他们具有怜悯。

这引言(何西阿书6:6)是中肯的,因为在何西阿书的经文里,神说他会掩藏自己,“等他们自觉有罪”,并寻求他面(5:15)。以色列人在他们痛苦中的反应已经得到预言:他们会说,“来吧,我们归向耶和华!他撕裂我们,也必医治;他打伤我们,也必缠裹。”(6:1)。以前,神能“医治”以色列人,但他们的过犯挡道(7:1)。以色列民族看到了“他们的疾病”,犹大看到他的“伤痛”,但他们去找亚述人,“他却不能医治你们”(5:13)。虽然以色列经历自我毁灭,神却宣布:“就是反对帮助你的,自取败坏”(13:9)。神将成为以色列的医生。

耶稣使用的比喻通过旧约圣经暗示神的工作。因他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有许多人因认识我的义仆得称为义;并且他要担当他们的罪孽”(以赛亚书53:11)


17 新郎 The Bridegroom

(马太福音9:15路加福音5:3334)

新约圣经里施洗约翰最早使用新郎的比喻。当时他的门徒向他讲述出席耶稣布道的成功—“所有的人都到他面前”。约翰知道他的冼礼和耶稣的洗礼都出自神,从大的方面看没有什么值得羡慕约翰也没有表现出任何羡慕。相反,他与耶稣的关系排斥了嫉妒;他是新的朋友。娶新妇的就是新郎新郎的朋友站着听见新郎的声音就甚喜乐。故此,我就喜乐满足了”(约翰福音3:29)。“朋友”是伴郎,牵新娘的手,安排婚礼。当任务完成时,他听到新郎欢迎新娘,他充满了欢乐。所以,约翰—这位“朋友”—高兴听说百姓追求耶稣,并受到他的欢迎,就像新郎欢迎新娘一样。

后来约翰的门徒很可能是受到法利赛人的煽动(参见马太福音9:14马可福音3:18)来向耶稣提问为什么约翰和法利赛人的信徒禁食物而耶稣的门徒不禁食呢?耶稣向他们说明的理由不止一个他用了三个简短寓言的形式解释:新郎、补衣和酒袋。现在让我们思考一下第一个寓言。

新郎和陪伴之人同在的时候岂能叫陪伴之人禁食呢但日子将到新郎要离开他们那日他们就要禁食了”(路加福音5:3334)。值得注意的是约翰生活的犹大称“新郎的朋友”(约翰福音3:29),耶稣生活的加利利称“陪伴之人”。前者指在犹大的常见行为,但在加利利不实施;后者是对所有被邀请宾客的一般称呼。记录的详细资料完全正确。

当耶稣称自己为新郎他首先提醒约翰的门徒注意他们自己师傅的回答。约翰有伴郎的欢乐;耶稣的门徒在婚礼上有朋友与宾客的自由与欢迎。按照犹太法师的律法,结婚那周是纯粹欢庆的时间;甚至连赎罪节上严格的斋戒都得修改;任何事情都以侍候新郎与新娘的欢乐为目的。同样,耶稣的出场本身就是欢乐的时机与原因。“但是”—通过这个词我们发现耶稣认识到欢乐的时光极其短暂;他第一次向公众暗示他的传教会在预定的时间结束,他说新郎要被带走。那么,他的门徒禁食不是出于命令,而是因为失去他的感觉。

当我们研究基督传教时巴勒斯坦对于这些说法氛围的风俗时如果将我们的询问限制在礼貌和风俗里则是错误的。它们只提供了故事的条件。故事的核心—耶稣思想的基础—得追溯到旧约圣经的教义。

以赛亚(54章)比较了在夏甲律法下过去的耶路撒冷与未来弥赛亚至撒拉的耶路撒冷。和夏甲一样,这城要被“抛弃”(节6,英文RV);但和拉一样,也有应许的子女,全部属灵。神说:“因为造你的是你的丈夫;万军之耶和华是他的名。救赎你的是以色列的圣者;他必称为全地之神”(5)即使以赛亚最迟钝的听众也必定明白神在这些话里的意思锡安的救世主及其百姓全世界的统治者。弥赛亚是创造者和丈夫,这意义就像最初的亚当是夏娃的创造者和丈夫一样。

耶利米也使用比喻:“背道的儿女啊,回来吧!因为我作你们的丈夫”。神是以色列的新郎。

诗篇45章是国王的新婚颂诗他称神啊神的宝座永永远远王后佩戴俄斐金饰。诗篇19里天堂宣布神的荣耀,其中太阳是新郎,出自他的房间。使徒和拉比都解释前者指弥赛亚;后者保罗在罗马书10中解释。

雅歌是根据结婚比喻衍生出来的寓言被以色列的师傅们赋予了弥赛亚的意义。

当约翰将新郎的比喻运用到耶稣时耶稣也用它指自己含意指耶稣是以色列的弥赛亚他是神的化身,是以色列作为“妻子”真正相关的人。


18章 补衣 The Patched Cloth

(马太福音9:16马可福音2:21路加福音5:36)

当约翰的门徒和法利赛人的门徒询问耶稣有关禁食的事情时他的回答包含三个小寓言。第一个寓言关于新郎。第二个寓言关于补衣。在马太福音9:16和马可福音2:21中记载耶稣说没有人把新布缝补到旧衣上,因为所补上的反带坏了那衣服,破的就更大了。路加福音上的寓言说没有人把新衣服撕下一块来补在旧衣服上,因为这样做新衣和旧衣都要被损坏了。可能在耶稣完全的回答中,福音只记载了一个概述,耶稣使用了两种意思;或者更可能的是,就像纸草卷(papyri)证据显示的那样,马太福音或马可福音中的“新布”是新衣的口头语。

从他的话里我们可以勾勒出耶稣孩童时代有趣的画面。在小村舍里,有八、九张口需要供养,焦虑不安的玛丽亚要做大堆的针线活才能使孩子们穿着整齐、干净。可能是一块合适的补丁也找不到,这时有一个孩子提议说另一件新衣服太大,现在还不适合穿,可以剪开来做补丁。是孩子的建议解了燃眉之急。

一般情形下的意思是明确的。耶稣的教义为生活方式增添了一些新的东西,它不能用于补缀旧形式的犹太教。两种生活方式是相互矛盾的,用耶稣的教义纠正犹太教缺点的任何努力对双方都是灾难性的。

在衣服的比喻里有没有任何东西使我们想到孩童时期更多的普通思想呢?在这里就像耶稣大多数的教义一样都有旧约圣经作为背景。

自从亚当触犯神的律法以来人就一直对衣服有了兴趣找无花果的树叶遮蔽他的羞耻。但人发明的衣服不能展现神性的原则,惟独罪被遮盖了。于是,神就为亚当提供了动物皮做的衣服,解释说神性的原则是只有流血才能遮蔽罪孽。所有希望被神接受的人都应该学习这个教训。亚伯认识了这个教训,因信提供了神可以接受的献祭。创世记的记载简要地表明拜神不由人安排;神揭示了人必须经过的道路。在约定的时间(在末日—注),使用吩咐的方法(头生),按要求的方法献祭(用脂油)(创世记4:3,4),—所以,亚伯因信拜神;他可能说,就像大卫很久以后撰写的那样:“得赦免其过、遮盖其罪的,这人是有福的!”

大祭司的衣服是精心准备的寓言是主亲自为祭司准备的(摩西律法XVIII)。以赛亚(61章)将祭司的衣服与主的油膏联系起来:“主耶和华的灵在我身上…我因耶和华大大欢喜我的心靠神快乐。因他以拯救为衣给我穿上,以公义为袍给我披上,好像新郎戴上华冠,又像新妇佩戴妆饰”(1,10节)。这里以赛亚将新郎与衣服的比喻放在一起,暗示主对约翰门徒的提问也有同样的安排。但这不是全部。主的油膏者使用新娘与新郎的比喻,解释他的披戴。奥秘的基督确实包括两个方面:因此,以赛亚在同样的课文中给了悲伤者代替灰尘”(3节),其中“漂亮”与第10节中的妆饰”为相同的用词。

衣服在以赛亚书6:1一个密切相关的比喻中代表那个时代的祭司他们是王的同事:这个比喻也用作锡安的子女她将被妆饰佩戴像新妇一样49:18当她响应主的吩咐觉醒时她就将穿戴漂亮的新衣(52:1)

与这神性的衣服形成鲜明对比以赛亚将人类的计划拜神的计划生活的方式比作蜘蛛网”—做衣服不适合的材料:“所结的网不能成为衣服所做的也不能遮盖自己”(59:56)以色列人在受辱,和弥赛亚显现时最终会认识并承认:“所有的义都像污秽的衣服”(64:6)。犹大警告圣徒应避免这样的情况,“连那被情欲沾染的衣服也当厌恶”(23节)。

保罗在指导歌罗西说他们已经脱去旧人穿上了新人时使用了衣服的比喻他们必须避开一种行为而培养另一种行为。


19章 酒袋与新酒 Wine Skins and New Wine

(马太福音9:17马可福音2:22;路加福音5:37-39)

酒袋的寓言就在补衣的寓言之后,在施洗约翰的门徒向耶稣质问禁食的问题时这个寓言成了主回答的一部分。这两个寓言看起来揭示相同的教训。并非果真如此:因为既然这两个寓言都是基督解释的一部分,他为何不教育门徒观察宗教仪式、典礼及指定的禁食,它们在思想上有深刻的含意。补衣的教训主要是否定衣服不能被补,仪式制度在当时不能提供更多的服务。但酒袋的寓言并不局限于说明旧袋不能装新酒,而是说明聪明的人用新袋装新酒,使酒和袋都不会损失

有一个词在巴勒斯坦对于酿酒是必须的。葡萄要放在榨汁机压榨,葡萄汁流入更低的酒槽中。在这里果汁经过数天时间最初的发酵阶段,由于该阶段的行为常被称作喧嚣阶段。然后酒或者被装入旧袋或装入新袋才完成该过程,袋子常常会破裂。三四天后酒被转移到瓶子里,就像下面这段引言所描述的那样:

瓶子有一部分是棕褐色的山羊皮。酒在发酵的第一阶段,如果紧紧地系在袋子里,无论如何都会产生气体、使它们爆裂。暄嚣阶段过去后,新瓶子里产生足够的酒,从而完成这个过程。一旦瓶子以这种方式伸展,就没有膨胀的可能性,如果再次用于同样的目的就会爆裂。

那么,什么是这个小寓言积极的教训呢?当然不难理解。耶稣提供酒新酒新的教训,这教训对于拘泥于律法和形式主义的旧信徒是不能接受的。因此,他必须把他的消息托付给。于是,他召来十二位使徒和七十位工人,向他们说明;因此他精心培养十二位使徒让他们离开他去各地传教。

是在旧约圣经中使用的比喻。以赛亚书在应许的立约中正确无误把这个词使用在福音一切干渴的你们都来,买了吃;不用银钱,不用价值,也来买酒和奶你们要留意听我的话就能吃那美物,得享肥甘,心中喜乐我必与你们立永约”(55:1-3)。有一段经文没有说明得非常直接,需要作相关的解释,如同一位先知说:耶和华如此说:葡萄中寻得新酒,人就说:不要毁坏,因为福在其中。我因我仆人的缘故也必照样而行,不将他们全然毁灭。我必从雅各中领出后裔,从犹大中领出承受我众山的。我的选民必承受;我的仆人要在那里居住”(以赛亚书65:8-9)这葡萄就是指以色列,不应选举而被毁灭选举是值得葡萄酒的庆贺,而酒袋和果肉却要被废弃掉。

 


20章 收获与劳动者 Harvest and Labourers

(马太福音9:36-38;路加10:2)

耶稣走遍各城各乡,在会堂里教训人,宣讲天国的福音,又医治各样的病症。他看见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马太福音9:35-36)

马太福音描述众人是根据先知关于以色列的语言:因无牧人,羊就分散”(以西结书34:5)。但神说我必立一牧人照管他们,牧养他们,与以西结时代被雇佣的牧羊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体恤百姓。神是以色列的王,牧人由他指定。牧羊人耶稣由神差遣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通过在会堂里教训人,宣讲天国的福音(马太福音9:35)聚集羊群。他怜悯地说:“要收的庄稼多,做工的人少。所以,你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庄稼”(3738)

比喻从羊迅速过渡到收获是自然的也是在神的田里成长的庄稼。牧羊人的工作是收获工作的另一个比喻。当统治者轻蔑地称那些听耶稣传道的人为收税官和罪人时,耶稣发现加利利男男女女的人群对他的消息感兴趣,他们作为成熟的麦子需要被收获

这个收获的比喻是召唤帮手:既然那是神的工作,帮手必须是由神安排的同工。那项工作是伟大的-工人不多;工人太少了,在那里事实上只有一个人,就是主他自己。但他说:所以,你们当求庄稼的主打发工人出去收他的庄稼(38)。然而,作为神的代表,他分组差遣十二位代表,赐予他们能力去传教和治病;叫十二位使徒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10:6)

在路加福音里,关于收获的寓言出现在另一相关的内容当中。他将差遣十二位使徒的事记录在9:1然后在10:1里,他说:“这事以后,主又设立七十个人,差遣他们两个两个的在他前面,往自己所要到的各城各地方去”—除了十二位使徒;他们被分成35组出去传教。他对70人重复了安排十二位使徒时说的话。

在他传教的早些时候也使用同样收获的比喻描述他的工作。当撒玛利亚妇女匆忙赶到家里时,耶稣说:我告诉你们,举目向田观看,庄稼已经熟了,可以收割了。收割的人得工价,积蓄五谷到永生,叫撒种的和收割的一同快乐。俗语说:‘那人撒种,这人收割,这话可见是真的。我差你们去收你们所没有劳苦的;别人劳苦,你们享受他们所劳苦的”(约翰福音4:35-38)

耶稣一直在播种:即使在当时也有收获,因为许多撒玛利亚人信仰他(v39);但更大的收获是当使徒的劳动者外出传教,腓利把福音带到撒马利亚的时候(使徒行传8)。耶稣的话包括许多阶段。神所有的仆人都是做这项工作的劳动者别人劳苦”—先知和约翰;耶稣亲自继续这项工作;使徒们也继续做同样的工作

 

21章 十字架 The Cross

(马太福音10381624;马可福音834;路加福音9231427)

耶稣从未低估跟随他的困难。他通过简洁的演讲,也通过比喻和寓言明确地说明,他告诉百姓那不是轻松的工作。或许包含他警告的比喻形式并不是最有说服力的,因为哪种语言都无法像背负十字架的形像那样表达出做门徒的代价。一个人被判钉死在十字架上必须背负树桩,他的身体也要被吊在上面。羞耻、苦恼和死亡都体现在十字架上

显然,耶稣从开始他的传教事业起便知道他的末日是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他告诉尼哥底母蛇在旷野里被举起,它必须被举起。他正视自我生命的结束,所以,我们发现耶稣使用十字架的比喻说明做门徒的含意思并不惊奇为了自我否定,为了钉死自我。

他首次使用这个比喻(马太福音1038)要求他的门徒必须在众人面前认他。这个过程有时会引起冲突,有时会导致死亡;但他来不是带来和平,而是带来一把剑。当人决定跟随他时,他们甚至发现自己的家人也反对他们。跟随他极大地考验一个人的忠诚,因为这常常要求他们在父母和耶稣之间作出选择。这个要求的严厉性通过十字架上的比喻表达出来不背着他的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门徒。我们从这句话里明白背负十字架是他自己的方法,因为门徒要跟从他:但凭他的话从字面上理解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是不明确的。放弃生命不是隐含着的:得着生命的,将要失丧生命。为我失丧生命的,将要得着生命。。从上下文来看,这是令人惊讶的矛盾。回避十字架的人当死;接受十字架的人当活。这句话使将来决定最终问题时有了思想,选择自我的人将死,已经钉死自我的人将得永生

门徒们熟悉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因为在他们的人生中,在巴勒斯坦暴动中被捕的数百名犹太人已被钉死在路边的十字架上。虽然这个比喻听起来刺耳,但一般来说他们都能理解背负十字架的意思;毫无疑问耶稣使用这个比喻,是完全理解了自己要做的事情。

耶稣第二次使用这个比喻是在彼得承认耶稣是基督之后,他的意思明确,然而与他的主人抗争。从彼得认主开始,福音作者表明耶稣强调他将在耶路撒冷死去(马太福音1621)。这时他使用简单的术语被杀,第三日复活。然后他讲门徒的职责,使用十字架比喻的方法类似前一次。对于耶稣自己来说,显然被杀指被钉死,他既指被钉又指复活,平安属于那些明确知道的人。通过压缩成一个问题的图画,这个矛盾的意思指失去生命就找到生命找到生命就是失去生命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26)

这个问题关于某个为自己奋斗的人获得了整个世界,站在耶稣的面前。他有称号-世界的行为;但他的生命已经丧失,因为他不打算跟随耶稣而失去生命,现在他必须失去生命了。当他面临那场危机时他能用什么东西换取他的生命呢?耶稣让他的听众来回答。毫无疑问,有人会说如果我失去了生命,无论我拥有什么东西都是没有意义的;我愿意用我拥有的一切换回我的生命。那时,这样的决定行不通;但耶稣催促他的听众要考虑这些最终的问题,使他们在生命尚在的时候作出正确的决策。耶稣用这么一种简单的方法绘制出一幅肯定的画像,他补充说:人子要在他父的荣耀里同着众使者降临;那时候,他要照各人的行为报应各人”(27)

路加福音记载了另一场合使用十字架的比喻,当时耶稣增加了两个小寓言加强他的意思,我们将在后面讨论(142627)

在最后一次旅行到耶路撒冷时耶稣再次提到他的死亡。马太福音使用这个词,从上下文来看那是令人惧畏的意思人子要被交给祭司长和文士。他们要定他死罪,又交给外邦人,将他戏弄,鞭打,钉在十字架上;第三日他要复活”(马太福音201819)


 

22章 芦苇、城市暴风雨和玩耍的儿童 Reeds Storm Troopers Children at Play

(马太福音117;路加福音718-33)

施洗约翰见证一位先驱手里拿着一把扇,愿意彻底清洁打谷场。他还宣布他是神的羔羊,转嫁天下的罪孽。如果先知细看就是考察在他们心里基督的灵,豫先证明基督受苦难,后来得荣耀,是指着什么时候,并怎样的时候。,但愿我们不会认为约翰也面临同样的困惑;不确定某人要来,而是与他自己工作有联系的人。耶稣的工作不完全符合他的预期,于是他便差人问耶稣:那将要来的是你吗?还是我们等候别人呢?这意味着困惑,我们或许相信:那表明信仰的缺乏,或性格的不稳定,耶稣之赞美不允许我们相信

耶稣立即创造了许多奇迹,告诉约翰的信使把看见的事情报告约翰;当时耶稣还为约翰增加了一条有特殊价值的信息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因为当时约翰发现在耶稣里跌倒的时候;耶稣要求忍耐,相信他在做的事情。信使走后,耶稣为约翰身边的人讲解。他没有误解他信实的前辈。他们听说过约翰严厉的话;他们知道他与希罗底同流合污时对希律王的勇敢见证。他是一名优柔寡断的弱者吗?“你们从前出到旷野是要看什么呢?要看风吹动的芦苇吗?你们出去到底是要看什么?要看穿细软衣服的人吗?那穿细软衣服的人是在王宫里”(马太福音1178)

约旦峡谷里的芦苇尽情地成长,有时高达20英尺。它们看上去非常美丽:但要在风吹过时看芦苇!它们对每一阵微风吹过都有反应,被风儿吹弯腰,风吹过后又升起一幅动人的画面,因为橡树是力量。约翰不是芦苇。他也不是一位油嘴滑舌的奉承者,容易相处,追求个人的欢乐,满足各种奇想。这些东西在国王的宫殿里可见。而约翰在哪里呢?在国王的监狱里。那里没有说话细声悦耳的取悦者。约翰受希律或凯撒之外另一个国王的法庭,但他当时正被他的主人流放

弥赛亚当时必须忍受压伤的芦苇,他得忍受当时统治者灯火,不是照耀神性的思想,却在黑暗中密谋杀害耶稣,引导百姓误入歧途(马太福音1214-21)。有些读者误解压伤的芦苇灯火。现在神忍受两者;但终有一天会到来,人的高品质展示出来,一切不合时宜的东西被抛弃掉

约翰是一名先知,但又不只是一名先知:他是受人尊敬的人,出生在大王的面前:世上没有谁大过施洗约翰;但是耶稣补充说,他国里最小的人也比约翰大。约翰是最后一位先知,也是最大的先知。律法和先知到约翰为止。现在他结束了律法;先知作见证的人之一就在他们当中。一次豁免结束,另一次豁免开始了。后来耶稣说过新秩序和进入天堂者的行为。正如A.V.12节说:从施洗约翰的时候到如今,天国是努力进入的,努力的人就得着了。

这节经文在翻译时存在一个问题A.V.视为被动态,虽然在形式上是主动态。希腊纸草抄本和第一世纪希腊语的学生戴斯曼注意到教堂守护神的题铭说一个迫使自己进去的人。所以,这里耶稣说他的国迫使人们注意,迫使人们抓住它。第二节帮助理解这个意思:因为众先知和律法说预言,到约翰为止。犹太人相信预言将随着弥赛亚的来临而终止。耶稣说约翰是最后的先知他在这条线上的最后链接。这种情况下,当天国的日子到来时,国王在他们当中,天国的福音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困难必被克服,但努力进入的人就能得着。这个意思紧跟耶稣对约翰品质说的话。约翰诚挚、英雄和强大:那些愿意进入天国的人也必须如此

耶稣后来说的话体现约翰是应当来的以利亚”—显然这不应从字面上理解,而只有用耳听的人才能理解(15)还表明他希望他们理解约翰是弥赛亚的先驱

市场上儿童的寓言紧跟随后。耶稣说:这代人像谁呢?”并把他们比作在市场上玩耍的儿童,他们不会赞同。他们说:

我们向你们吹笛,

你们不跳舞;

我们向你们举哀,

你们不捶胸。

有些儿童说:让我们玩结婚的游戏吧;但其他人不愿意。好吧,那么玩玩葬礼吧;仍有人反对。这个游戏或那个游戏都不能使挑剔者高兴。耶稣举了这个例:约翰曾经严厉地要求大家悔改,过严肃的生活;耶稣曾和这些人在一起,参加他们的婚礼,接受邀请去法利赛人和文士家里吃饭。但约翰和耶稣都没有被人接受。那一代人就像儿童一样,他们暴怒,爱牢骚。他们不喜欢约翰和耶稣的教训,因此也没有他们的教训

但是,耶稣总结说:智慧之子,都以智慧为是智慧以及市场都有她的儿童但智慧之子尊敬父母,为她辩护。耶稣是神的智慧(参见路加福音ii49),理解他及他的教训的人不会与他争吵,也不会挑剔他。


 

23章 基督的轭 The Yoke of Christ

(马太福音1129)

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耶稣说(马太福音1129)。这是一个美丽、有趣和有指导意义的比喻首先让我们明确了解何为轭。它是一种连接两者的栅栏,如公牛的轭通过弓系在公牛的脖子上,通过皮带系到牛的角上前额

因此,轭是出于某种特殊任务用于连接两头畜牲的东西。包括有意的轭和无意的轭;因此,轭可以比喻被接受的服务或被强加的束缚,无论欢乐还是仇恨,自由或者奴役。所有这些意义都使用在旧约圣经里(参见耶利米书22028;以赛亚书94586;历王纪上124耶利米哀书327,等)。那么,耶稣使用它的意思是什么呢?

当他看待人类时,他发现他们都在许多轭下劳动:他的乡亲们受罗马人统治,他们的统治者竭力想忘却掉这件事,甚至称他们的种族从未奴役任何人(约翰福音833)。他们在合法外衣的轭下受折磨,正如彼得说:我们祖宗和我们所不能负的轭”(使徒行传1510)。他们与所有普通人一样,但由于神的律法的指导更加敏感,受到罪孽的束缚用保罗的话说:已经卖给罪了”(罗马书714)

犹太人也熟悉使用的比喻作指导律法的轭教训的轭天国的轭象征着对这些事情的指导堕落者没有轭的人”—不受指导的人。

传道书呼吁学习和寻找指导,说

要把你们的颈项放在巴比伦的轭下,服侍他和他的百姓,便得存活。

现在回到耶稣的话,他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

这是召唤大家做门徒—“到我这里来学我的样式”—做门徒就是负他的。这样就和他一致:分享他的外表,在生活上采用他的方式,模仿他的温顺和内心的卑微。学习他的样式便是这样的品质;他们是前一节里的少女,向她们显示神的旨意和目的。因此,在邀请负轭及前面的经文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许多作家认为这些说法没有联系可能甚至不是基督的话松散地组合在一起,没有任何真实相关的主意。神的教训对智者是隐藏着的,但会显示给小孩子。神已把一切都交给了儿子,父了解他,父显示给他。自然耶稣要人学习他的样式,与他交往

我的轭,耶稣说:因为他爱父旨意的指导。他有善听的耳,正如以赛亚预言的那样受教者的舌头,使我知道怎样用言语扶助疲乏的人”(504)。劳动的辛苦、对真理的追寻和良心上的负担当人与他接合时所有这一切都能担负:因为这就是它的恩典与奇迹担负被驱逐,完全无需再担负。在生活上与人子联合,与他共负轭就摆脱了许多问题。在温顺与卑微的心里不见自傲和雄心产生的烦恼、外向表现的愿望、自我意志的实现。耶稣完全顺从神的旨意就是他的轭,他邀请人们去分享:他不受文士们错误解释对他们信徒影响的重负。他愿意顺从神的旨意,发现神的指导是好的,适合他的负担:他向其他人提议做共轭的伙伴

这不是新的应许。在耶利米时代已有这个教训耶和华如此说:你们当站在路上察看,访问古道,哪是善道,便行在其间;这样,你们心里必得安息”(耶利米书616)


 

24章 祸坑中的羊 Sheep in Pit

(马太福音121112)

这则短小的寓言讲述一只羊在安息日掉入祸坑里,牧羊人把羊救了上来,他对安息日做这件事情毫不犹豫,我们在理解上没有困难。如果人愿意营救动物,耶稣在安息日救人也是合乎律法的。但是,这个寓言放在安息日辩论的框架中去看则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在传教第一年即将结束的时候耶稣故意在医治一名虚弱的人,表明他对安息日的态度:约翰尖锐地指出那天是安息日”(约翰福音510)在几个月里,爱挑剔的法利赛人提出了这个问题。门徒们经过一块玉米地,摘来玉米穗吃根据以色列律师们所熟知对神律法的解释,这种行为是犹太传统所不允许的。关于安息日的律法(出埃及记208-113112-17)不可避免迟早需要解释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长老们的传统渐渐地发展,提出被认可的条例,制定出在安息日什么事情可做,什么事情不可做的规定

在巴勒斯坦之外,环境的压力使得犹太人在某种程度上放松了这些制度的严格性。一个人可以实施自己的宗教行为,他与邻里的联系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但是每隔七天就要停止所有的事情在工作、业务和社会生活中有许多困难。在犹太人占大多数的巴勒斯坦,强调信守安息日的重要性。安息日不是神给他们的征兆吗?安息日的保存不是他们见证真神和活神的基本内容吗?因此,热忱的犹太人在他们自己的地上正为他们父辈的信仰而战斗

我们必须首先研究耶稣对门徒批评的回答,然后探索他治病行为及寓言的意义。他对挑剔的统治者说你们没有读过吗?”他列举大卫的行为,还有那些人在收获节上因为极其需要食物吃了未发酵的饼。大卫是主的受膏者,他驳斥了未发酵的饼只能分配给祭司的律法。他们自己允许这么做,这样做允许一条律法不顾另一条律法。但耶稣引用大卫的行为还暗示其它内容;因为如果过去发生的事情对门徒那些和耶稣在一起的人的行为有任何意义,只能发现耶稣是大卫之子,弥赛亚这个事实。如果大卫被允许做他做的事情,因为他是主的受膏者,那只能说明耶稣允许他的门徒吃玉米穗,因为他是主的基督

他第二次解释同一原则,一条律法可以高于另一条律法,再次通过你们读过吗?提出。每个周日祭司由于作献祭的劳动而亵渎了安息日的确,在那日作的献祭比其它日子更多。在这种情况下,献祭的律法高于安息日的律法,具有优先权。但耶稣把这个教训推行得更广。献祭的律法关系到殿里的侍奉侍奉神的屋。耶稣强调说但我告诉你们在这里有一人比殿更大。这些事情经比较肯定有些相应的东西。他贵为神的居住地:用保罗的话说他在圣所,就是真帐幕里,作执事。这帐幕是主所支的,不是人所支的”(希伯来书82)

在引用何西阿书第6(被认为与马太福音913有联系)他补充说:因为人子是安息日的主。如果人子用作弥赛亚的称号,则他认为,作为弥赛亚他是安息日的主。基于什么原则呢?答案是符合犹太人对安息日的解释,那日是弥赛亚统治的典范。他们自己解释安息日的意义使他们在思想上理解了耶稣语言的意思。对我们来说比他们传统更宝贵的是使徒们把安息日的安息存留至千禧年的安息(希伯来书49)如果安息日在神的国里实现,则耶稣作为神国里的王是表记与对范的主

马太福音记载的另一件事情强调了做弥赛亚的要求。一个手上长满了皱纹的男人站在教堂里,马可福音补充说,法利赛人正在看着。马可福音还全面地陈述了耶稣的话。法利赛人想找到从哪里可以诅咒他,便问(马太福音1210)安息日治病可以不可以?他的回答(马可福音34)提出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在安息日行善行恶,救命害命,哪样是可以的呢?治人是好事是不容置疑的。他们会说做好事有错吗?但提及邪恶会改变全局。他们显然找机会如何能诱捕他。这是恶-然而他们发现在安息日杀死他没有遭到反对。他们的行为颠倒了安息日意图,也妨碍了他的工作。他们寻求他的死亡:但他的使命是赐予生命,完全医治疾病。他对他们心里的坚硬感到气愤(马可福音);他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有一只羊,安息日掉在坑里,不把他抓住,拉上来呢?人比羊何等贵重呢!所以,在安息日做善事是可以的”(马太福音121112)

这个小故事和弥赛亚关于安息日的主张之间是否有什么内在的关系呢?应该有关系,我们记得他是神在先知教训中应许的伟大牧羊人;也是诗篇中少见的祸坑形象。他从祸坑里,从淤泥中,把我拉上来他们无故地为我暗设网罗”(402357)下坑就是临近阴间”(8834);以色列的弥赛亚有能力从死亡的祸坑中救人当他对马太说他在末日即在弥赛亚的日子里能复活死者时,他便是弥赛亚和复活者。当他从祸坑中救出,在安息日医治病人是相同的教训

当耶稣说他们在安息日行割礼,这重要的礼仪可以追溯到祖辈,大于安息日的律法时,整个争论成了焦点。耶稣在安息日治病使人完全”—预示完美的医治属于弥赛亚的安息日(约翰福音72223)


 

25 着魔的大力士 Strong Man Spoiled

(马太福音12:22-30;马可福音3:22-30;路加福音11:14-23)

有一个人眼不能视,口不能说,用第一世纪的语言来说是着魔了。耶稣把他治好了,百姓都惊讶道:这不是大卫的儿子吗?”也就是说,这不是弥赛亚吗?”但是,弥赛亚有另一种说法。他们不会否认奇迹,但无论如何必须否定弥赛因此确立的干涉。因此,他们说:但法利赛人听见,就说,这个人赶鬼,无非是靠着鬼王别西卜阿。这是草率和恶毒的指控,耶稣立即予以反驳。

圣经的记载告诉我说:他知道他们的想法。他们没有和耶稣说过话,事实上他们所处的位置耶稣也听不到。马可说:耶稣叫他们来。他们从不断挫败的经验中得知他的问与答都是可怕的东西。他的回答在形式上简单,但效果是明显的。国家因为内部的斗争而变得荒芜;内战使之分裂,却得不到巩固;城市生活和家庭生活也是如此:哪里有内部冲突,哪里就有软弱,导致最终瓦解。如果按照推测耶稣在撒但的影响下靠撒但的能力治愈百姓,那么,撒但就在和自己过不去这种推理的荒谬正说明他们对解释耶稣创造奇迹的困难感到了绝望。

但他们自己的儿子们,或者他们自己的孩子或门徒都施行驱魔。他们是不是把他们儿子的能力看成出自撒但呢?当然不是;那么就等于承认了其他人有魔鬼的治愈能力

基督是这样反诉的:如果他靠神的能力,靠神的精神创造了奇迹,那么天国就临到他们。耶稣创造的奇迹没有争议;百姓的惊愕在于耶稣的治病在方法上和结果上完全不同于其他人的治病。他明白无误地依靠神的能力,而且只能依靠神的能力:那时神在他们中间工作。但耶稣称之为神的国降临他们。他的话与撒但的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还指出如果他在做那项天国到来时应该做的大事,那么他肯定就是弥赛亚,普通犹太人赞同的预言要通过这位弥赛亚实现

天国就会来到他们身边,耶稣的工作告诉我们,天国不但在于弥赛亚的存在,而且还在于那些信徒和能力,才得以建立和保持。神的国和撒但的国相互冲突。因此说,撒但是罪及其后果的化身疾病。宛如罪统治了世界,因为罪是人类生活一切罪恶的根本原因,在这些罪恶中可见罪在荡漾。神的国是义的国,是义的作用平静、保证和生命是天国建立的证据。神的国将带给全人类我们在耶稣身上看到的生活方式;问题就出现了,耶稣通过寓言解释了冲突

人怎能进壮士家里,抢夺他的家具呢,除非先捆住那壮士,才可以抢夺他的家财

罪是强大的,但也不是不能被征服的。有个人比罪更强大,他能俘虏罪,能解救出罪的俘虏。耶稣的能力就在于他能消灭罪,能消除撒但的影响。

由于耶稣的工作关于世上罪与义的冲突,不会允许人做中立者。支持义的事业是责任;中立只会帮助敌人。这个耶稣通过个人的联想说明:“不与我相合的,就是敌我的;不同我收聚的,就是分散的。

法利赛人指责耶稣与撒但联盟:他的反驳者是个警告。耶稣明明白白反对撒但,因为他已经毁灭了撒但的工作。如果法利赛人不赞同耶稣,他们肯定就站在撒但一边。那是一次可怕的反击。

神通过一个类似的形象说他比俘虏他百姓的巴比伦人更加强大。勇士抢去的岂能夺回?该掳掠的岂能解救吗?但耶和华如此说:就是勇士所掳掠的,也可以夺回;强暴人所抢的,也可以解救。与你相争的,我必与他相争;我要拯救你的儿女”(以赛亚书49:2425)。以色列的敌人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现神比他们自己更强大:伯沙撒非常虔诚地挑战神的先知所预言的真理使宫殿的城墙遭了厄运。许多世纪前的那天,法老想方设法要囚禁被虏的;但当神应许判决的那一日到来时,法老很高兴地看到仆人的背部。你已经升上高天,掳掠仇敌,这话是诗篇作者用语言对他的纪念,同时也预告主从死亡的束缚中拯救了被虏者,保罗在以弗所书48中见证了诗篇第68章中的说明。罪的得赦见以赛亚书49:9,神的仆人得到了立约:对那被捆绑的人说:出来吧!对那在黑暗的人说:显露吧!他现在已经得到阴间的钥匙,打开牢房,召唤被虏者。

上天束缚撒但(启示录202)的比喻会让我们想起这位被束缚和剥夺自由的强壮男人的小寓言吗?


 

26 空房 Unoccupied House

(马太福音12:43-45;路加福音11:24-26)

人们通常把这个寓言称作脏鬼的故事;但是,这个标题强调了错误的地方。一考虑到房子的状况,人们不禁会想到居住者。

这个故事,就像有钱的财主和拉撒路一样都是根据目前流行的信仰,把世界看成是不见的灵魂-魔鬼的住所,他们控制百姓,成了各种疾病的原因。聋鬼成了耳聋的原因,哑鬼成了哑巴的原因等等。着魔的人物频频出现在被耶稣治愈的人物当中。着魔的概念是使人的思维疆化、发呆,破坏人的思想,使生活缺乏勇气,并面临诸多问题,知识没有保障。而且,容易把真正属于个人的责任归咎到魔鬼身上。

但是,这个想法自然将我们引导到了耶稣想要传播的教训:其阴森的感觉使之印象深刻。我们必须想像出一些无形、罪恶和受排斥的东西,一些不受欢迎的东西。精神承租人代表了邪恶的东西。它然后离开他,无家可归地在旷野里游荡。在它不在的时候,房子干净、卫生,但仍然没有人居住。鬼在休息的时候想起自己的老家。鬼蹑手嗫脚地走近,朝里窥视,发现没有人居住,就赶快召来同伴分享房子。那位承租人原先需要一次驱鬼,但现在需要八次,正如耶稣所说的那样,最后的状况比开始的时候糟糕得多。

这个寓言是什么意思呢?耶稣补充说:这邪恶的世代也要如此。他为我们明确了主要的用意。这个故事曾经有一次说明和预言:它描写了当时那个时代,罪恶已消失,但又要回来。终结仍在未来—“应该”—耶稣这么说。意思很难找到。那个民族是罪恶的,更应受谴责的是他们有神的律法。虽然约翰的布道有清洗的作用;百姓也已悔改和接受约翰的洗,承认他们的罪。但约翰要百姓注意比他自己更伟大的人,这才是他们应该信仰的。他们非但没有这么做,反而停止了信仰;他们非但不信仰,反而积极地反对神的旨意,这表现在他们对耶稣的反对当中。后来,他们还拒绝使徒们的请求,之后这个民族依靠自己的旨意,狂热地反对罗马,这种狂热所表现出来的狂怒和反常使这个国家着魔,并被推向毁灭。

耶稣把那一代人说成邪恶淫乱”(39)。他们请求得到迹象;但是他们得到惟一的迹象已经在圣经里,就摆在他们面前复活先知的迹象,他们的传教被异教徒尼尼微人听到了。尼尼微那代人被认定有罪,就像示巴女王寻找所罗门的智慧一样,因为一个比拿约或所罗门还要伟大、被神差遣、揭示神的智慧的人,但那代人并没有注意他这个寓言警告了他们没有接纳耶稣为那房屋统治者的荒唐事情注定要遭受失败的厄运。

这个寓言从本质上、心里上讲都有真实的人性:这个寓言关于许多人已成功地驱逐了恶习,与其发展和树立好事,他们一开始就停顿下来了。天性不改。除非完全拥有良好的习惯,否则旧恶的能力有七倍之大,恢复也有七倍困难。Win·James在《与师傅交谈》(Talks to Teachers)一书中告诫我们说:无论什么时候只要可能都要在神的旨意下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们获得自由。习惯地告诉他们真理,要激起他们尊敬和诚实的热情,不可向他们显示撒谎的恶习。断绝他们天生的残忍,传授他们正确地同情,使他们拥有动物般内在的欢乐教训酒的坏影响,不要像书本那样强调酒鬼的胃、肾、神经和社会不幸。

或者换句话说:即使恶欲和激情也不能指导犯罪。必须唤醒另一种激情驱赶这种热情。一旦心灵和思想充满了利益的强力愿望,其它的想法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因为这些有益的动机将日益增加,占据整个心灵,而且如果他们经过培养,就会开始建立联盟关系,直到我们将这些肮脏和无赖驱逐出我们的意志。因为培养和抑制是两回事,不是一码事;真正的培养在很多的抵制中。

但真实故事的教训被引用到以色列国和以色列民,所以我们能更宽阔地追溯百姓。改革做了一些事情,洗涤了充满天主教迷信的欧洲,也使得圣经的地位提高,但没有完全理解圣经。欧洲开始衰落改革的大地上充满批判主义,国民接受纳粹宣传员提出的谬论,他们邪恶的状态依然体现在惊骇和恐怖中,纽伦仲堡的审判才得以昭示天下。谁能驱除掌管国民灵魂的恶灵呢?


 

27 播种者的寓言 Sower

(马太福音13:3-918-23;马可福音4:1-20;路加福音8:1-14

在传教第二年的年中,耶稣开始更加广泛地使用寓言形式的传教。正如我们所见,在这之前他所有的谚语都是短小精悍的寓言形式;但是百姓的态度已发生改变,他们要求延伸寓言的使用。最初的激情已经荡然无存,统治者已经开始密谋确保他的死亡。在这些情况下他通过日常事物和发生的事情来讲解他的道,达到几种不同的目的。耶稣再次描述见到的情形,故事很容易记牢,也很容易想起。他们出于兴趣就乐于思考,渐渐地理解了含意,虽然他们当中大多数人不能理解他复活后的事情。有些人好施批评,有些人不知所措,这些寓言又起到了另一种目的。

他的门徒观察到播种者的寓言在他的教训中有一种新的风格。他们问:对众人讲话,为什么用比喻呢?他回答说因为天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不叫他们知道。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所以我用比喻对他们讲,是因他们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见,也不明白。在他们身上,正应了以赛亚的预言,说:你们听是要听见,却不明白;看是要看见,却不晓得;因为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发沉,眼睛闭着,恐怕眼睛看见,耳朵听见,心里明白,回转过来,我就医治他们。但你们的眼睛是有福的,因为看见了;你们的耳朵也是有福的,因为听见了。我实在告诉你们,从前有许多先知和义人要看你们所看的,却没有看见,要听你们所听的,却没有听见”(马太福音13:11-17)

他传教的基本目的在于开导;如果人类的师傅做不到,这些寓言能做到,它们尽可能的事,听众是那些失败者。但当神差遣来的师傅发布预言时,听众就增添了对神的责任,因为神的道有神圣的权威性,要求顺从,而不是批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承认神的道,或理解和欣赏他的预言。然而道的来到产生了不同。心里理解的人知道得更多;反应迟钝的人没有反应;挑战者或多或少应负责任,毫无疑问他们面对的审判在形式和时间上不同。

传教的寓言形式对于听众是一次考验。心里卑微的人把寓言存在心里,理解他的意思。批评者、偏见者、挖苦者、反对者,他们的态度不愿意在心里接受教训,虽然教训更容易理解,但他们对师傅的态度更加挖苦和反感。人类的师傅不能故意着眼于这些效果;他们不能论断听众的心。神的儿子所处的位置截然不同。他明白自己所使用方法的效果;他能选择一种方法产生既定的效果。他有权利这么做,知道他特别位置和神圣权威的人不会提出质疑。

马太福音总共记录了八个寓言:有些作家思考过马太福音的安排,但没有明显的证据证明所有这些寓言不是同一时刻说的。从听众和说寓言的地点来看,这些寓言可以正式地分成两组。第二、三和四个寓言都通过设个比喻对他们说”(243133)这句话连接。耶稣说了最初的几个寓言,离开众人,进他们神的庙中。当时门徒理解了裨子寓言的意思。在他的解释后耶稣又新添了三种寓言,每个寓言都通过词组天国又好像”(444547)连接。后来耶稣说了最后一个小寓言凡文士受教作天国的门徒耶稣说完了这些比喻,就离开那里

最初的两个寓言,播种者和稗子,很重要,因为耶稣对每个寓言都作了解释。解释这些寓言也有不同的方式。在十二使徒后的第一代信徒解释这些寓言有很大的灵活性。这种方法激起了大家的反对,只保留了主要的意思,其余的东西在故事里只起到附助的作用。但是,耶稣在播种者寓言的解释中说种子是道(马可福音4:14),四种土代表不同类型的百姓。吞食种子的飞禽是那恶者”(马太福音13:19)、撒但(马可福音4:15)和魔鬼(路加福音8:12)。太阳烤焦那些播种在磐石,只由薄薄一层土壤覆盖的浅根植物,这是苦难、痛苦和迫害。荆棘指世人的喜好、对财富的欺诈和其它事情的欲望。好地代表诚实和好心,他们愿意听道、守道,并耐心地结果。耶稣没有说明播种者代表谁:首先和最重要意义在于他是播种者,或许没有明确说明正是为了他能继续播种天国的种子。但是,他扩展开来的解释并没有使学生们气馁,他们详细的探究这个寓言与其它寓言的一般教训在意思上的相同之处,实现与神的道的明确教义的和谐统一

寓言取自生活中类似的对象,并非犹太人专有。有些寓言确实带有当地的背景和风俗知识;然而没有那些知识也能理解全部的意思。它们对说寓言的人具有普遍性:很容易忘记他是一名犹太人,那些故事就像他一样属于所有的人,无论他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斯坦利注意到寓言显然不是只指犹太人的行为和思想,虽然还认可耶稣详尽描绘所体现出来的美妙真理。因此,他在《西萘与巴勒斯坦》(Sinai and Palestine一文中写道:

我详细记得在接近平原的山坡上一个略微深凹处,就在巴勒斯坦某个交汇处,揭示了这个伟大寓言的每个特征。那里有一块波浪形的玉米地伸到水边。有一条被践踏的小道穿过其中,没有栅栏或障碍物防止种子落入任何一边,或落入上面由于马、驴和行人脚步不断踩踏本身已坚硬无比。那里还有富饶的好地,能将整个平原和邻地与光秃秃的山丘区分开来,千篇一律地盛产大量的玉米。山坡上岩石地突出在王米地,就像绿草山坡的别处一样。那里有大量的荆棘矮树丛nabk就是人们普遍说编织刺冠的那种在荡漾的小麦中间就像许多内陆地区的果实在舞蹈一样。

这个寓言,通过基督自己的解释,意思是明确的。但其中的一些教训容易疏忽。种子的质量无论落在何处都是一样的;播种中看不到结果不是种子的过错。我们可能会播撒一种植物的种子,认为结果能看出种子的发芽能力和质量。但是,寓言的种子是神的道,正如彼得所说:不能坏的种子”(彼得前书1:23)。种子本身不会失败。神通过以赛亚见证雨雪从天而降,并不返回,却滋润地土,使地上发芽结实,使撒种的有种,使要吃的有粮。我口所出的话也必如此,决不徒然返回,却要成就我所喜悦的,在我发他去成就的事上必然亨通”(55:10-11)

播种者揭示出来的道理在于土壤的生产力。并非所有的土壤都适合植物生长,种子播种到土壤上,得到的结果就能明确地说明这点。因此,可以这么说,种子能检验土壤,或者说能解释寓言,传播福音试验,显明男男女女的人是否适应神的目的。有些人反应迟钝,就像被人们践踏的道路一样。有些人迅速和热情地接受神的道,但他们的兴趣无法保留下去。当考验来临时他们会发现神的道没有深根也不可能有深根,原因就在于这人的本性肤浅。而另一些人完全有可能获得丰收,但是他们的心思专注于其它兴趣,使得他们的精神生活窒息。耶稣把荆棘定义为对世俗的喜爱、对财富的欺诈;就和他所说的其它任何事一样都正确无误,展示了人类的弱点,妨碍人的心灵完全满足神的要求。他以同样的洞察力指明了丰产的基本要求;三次记录使用的不同词组如下:“听道理解接受持守在诚实善良的心里,并且忍耐着结实。通过基督在我们面前的解释,该寓言应被视为土壤的寓言,等同或超过播种者的寓言,虽然播种者的形象其有特别的意义。

对于结果没有人建议使用数学公式。也没有说明人们自己在开垦空地时应做些什么事情。寓言是对结果的宣布,当神的道被传播时结果的宣布就召显。任何取材于一切没意志的事情,都毫无例外地表明施行旨意就有改变。寓言明确地表明传教不会被普遍接受,这是有原因的。寓言反映出时间的流失就体现在耶稣自己的经历上。他的听众对他的工作和说教表现出来的反应分门别类这寓言也有益于门徒。

这种景象将重新浮现在全体基督徒听众面前,决不允许他们模糊播种者寓言的选择及其工作教训的特别意义。在何西阿书以色列重新聚集的预言中,提到了耶斯列的作用,意思是神播种。我们在R.V.的注解中读到:“耶和华说:那日我必应允,我必应允天,天必应允地;地必应允五谷、新酒,和油,这些必应允耶斯列民(耶斯列就是神栽种的意思)。我必将他种在这地。素不蒙怜悯的,我必怜悯;本非我民的,我必对他说:你是我的民;他必说:你是我的神”(何西阿书2:21-23)。同一个比喻也使用在耶利米书31:27:“耶和华说:日子将到,我要把人的种和牲畜的种播种在以色列家和犹大家’”。以塞亚书55:10已经被引用过。当耶稣使用他自己的形象时,他预示说他是神藉以显示自己的人,他是以赛亚的王。就像在耶稣许多故事中一样,在人们疏于观察耶稣教义的完全中隐含着弥赛亚的主张。


 

28 稗子 Tares

(马太福音13:24-3036-43)

在所有的寓言中,稗子的寓言成了最具争论的理由。其不同解释在多纳图派信徒时代成了重要的原因。耶稣身体的复活和工作见Eureka II,第vii章节。多纳图派信徒反对在基督徒界滋生的堕落,否认那些自称为基督徒的人有资格。他们反对教会和国家之间日益增加的联合,后来由于君斯坦丁法,他们损失了用于拜神的房屋、被流放,有时甚至死亡。他们受到那些腐败教会领导的反对,特别是奥古斯丁,他有别于其他任何父亲,他建立了灵魂不死的教义,教会是天国,被视为教会认可的原则。多纳图派信徒是排外的,他们使用的论点之一就是对于稗子寓言的解释,耶稣教导说小麦和稗子必须一起长大,多纳图派信徒鼓吹的原则不是出于圣经。多纳图派的回答否定了奥古斯丁教。后者宣称是教会,小麦和稗子应生存在一起;而多纳图派信徒坚持认为根据耶稣的解释那田是世界,寓言的教训与伪善异教的基督徒是否当被逐出教会没有关系。

解释寓言一个安全的原则是,不应在寓言上附加含意,不能和圣经简单的教义相冲突。由此可以判断,奥古斯丁对教会原则的观点是错误的,就像对人性的观点一样。改正这些错误时必须采用耶稣教义确立的方法。如果得不到恢复,冒犯者就被视为外邦人(马太福音18:17)。有关这个问题更详细的说明自然能在使徒书,特别是在关于教会组织的使徒书中找到。第二次警告(堤多书310)关于拒绝异教徒的忠告好像他在脑子里已经有了耶稣的话。在其它使徒书中,有关教会应尽的职责他说得相当清楚,回避不和他交往远离拒绝,这些人是错误的师傅或者在他们的道路上坚持邪恶(提摩太后书3:6;哥林多前书5:11;提摩太前书6:3-5;约翰二书8-10)。这些被耶和华赋予资格的使徒所说的戒律相当明确,如果在松松夸夸的所谓信徒社会里推断出人类职责的原则,那是错误的。并不意味着错误的师傅允许在教会生活里保留他们的位置。

在后来,天主教徒很痛苦,他们必须受到异教徒的迫害,这说明小麦和脾子必须共同生长,直到历史末日。重点强调的警告在于虽然小麦和脾子生长在一起,但它必须被毁灭这意味着在人做英雄的时代禁令并不适用;只有在异端完全显露出来时,才应忍受。对于这种解释,耶稣说不能采出脾子,这是一项有条件的禁令

其它的观点在历史上也是有名的,因为人试图解释这个预言,并根据这个预言规范其行为。我们不能遵循这些观点。即使听众没有领会耶稣所说的意思,即使他的解释在当时没有完全被理解,在耶稣的思想里也必定有了明确的意图。这就是我们必须寻求的

这个故事并非无中生有。根据说罗马立律,如果大量在耕地上播种杂草,被视为一种侵害行为。特伦奇从印度和爱尔兰例举了现代人过量的实例。

耶稣说,天国就像人撒好种在田里。他在睡觉的时候,敌人在播种稗子。他的仆人在稗子开始生长时发现情况,询问他是否应拔除这些稗子。主人指导他们说小麦和稗子都必须生长在一起,丰收到来时收割机将它们收集起来,焚烧稗子,储存小麦。

稗子是毒麦,许多生活在巴勒斯坦的人都是这样写的。汤姆森在《地与书》(The Land and The Book:“请注意在大麦中生长的这些稗子。谷物只是培养的适当阶段,用来说明寓言。在这些地方,谷物伸出来,他们都是这样,就连一个孩子也不会误认小麦或大麦;但如果小麦或大麦长得不好,即使再细仔地检查也常常无法察觉它们。我不能完全信心百倍地识别它们。即使是乡村农夫一般的除草也无法将他们区分开来。他们不会将稗子误以为是谷物,但它们的根常常纠缠在一起,所以如果不拔出来的话就不可能将它们分开。因此,两者都必须生长在一起直到丰收到来'

两者一起生长的普遍原则与偶然拔掉误茎的习惯做法并不矛盾(Stanley《西奈山和巴勒斯坦》,426)。这种做法是可能的,为谷物节省了不少麻烦,但过量播种毒麦不可能根除杂草而不伤害好作物。

毒麦,一位加利利本地人说,是一种讨厌的杂草,生长在巴勒斯坦的小麦地里。必须雇用妇女从种子中剔除,小心的农夫甚至从小麦的种子中剔除,用作种子。一般的做法是脱粒后从小麦中分出毒麦。将谷物倒在大盘子上,妇女能挑选出毒麦,毒麦是一种种子,在形态和大小上类似小麦,颜色为灰石板色。

即使在小麦中留有很少的几粒也会毁坏整个丰收。毒麦的苦味会使面包难以入口,使食者得病

这个故事很难向听众解释,所以,当群众被打发时门徒问耶稣其中的意思我们并不会感到惊奇,说到这个寓言他们同样感觉到理解上的困难。请把田间稗子的比喻讲给我们听。然后耶稣列举了所有具有意义的要点(1337-43)

他回答说:那撒好种的就是人子;田地就是世界;好种就是天国之子;稗子就是那恶者之子;撒稗子的仇敌就是魔鬼;收割的时候就是世界的末了;收割的人就是天使。将稗子薅出来用火焚烧,世界的末了也要如此。人子要差遣使者,把一切叫人跌倒的和作恶的,从他国里挑出来,丢在火炉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那时,义人在他们父的国里,要发出光来,像太阳一样。’”

这个寓言和播种者寓言之间在使用时的不同之处就立即显现了。耶稣在此详细说明了播种者。另外,在播种者寓言中种子是天国里的道;这里种子指个人,包括好人和坏人。我们必须记住这些不同点。

耶稣解释说田就是世界,为正确理解这个寓言,我们不可将世界变成教会。由于人子为播种者,该寓言的出发点是自己的传教,我们可能会加入被专门指派的人的工作,被赋予能力,在全世界执行他的教训。

在播种小麦之后,敌人会在同一块田地里播种毒麦。其它播种者开始他的工作,但他们播种的是假小麦。看起来很像小麦,但是有害无用的。耶稣说小麦是天国的子女;毒麦是邪恶者的子女。然而后者的专业水平相当于农夫。因此可以看出,该预言预报了一种制度的发展,他们伪造耶稣传播的真理,自称是他的教会,但其实是邪恶者的教会。

保罗在他最后的书信中警告危险的提摩太人,他们有虔诚的形态,但否定神的能力;健全的教义不能坚持,谎言随之而来。他还进一步说明该变节是伪造真理的形式。由于雅尼和佯庇抵抗摩西,这些人反对真理:思想堕落,非难真理。埃及魔法师是如何反对摩西的呢?他们效仿他的工作,重复他们能做的奇迹。于是,真理再次受到抵抗,错误确立。

新约圣经使徒书和启示录的读者不会错过反复强调的警告说明。该警告不仅仅只有审判和遮敝日的困难;作者预见了邪恶的全面发展。气氛充满了未来风暴的征兆。基督徒的历史不同于此,实现了使徒们的预言。

在使徒时代不久之后,在异教徒世界里神秘事物迷惑了人们的思想,堕落了使徒们的教义,使异教徒在教会里觉得很自然,而使徒们反倒成了陌生人。教士的发展,洗礼意义的改变,异教三位一体的改变,灵魂不朽哲学概念,异教典礼的介入,诸如在使徒教会里焚烧小蜡烛所有这一切都把真理改变成了谬误,从忠诚锡安到服务从根本上导到这些错误的巴比伦。

毒麦是邪恶的子女。邪恶是肉体思维的化身,因此,毒麦只是象征,不是教会里变节的信徒,而是名义基督徒大变节的会员,因为假冒者诱使他们脱离真理,使他们自由。

这类邪恶的增长如何允许呢?耶稣在寓言中说它允许发展到历史末。广泛传播的影响才能毁灭,靠使徒们工作确立起来的信仰才能毁灭它。但有一个分隔期,在时代的末日。人子,播种者,他的劳动成了历史的开端,将差遣天使收割者将所有冒犯者逐出他的国。因为这世界是神的国,神拥有国的时候就会到来。那将是基督教徒审判、显露出真实本性的时候。然后也是天国里的子女显现在辉煌阳光里的时候。因为天国里的子女就是但以理所说转变成义人的人,耶稣将认定以先知的话兑现他们的报酬。

因此,这个寓言和教会生活的原则没有任何关系。它不会传授真理和谬误的折衷。它没有许可罗马教皇毁灭那些被她视作异教徒的人。它没有说明人子开始时的行为是真理的种植者;它表明多年来他允许那些假冒者从事恶行,毁灭他的工作,但最后在审判日他会从他的国里根除邪恶,逐出那些神讨厌的人;还会和他的朋友一起将光明和健康带给这个世界。


 

29 芥菜籽 Mustard Seed

(马太福音13:3132;马可福音4:30-32;路加福音13:1819)

对于这个寓言有两种完全对立的解释,其中一种解释必定是错误的。把马太福音13看成是外邦人时代的寓言,芥菜籽被视为对滋生政治王国的假教会的寓言。这种观点在继续解释下一个寓言用餐里的酵母得到了更进一步的验证,强调一个事实,即圣经其它章节中使用的酵代表邪恶的道理。

芥菜籽寓言见于三部福音,参考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有助于理解耶稣的意思。马可福音说到了播种者的寓言,接着他没有说稗子,却说了蜡烛和种子密秘长大的寓言;他然后才说芥菜籽的寓言,但没有像马太福音那样继续说他的系列寓言。但是,马可补充说:“耶稣用许多这样的比喻,照他们所能听的,对他们讲道。若不用比喻,就不对他们讲;没有人的时候,就把一切的道讲给门徒听(可福音4:3334)

毫无疑问,马可福音谈到的论点记录在马太福音第13章。在种子密秘长大的上下文中,我们很难把芥菜籽的预言与堕落政治教会的滋生联系起来。这个结论我们通过研究路加福音上下文中的寓言就能得到证实;事实上,这样的解释是不可能的。

马太福音记录的寓言说:他又设个比喻对他们说:天国好像一粒芥菜种,有人拿去种在田里。这原是百种里最小的,等到长起来,却比各样的菜都大,且成了树,天上的飞鸟来宿在他的枝上’”(13:3132)

芥菜籽从字面上理解在所有的种子当中是最小的一种,也是园丁最少管理的。相对于种子的大小而言,其繁殖力是惊人的。去过巴勒斯坦的所有旅行者都已注意到。Thomson说一些富饶平原盛产的芥菜,长得和马匹与骑手一般高。因此,选择芥菜树已是必然的选择,因为用一些老作家的话来说,它在自然界的目标当中是最有特点的象征,特别是它的种类,从一开始到最终的结果都非常出众。橡树和雪松都是很大的树,但选择它们不能带给我们耶稣出于目的的教训人们在开始时看到这些东西是多么渺小。芥菜种在公众的谈话中已成为了一种谚语,它象征着任何小东西。

该寓言的传教开始时具有惊人的效果,运用到天国能够抵销播种者和稗子寓言带给我们的沮丧。由于人们论断福音的传教,实际上看起来是一个错误:不是真实的,正如芥菜子的寓言所示,因为细微的开端会显现出伟大的事物。有了神圣生活的能量,细微的开端就会成长。花园里的草药不会如此成长。在东方各国被称为树的芥菜植物大得足以供给鸟类聚结在树上,食其种子。

但说到鸟类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事实:耶稣的说明是旧约圣经提到的事情的重复,转而使我们更加全面地理解了这个寓言的意思。在尼布甲尼撒二世做到树的梦里,叶子华美,果子甚多,可作众生的食物;田野的走兽卧在荫下,天空的飞鸟宿在枝上;凡有血气的都从这树得食”(但以理书4:12)。首先树代表大王本身,然后是他的国,在树荫里许多树聚集在一起(参见以西结书33)。更中肯的话在以西结寓言的结尾:“主耶和华如此说:我要将香柏树梢拧去栽上,就是从尽尖的嫩枝中折一嫩枝,栽于极高的山上;在以色列高处的山栽上。他就生枝子,结果子,成为佳美的香柏树,各类飞鸟都必宿在其下,就是宿在枝子的荫下。田野的树木都必知道我耶和华使高树矮小,矮树高大;青树枯干,枯树发旺。我耶和华如此说,也如此行了。这里神在以色列山上种植的以色列雪松有最顶端嫩枝成长的枝尖以色列家族的小子孙,他在犹大末代国王遭羞耻和屈尊的地上名声显赫。同样的话说在这个寓言里耶稣在思考弥赛亚的国,从细微的开端获得伟大的成就。

这些开端确实很小;无论我们是否考虑到身无分文的木匠的生活已经改变了历史,但他的工作已经在人们当中导致了革命性的改变;或者他所使用的方法信息的传遍人们,赐予他们希望,改造他们的生活,使他们适合在神国里的统治;或者他作出的死亡,作为一名普通的罪犯,许多人都知道的死亡;或者一个人的到来,虽然是一位神圣差遣的人,接管所有各国,打败和征服各国,就像那块小石头打碎和毁坏尼布甲尼撒二世的梦像一样无论从哪种观点来看,它首先都是小事男人和女人应照做的事情没有大事。十二使徒都是日常那些平常、能干和有效的人根据耶稣的观点,他们当中没有人被世俗智者选择。犹太统治者责难耶稣、迫害使徒是一件多么令人惊讶的事情啊!

在路加福音开始(13:1-21)时寓言记录的场合不同于马太福音和马可福音的记录。彼拉多在殿里告诉耶稣加利利的凶手,暗示这种行为是神的判决。耶稣回答说这种命运发生在加利利人身上不是因为他们的大恶:那不是神的判决但他意味深长地补充说,除非他们同样悔改,否则灾难会降临他们,不是人类生活的结果,而是神的命令。他进一步用无花果的寓言说明,不结果的树要砍倒。后来,路加记录了在安息日治愈柔弱妇女的事情,相关的是耶稣指人在安息日引动物饮水,因此他使妇人摆脱了束缚,身体健康。然后他说了芥菜籽的寓言。虽然在基督教的伪装下,路加福音的文章不允许这寓言成为邪恶组织的预言,它预示虽然以色列作为一棵无花果树整个国家都要被砍倒,从表面上看是天国的结束,然而有力量恢复它,这力量在起作用。安息日治病是天国的寓言,(参见深坑里绵羊的寓言)—重要的事情就要到来:预示未来要发生的事情。接下来路加适当地记录了对这个问题的谈话,有少数人得救吗?耶稣宣布有一邦加利利人在神的天国里和以色列的父坐在一起


 

30 Leven

(马太福音13:33;路加福音13:2021)

这个短小的寓言,就像芥菜籽的预言一样,对他的解释是相互排斥的。有些寓言在符合主要教训的同时延伸了寓言的应用;但一个寓言不可能有两种对立的意思。出于酵母在圣经其它地方毫无疑问地被用作罪恶形象的观点,因此它始终这么使用,人们争论说这个寓言是对假教会的预言,它们把错误引入到了基督的理论中。这妇人被视为启示录中无信的女人,是反罗马天主教的一个例子。三餐被视作要求奉献的同样数目,因为该奉献表明追随神,暗示错误腐败已毁灭了那种关系。如果解释马太福音13代表教会历史的不同阶段,那么这个表面的观点是肤浅的。但在芥种的例子中,酵的寓言见于路加福音13,它不支持该观点,而怀疑它。一般认为路加福音的内容与芥种的寓言有关联

这个故事强调酵母的作用。三细亚面粉是一次做饼的常用量,因此在献祭中使用(创世记18:6;士师记6:19;撒母耳记上1:24;献祭见民数记15:9)。因为磨玉米和做饼是妇女的工作,这是符合日常生活的。酵母是生面团,已经发酵,是做饼的前一天留下来的,用这种方法可以使面包发酵,该国家的部分地区在一个世纪前仍然还在使用。因此,该寓言中所有的情形都是普通的事情。但耶稣利用重要的一点是隐藏在面粉中的酵母会影响全部。

我们必须牢记在心,耶稣已经说过播种者和稗子的寓言,告诉我们传教可以预料的结果多么有限。芥菜籽和酵母的寓言补充了信息。稗子在人子到来时从种子当中被逐出。那时候芥菜籽和酵母有其特别的使用。某些特别小的东西能产生重要的影响是两个寓言的基本点。

可能天国因某些灾难性的过程而催生。石头打碎画像,将之碾为粉末。各国像陶工的陶器一样破碎。从两方面看都有一个位置。当主降临时高压政治将毁灭现存的政治形态:但只有合作才能建立。天国将不会由那些受万能压制的人们组成,而是由男男女女组成,他们从神圣能力显示中学会了必须的一课,建立神的国,心甘情愿地听从指导和指示。来吧,我们登耶和华的山,奔雅各神的殿。主必将他的道教训我们;我们也要行他的路。因为训诲必出于锡安;耶和华的言语必出于耶路撒冷。他必在列国中施行审判,为许多国民断定是非。他们要将刀打成犁头,把枪打成镰刀。这国不举刀攻击那国;他们也不再学习战事(以赛亚书2:34)

更确切地说,那是文明时代的真实图像神圣的能力得到承认,神圣的智慧受到尊重,人们心甘情愿地要认识神,顺他的道而行。新的统治者与人类世界合二为一,他们将影响全人类。

该寓言从某种狭隘意义上讲在目前也是真实的,酵母通过接触工作,基督的传教在百姓当中有非凡的影响,超过了其他任何师傅。但仅靠传教世人没有顺从基督;任何解释都会点燃一种希望,基督的影响将渐渐传播开来,直到全人类都受到影响。

 

第31章 宝藏 Hid Treasure

(马太福音13:44)

这是耶稣在房里(36)晓谕门徒的四个寓言中的第一个寓言(参考本章部分对播种者寓言的解释)。应门徒的请求,耶稣首先解释了稗子的寓言,然后没有中断地说了三个寓言。他最后以挑战的口气结束了对稗子的解释:“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挑战者必须忍受生活的问题稗子在火炉里焚烧,义人在他们父的国里,要发出光来,像太阳一样。未来的前景肯定激起了人们对神荣耀的好消息的现时反应思想。考虑到人们对福音的反应,耶稣又回过头说:天国好像宝贝藏在地里,人遇见了就把它藏起来,欢欢喜喜的去变卖一切所有的,买这块地”(44)

故事里的人突然地,以前没有寻找过,却绊倒在财宝上。就发现者而言,这次发现纯粹偶然。这次太意外了,无主珍宝就发现在英国;勘测中发现地下有大量罗马时代的银盘银勺。这些东西是为了安全起见才被掩埋,一般认为就在罗马势力衰败,外族入侵这些岛屿的时候。但是,在巴勒斯坦藏宝、寻宝是很常见的事。这地一直在战争,战士沿南北大道行进,突击队深入乡村寻找食物,这些事情都是各代以色列人所亲眼目睹的。出于安全不能随身携带的财富被掩埋在地下,如果主人逃走,不能回来,或者丧生,就失去了藏宝的秘密。财富的发现取决于耶稣描绘的意外发现。

买地时没有必要就藏宝的合法性或行为上的道德等问题阻止解释:在确立行为上的合法性时公平的观点依然存在。必要的教训是人类对发现作出的反应,他的欢乐,他牺牲所有一切为的是能够买地

耶稣多次说过欢乐他的欢乐和门徒的欢乐。我们应该牢记的是他的生命,还有使他成为悲伤者的苦难。他发布的预言是一条好消息。当人们理解了那消息,发现了神的目的,当人们从怀疑和不信转变成确信,人们就有了可靠的证据,那好消息就是从神而来,他们就知道宝藏发现者的欢乐

这些发现者赏识他们所发现的财富的价值。保护财富的极度重要性使我们轻而易举地放弃了其它一些重要的东西。这是福音的矛盾所在,神的恩典是自由的,然而人们必须为此支付工价。以赛亚召唤口渴的人喝水,买酒买牛奶不用付钱或工价。他提供的东西是免费的,但必须得购买。根据人的判断这价格有时很沉重;但是人类出于对神的爱,热烈向往天国,耶稣说这是人类追求首要的东西,知道一种爱心超过其它任何东西。人类热爱天国胜过拉比爱律法;胜过哲人爱智慧;胜过学生爱知识。有些使徒离家抛弃其它生活必须品;保罗抛弃他的职业;但富裕的年轻统治者发现自己对财富的爱心超过对永生的追求。耶稣的爱心迫使许多人抛弃一切追求他;爱他胜过父亲或母亲;尊敬神荣耀知识财富胜过世间能给予的任何东西。


 

32 珍珠商人 Pearl Merchant

(马太福音 13:4546

由于芥菜籽和酵母的寓言形成了一对,所以,在藏宝和珍珠商人的寓言里明显具有相似的地方。二者都要出售他们拥有的东西,要买回别的东西;在二者眼里,他们购买的东西都有极高的价值。

商人被看成拘谨、严肃和练达的。他毫无疑问从前听说过高品质珍珠的故事,但经过检查发现它们并没有广告上所说的优点。因为他在各处经商,毕生的经历使他有了一双老练的慧眼,能够作出迅速的判断。他听说最高质量的珍珠或许他会微笑;他以前听说过。这些报导应重视;于是他作调查。他老练的慧眼马上认识到现在珍珠的价值他为什么以前从未听说过呢?价格高,但对于这样的珍珠来说价格并不高。他认识到他的货物受到了损害;他这么一想,人们就想他能以愿意接受的价格出售;但美妙的珍珠属于他所有了。

探求者探求结束了。于是,人们追求真理;他们学习许多哲学,了解了许多人类计划和蓝图,然而不满意;然后找到了神的消息这颗珍珠,而他人不能理解奉献一切得到那件东西,买方有了需求者完全得到满足的感觉。

田里的财宝是偶然发现的;发现时有意外的欢乐。经过许多搜索才发现珍珠;欢乐没有参考如此情况下丰富的欢乐没有显示;但这个故事令我们持久满意,这是长时间搜寻的结果。


 

33 拉网 Drag Net

(马太福音13:47-50)

提贝里亚斯海盛产鱼,鱼自然是湖岸大量人口重要的食物。几位使徒是渔民,手工艺的主人,可能很富裕,就好像今天许多成功的小商人一样。当耶稣召呼他们跟随他时,他说要让他们做渔民(马太福音4:17-22)。该说法很早使用了比喻的语言,事实上包含了马太福音第13章中寓言的细节。

拉网指在湖面上两艘或多艘船围成一个圈,用这种方式可把网撒入广阔的区域。它通过重力和浮舟伸展。然后两端聚拢,整个网及网中的东西被拖上岸两艘船的安排提到船上的同伴”(路加福音5:7),路加福音中的情节描写了该寓言的画像。

解释和故事本身在一起这是很有必要的,否则就不能有正确的解释。我们可以把福音的传播看成撒网,能捕捞各种鱼类。各种各样的男男女女出于不同的原因都顺从福音。这已经预示在其它寓言里。拉网基本的教训是在末日会聚集一排排的。但是,该解释补充了寓言本身并不明显的东西,天使要来从义人当中剪除恶人。稗子和拉网之间的相似之处是明显的,然而也有不同之处。该寓言属于家里使用,所以比稗子更有局限性。后者使用广泛,我们注意到:拉网关于那些从事福音的人

捕鱼是每个时代都有的事情;人类共同撒网、协同工作;显然天使最终才参加工作。耶稣自然地说到了天使的工作;他几次提到都强力暗示圣经里的线索。耶稣认识到他们的存在,还有他们在他自己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因为他相信万能启示的到来,他会再次处理人类的事务,将人类的事务转交到神的儿子的强手里。


 

第34章 受指导的文士 Instructed Scribe

(马太福音13:52)

马太福音第13章中的七个寓言经常被提到;然而,仅管看起来通常得不到承认,但关于文士的那段寓言,这个寓言结束了耶稣和门徒之间的谈话,很像珍珠商人的寓言。讲完鱼网的寓言后,耶稣问他的听众能否理解他告诉他们的话。他们回答说:是的,我的主”—这个答案对于每代人参与的寓言意义讨论都显得极为轻松。但是,这答案确实证明他们明确地理解了耶稣告诉他们的意思,而且还进一步说明某些预言性或稀奇的解释不是耶稣所说七个寓言的本意。

耶稣回答他们:“凡文士受教作天国的门徒,就像一个家主从他库里拿出新旧的东西来”(52)

福音作者使用这个词必须与学问联系在一起,但就像这个词在英语里不仅仅用于日常通信而是作为一种文化知识一样,所以文士是一种受指导有知识的人。以斯拉是一位律法学的文士,律法是大家必须遵循的有价值样式。显然,基督时代的文士像法利赛人一样已经堕落到他们社会原始观念之下;但文士的作用很大,所以耶稣把他们说成是他教训的基础。

传统说法大会堂里的人为文士设立三大纪律:“谨慎发表论断,培养许多学生,为律法构织围栏。因此,文士的职业包括研究法律,把律法传授给学生和管理者。在追求这些目标的某些方法和行为会与耶稣发生明显的冲突,耶稣的教义与他们建立起来的传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耶稣说凡文士受教作天国的门徒。这种教育与犹太人文士所接受的教育不同。给予文士的指导是学院式的;他们掌握了国家里所有师傅的学问,他们博览圣书,包括背诵课文,然后引证拉比的观点。天国的文士精通神的道及其传教的方法,包括从圣经中推理,逐句解释圣经。

耶稣把这样的文士比喻成户主。这个词在别处翻译成房屋的男主人goodman of the house)和房屋的主人master of the house)。在稗子的寓言里,人子是户主,受指导的信徒使用这个词表明在主和信徒之间有某些对应物。

基督自己家里受指导的文士对家里的同伴有职责。其职责就是就像一个家主从他库里拿出新旧的东西来合格的文士有其财富”—了解神的道,为此他已经祈求研究真理,像一位好工人一样分解真理的道(提摩太后书2:15),所以,他是一位好文士。这就是财富的质量,其全部的美丽决不能被完全理解,最勤奋的学生知道神启示的财富是神秘莫测的。因此,文士提供的食物决不会失去兴趣,事情虽。如果不偏离神的道的基本原则,其介绍就有持续不断的新鲜

可能提到新与旧与信徒的确信有关,他们理解了耶稣说的寓言。他们一般理解了它们的意思,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又会显露出尚未理解的意。经验告诉我们稗子是如何种下的,人们如何应对它们的消息,就像不同的人如何反应福音的传教。

这个短小的寓言鼓励每个时代的人们顺从耶稣为他们的师傅,像他一样成为神的道的学生,像他一样完全忠诚于圣经,这圣经是神的荣耀永不失败的奇迹。


 

35 瞎眼领路人斯科 Blind Leaders

(马太福音15:1423;路加福音6:3941)

谚语是被压缩的寓言,容易被扩展成普通的寓言形式。现在让我们读一下瞎眼领路的故事吧。耶稣回答...‘任凭他们吧!他们是瞎眼领路的;若是瞎子领瞎子,两个人都要掉在坑里。彼得对耶稣说:请将这比喻讲给我们听’”(马太福音15:1415)。耶稣或许会这样说:“有一个盲人,不知自己看不见,对另一个盲人说,让我为你领路吧。但他不知道路在哪里转弯,他掉到坑里了;一起掉进去的还有他的同伴。但更直接了当地说,他断定法利赛人是盲人的领路者。

文章关注对神的奉献,而法利赛人规避对父母的责任,因此,使十诫成了一纸空谈。耶稣严厉地谴责他们的诡辩,他们以人的教义取代神的律法。同样的说法出现在路加福音6:39的文章里,这部分的布道极其类似马太福音5-7登山宝训。这段内容记录在路加福音里,事实上它是对门徒说的。我们或许赏识对他人的使用,认可判决:但它也是对所有门徒的一种警告。主的每位信徒必须注意到这教训。它警告做师傅和老师有危险,所有的老师都必须当心。路加福音说:

耶稣又用比喻对他们说:瞎子岂能领瞎子,两个人不是都要掉在坑里吗?学生不能高过先生;凡学成了的不过和先生一样。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6:3941)

路加福音中相关的思考是人首先要论断自己,然后才能论断他人。挑剔要受到严厉的责难。如果有人不能自我检查,他就是瞎眼的,想要教人,却是一位瞎子引路人。他的学生高不过老师,完全受教育后也会表现出师傅的毛病。自我检查还有另一个原因,有严重缺点的人不能指正有小缺点的人。雅各书重复了耶稣的警告:“我的弟兄们,不要多人作师傅,因为晓得我们要受更重的判断”(3:1)。老师能培养出很多学生,一个异教徒也能培养出多人:合理教义的好教师是众人欣喜真理的方法。但老师对他人的影响正是他担当重大责任的原因所在。认真的老师和传教士不辞辛劳,保证他的话信实地表现出神的道的教导,不至因过失的工作而蒙羞(提摩太后书2:15)。全体老师都务必牢记大审判的警告。

在马太福音23章中,耶稣五次说到法利赛人为盲人。他们在争论中狡猾,但采用不正当的方法;精神上和思想上的盲目占据他们。他们说,一个人会在殿旁发誓,但他们的誓言没有约束力,但如果他们在殿的金子旁边发誓,就有约束力了。然而,正如耶稣指出,金子因为殿而圣化。祭坛和祭坛上的牺牲是这样:祭坛圣化了礼物,祭坛上的誓言包括两者。愚人和瞎子!在锐利的暴露之光里,这样的形容多么恰当啊!他们小心地交什一税花园里的草药价值不大;虽然上交什一税是正确的,谨慎地衡量膳食,然而更重要的是律法无法用刻度去衡量审判的怜悯、信实受到了忽视。它们就好像一个人在倒酒,必须极其当心,免得虫子掉入其中,然而却吞没一头骆驼毛发、蹄和一切却不知道。它奇形怪状冷酷、滑稽的怪物耶稣是那种意思。他们清洁了用餐时使用的陶器;但他们并不关心他们吃食物所用的陶器靠诡计得来。只注意外表,自己和位置都很好,但不是生死攸关的时刻,然而却对行为上和思想上根本的道德漠不关心。盲目的法利赛人!

他们怎么如此盲目呢?我们从医治盲人的故事中学到了知识(约翰福音9)。耶稣做些陶土,把它涂到他的眼睛上;然后把盲人送到西罗。耶稣既可致盲又可授予光明,因为他说:“我为审判到这世上来,叫不能看见的,可以看见;能看见的,反瞎了眼。法利赛人看出有矛盾,便问:“难道我们也瞎了眼吗?他们自称能看见;很好,那么他们必须承担看见的责任,他们的罪孽依然还在(29-40)。为更加全面地讨论这个奇迹,我们必须参见《约翰福音探秘》(Exposition of John's Gospel)。

耶稣通过赐予光明的行为立即宣布自己被证明就是弥赛亚。盲人能看见了是交给约翰的证据之一,回答他在牢中的提问:“那将要来的是你么,还是我们等候别人呢?”这对知道先知教训的任何人来说都是很好的证据耶和华开了瞎子的眼睛”(诗篇146:8)瞎子的眼必睁开”(以赛亚书35:5);神的仆人必须有瞎子的眼”(42:7)。但先知宣布这个民族看不见。他们耳聋眼瞎”(42:1618)。他通过这种激烈的讽刺说他们是有眼而瞎!(43:8):由于他们的过犯和罪孽,他们的空虚和撒谎,他们的暴力与流血,审判降临他们,他们行在黑暗里我们摸索墙壁,好像瞎子;我们摸索,如同无目之人。”(59:1-10)。在他们身上实现了西番雅的预言:“他们行走如同瞎眼的,因为得罪了我”(1:17)。盲人引路是一次可怕的控告,极为严肃、真实。它包含了多么深刻的教训啊!


 

36孩子与小狗 Children and Puppies

(马太福音15:22-28;马可福音7:24-30)

统治者的迫害和百姓被误导的热情迫使耶稣撤退到以色列边境的推罗和西顿。该地的一位妇女带着生病的女儿找到他,祈求他医治她的女儿。在马太福音里四次记载他回答(23242628)。他对她的第一次请求没有作答。显然她一再坚持,她在门徒后跟进,请求他满足她的要求。门徒显然觉得妇人跟着他们大呼小叫是一件令人讨厌的事,他们请求耶稣满足她的要求,好早早地摆脱她。

耶稣回答他们说:“宁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这句话提醒了耶稣对他们的吩咐(10:6),表明他对以色列具有优先的职责,他不可使用能力为了自已的方便就摆脱妇女不断的叫喊。

妇人走近拜他,祈求他说:“主啊,帮助我!然后耶稣回答说:“不好拿儿女的饼丢给狗吃。推辞是严厉的,但并不粗鲁;没有重复,但说话的口气妇女肯定不高兴,这就是耶稣对门徒的回答。孩子必须被抚养(首先吃饱”—马可福音),他们的食物给狗吃是不恰当的。犹太人是孩子,外邦人是狗。有两样东西缓解了粗鲁—“首先”(马可的说明),包含的意思外邦人后来有可能的地方;这个词是爱称—“小犬小狗”—我们能看到嬉戏的味道,就好像我们常用的俚语娃子一样。虽然毫无疑问是一个轻蔑的术语,如短语异教徒的狗犹太人的狗小狗没有同样的无礼。

妇女接受了这差别,发现还有进一步祈求的机会。耶稣的态度和门徒的态度不一样,他的表情充满同情和怜悯。她高兴地说:“主啊,不错;但是狗也吃他主人桌子上掉下来的碎渣儿。她的回答表明了她的固执,还有对她儿女爱心所表现出来的智慧:还表明师傅具有皇家血统,因为她称他主人,还称她大卫的儿子。这是一个例子,外邦人比犹太人看得更远;外邦人公认犹太人的特权,看到对外邦人的某些怜悯。面对妇女表现出来的信仰,耶稣承认妇人,你的信心是大的;并满足了她的要求—“照你所要的,给你成全了吧。


 

第37章 磐石和钥匙 Rock and Keys

(马太福音16:13-19

在凯撒利亚腓立比边境,在该地的北方,耶稣从门徒那里听到了关于他自己的信仰声明。他首先询问别人怎么说他,然后询问门徒们对他的看法。彼得代表大家说:“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这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作出非凡的说明,它比明确信条和信仰更加困难。这回答令师傅喜悦,师傅回答说:“西门巴约拿,你是有福的!因为这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我还告诉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他。我要把天国的钥匙给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们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马太福音16:16-19)。

这些经文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成了争论的话题,因为罗马教会的意义就见于此,诸多的观点也基于此。它们成了其主张的基础,影响罗马天主教要求信徒遵循其教义,对所谓的异教徒强迫执行她的主张。在罗马圣堡罗炮塔四周,这些话用金色的字母深深地刻入石头,闪闪发光,每个字都有十二尺深。它们环绕着这所巨大的建筑物,在下面就容易读得清清楚楚。但是,如果罗马教会赋予基督的话的意思是明确和正确的话,奇怪的是早期的作者对此并不知情。读到罗马争论的任何人都有普遍的认识;下面这些摘要概括了这些事实。

在《罗马教皇与理事会》这本书里,作者使用的笔名是Janus,但据说是两位最能干的罗马教会历史学家ActonDollinger,在理事会时代宣布了罗马教皇绝对无误的教义:

所有福音中解释这些经文的父”(马太福音16:18;约翰福音21:17)没有一个将罗马主教视作彼得的后代。有多少父忙于这些内容,然而我们一种注释也没有—Origen、Chrysostom、Hilary、Augustine、Cyril、Theodoret,他们的注释被收集成丛书—已经遗漏了模糊的线索,罗马的首位是对彼得任命与应诉求的结果!他们当中没有人解释过基督建立他教会的磐石或基础,彼得将传给他的接班人,但他们能理解,或者依靠基督他自己,或者依靠彼得表白对基督的信仰;常常两种并存。或者他们认为彼得就是基础,和所有其他的使徒一样,十二使徒共同成了教会的基石(启示录21:14)父辈们能识得这些钥匙的权能捆绑和释放的能力,任何特别的特权或者罗马主教的贵族身份,因为这对于任何人都是显而易见的—他们没有看作首先赐予彼得的能力,随后精确地记诵所有使徒的同样语言,任何对他特别的东西,或者以罗马主教为线索的世袭,他们握有这些钥匙的记号,就像捆绑和释放所有表达出来的比喻一样。

我们在Littledale《反对加入罗马教会的明确原因》中读到:

圣保罗的大主教Kenrick在为梵谛冈会议准备但没有发表,后来于1870年在尼泊尔出版的文章中说罗马天主教靠圣经不能确立圣彼得的特权,因为根据庇护四世信条的条款,他们只能根据父辈认同的意见解释圣经。而且他补充说对圣马太福音1618种不同教父的解释:

(1)圣彼得是磐石,接受过十七位父辈的教导;

(2)使徒学院是磐石,主要以彼得为代表,接受过八位父辈的教导

(3) 彼得的信仰是磐石,接受四十四位教导

(4)  基督是磐石,接受十六位教导

(5)  磐石是信徒的整体。

有些教育过(1)(2)的人同时也教育过(3)(4),所以大主教总结说:如果我们决定如此跟随许多父辈,我们就必须坚持彼得说的话并不意味彼得承认信仰,而是彼得拥有信仰—FriedrichDocum. Adillust. Cone. Vat. I. 185-246页。

我们没有充分的理由证明耶稣在罗马说的这些话没有历史基础;我们希望精确地了解耶稣说这些话时的意图是什么。摘录表明一种意思的选择,根本的解释不可能。

彼得的名字明显是开玩笑—石头。这名字是耶稣给予西蒙的,象征着他拥有的某些品质:彼得在使徒队伍中的位置,大家排名时他的名字排在首位。人类的特征是应该符合其他人。

你是彼得耶稣说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应该强调这个词改变的重要性,两个词之间的精确区别已经讨论得很多。今天一般的观点是忽视任何不同点。这部分归功于将新约圣经的语言返回到亚拉姆语的不断努力,亚拉姆语一般都是耶稣说的语言,可能没有区别。但它没有解释原因,假如耶稣说的是亚拉姆语,马太福音应该使用两个词。语法的必要性仅仅需要它,但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在古希腊这种区别被保存下来了,这是毫无疑问的。

Bullinger在《修辞》中解释说词的复制源于同样的词根,他注解说:

“在这里请注意(1)Petros不仅仅是主赐予给西蒙的名字,赐予这个名字更有其含意。“Petros”意味着石头,一块岩石,一块可以移动的石头,可以用手扔掉的石头。而“petra”意味着岩石、悬崖、峭壁、不可移动、牢固、可靠。这两个词都来自相同的字根,都有同样的词源,虽然起源相同,发音相同,但他们的意思却不同。它们的不同点也保留在拉丁语里。

(2)在petros的情形里我们有另一幅景象:因为这个词的使用有双重意思,虽然只使用过一次。有重复,不是词的重复,而是没有表达出来的意思。你是彼得(petros)”这里用作彼得恰当的名字没有比喻的意思:但词的意义仍在那里,虽然这些词没有重复:“你是宝石。因此,包含着隐喻。

3petros用于彼得petra用于基督:所以彼得自己理解了(见彼得前书2:456和使徒行传4:1112)所以圣灵在歌林多前书10:4中断言:“磐石是基督”,这里我们有一个明确的比喻说法。所以petros代表彼得作为基础的不稳定性和无用性,而petra代表基督作为基础的稳定性,这个基础是神亲自建立起来的(歌林多前书2-7;以赛亚书28:16)”

重要的是要牢记旧约圣经使用磐石这个词。在思考两位建筑师的寓言时应参考这一点(马太福音7:24-28)神是以色列的磐石,耶稣是体现显明出来的神。彼得已经承认这一点。那么耶稣的回答可以是,“基于这块磐石,我是神的儿子这个事实,我将建立我的教会”;或者说“基于我自己—磐石,我们建立我的教会”—在这种情况下,耶稣是建筑师,是基础;或者,答案可能意味着:“根据这样的表白”—虽然它略有不同,因为从这个意义上讲表白本身不如表白的意思重要。

那么,什么是“地狱之门”呢?这仅仅是阴间的一个比喻。囚犯没有能力打破它们的监禁;朋友不能做任何事情释放被监禁的囚犯。希西家认识到了这一点,说:“阴间不能称谢你,死亡不能颂扬你:下坑的人不能盼望你的诚实”(以寒亚38:18)。诗篇作者说受折磨的人“他们心里厌恶各样的食物,就临近死门”(诗篇107:18)但对神的应许有信的人充满了希望。弥赛亚的赞美诗讲述了弥赛亚的举起“是从死门把我提拔起来的;我必在锡安城的门因你的救恩欢乐”(9:13,14;有关弥赛亚参见第8节)。因此,死亡大本营的大门是无可匹敌的。弥寒亚的教会,因为那是他的教会,将在那里得以建成,取得胜利。

如果耶稣“拿着死亡和阴间的钥匙”(启示录1:18)。他将使用它们拯救他的百姓。但是,在主使用这些钥匙之前,他们必须成为另一次释放的目标。大家都需要从无知中被拯救出来;大家都需要这条生活的道路向他们敞开。于是,耶稣谈到了给予彼得的其它钥匙—天国的钥匙。“知识的钥匙”已经被文士拿走,耶稣说(路加福音11:52)但彼得已经使用知识的钥匙,通过传播福音打开对人的理解。他做这件事就在五旬节上,他告诉犹太人他们如何才能得救;做这件事时他告诉尼哥底流“应当怎么做才能得救”。作为一名师傅,受到神的圣灵的指导,彼得揭开了神充满权能的目的:作为师傅的权柄通常指“束缚与释放”,所以耶稣说使用那些钥匙,彼得将得到天堂的认可,在向人们传播福音时具有权能。


 

38 作为一粒芥菜种的信仰 Faith as Mustard Seed

(马太福音17:20;路加福音17:6)

他和他最亲密的三位使徒伙伴从变形山上下来,他们组成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小组,对他们采用反对和斗争的态度。有一个人将害癫痫病的儿子带给门徒,那些门徒无法医治他。他们更多地考虑自己,他们自己的伟大,而不是考虑这项与他们主人分享特权的伟大工作。他们因为失败而垂头丧气,又受到文士的讨厌,他们听到耶稣的责难,说他们无信以及不正确,然后又看到耶稣医治。

“我们为什么不能赶出那鬼呢?”他们问道。耶稣回答说,“是因你们的信心小:当然,这语言不能从字面上理解,不能像嘲笑者奚落时那样做。耶稣将之比喻成一项伟大的任务,这项任务对于人类的能力来说要实现真是太艰难了。最有特征的是这种表达形式对于东方人来说,他的听众无法理解其意思。不可能按人类的标准去判断,有了对神的信仰,事情就能办成。不是和种子的大小作比较,虽然他已经说过,“如果你有芥菜种般大小的信仰你也能做得到”;耶稣是在思考生命的能力甚至小如一颗种子。生命的能力向下沿树根能吸收营养,沿着茎干向上随树叶接收阳光。体现在鲜活植物里的能力是巨大的;我们可以从铺设石头的人行道上得到见证,常常大块的石板被裂成两半。如果门徒们有信,像生长的种子一样,他们就能战胜他们的困难。

信仰就是信赖神,因为它意味着神的旨意。要取得的任何东西不在神的旨意里都是毫无结果的。但是生命的信仰与神的旨意和谐统一就是耶稣教导我们要充满完成任务的能力。

当门徒表达他们惊奇无花果已经萎缩时,耶稣同样解释了信仰的能力(马太福音21:21)

另一次(路加福音17:7)他使用小无花果树生根而不是移动一座山,作为艰难的比喻。他已经在许多场合讲述了忏悔的饶恕;由于他的门徒认为这件事情很难执行,他们就乞求他:“主啊,增加我们的信吧”。耶稣回答了他们的请求,作为一粒芥菜种讲述信仰。成长的种子有能力—那种能力就是表达其生命,比喻成对人的信仰的能力。饶恕的精神表达了基督门徒具有生命的信仰。


 

39 四肢与迷失的羊 Amputated Limbs and Lost Sheep

(马太福音18:7-7;马可福音41-48)

迷失的羊的故事也发生在路加福音里,安排在那里是要我们独自思考。马太福音里的内容说明每则寓言强调略有侧重,具有同样主要的教训。因此,理想的是这个寓言必须加以说明,我们先阅读马太福音,然后阅读路加福音。

这福音表明,使徒们作为人类具有每个时代人类的弱点和缺点。他们确实拥有令人兴奋与令人喜欢的经历,当他们从普通的工作世界里被召集在一起时,他们和新来的师傅一起周游大地,看到众人听耶稣传教,获得热情或被反对派扰乱。

其它还有什么东西会困惑他们呢,耶稣关于神的国的教义是明确的;他们的意思应该没有错误。耶稣是弥赛亚,他们都是他的伙伴。他们周围的人认为有些门徒很重要,因为与老师交往的人创造了那么多的奇迹。他们说不上他在接下来会创造什么奇事。是的,门徒们感觉到了自己重要的意义,他们自然而然地将他们与众人的关系过渡到相互之间的关系。在特别的场合耶稣总有三个人可供选择;彼得当然具有领导者的品质;他性格激烈,有时刚愎自用,但毫无畏惧。当我们读到他们讨论在天国里谁最大的问题时我们不必惊奇。耶稣牵过一个孩子,让那个孩子坐在他们中间,对大家说:“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然后又谈到了谦卑的需要,赏识他人品质的必要,而不能对地位卑微的人趾高气扬。他们不应使任何人成为绊脚石;对任何信仰耶稣的人做那样的事情,无疑将磨石绑在那人的肩膀上淹死他。“那绊倒人的”,耶稣说,“有祸了。”然后他转动探照灯,发掘自我审察和自我约束的需要。一个人不但应谨慎,不可使人误入歧途,还应警觉每个人都不要使自己绊倒。与其在最终的审判中整个人被割还不如割下手、脚和眼。割手割脚的话有一个转喻的意思,致使某些散文直译者不能认识什么东西导致了这些愚蠢和过分的行为,没有从字面上运用这些话的人与不能理解其真实意思的人,有许多的苦恼。眼睛是用来看东西的,手是用来劳动的,脚是用来走路的。所以,消除视野,消除行动,消除使你绊倒的地方。有许多场合—可能特别在耶稣说话的背后—合法的东西本身依靠特别的吸引力成为了一个陷井。眼睛、手和脚是供我们使用的,但是,它是供所有者使用,是为天国准备的。阅读好书、看好画是有益的;制造好的东西,欣赏登山和神在地球上的峡谷也是有益的。但是,如果这些东西使我们绊倒,取代了本质的东西,对这些合法的东西进行“切断手术”正是明智师傅吩咐的猛烈过程。

拯救是基本的事情,其它所有的事情,无论多么有益、有用和有利,都必须服从这一点。为此人之子来了—来拯救那些迷失者。他通过简单的熟悉的牧羊人故事解释,这位牧羊人管理一百头羊群,其中有一头已经迷失了。他离开那九十九头羊去寻找迷失的羊,更加令人喜悦的是找到的那一头羊,而不是九十九头没有迷失的羊。

考虑那九十九头羊,我们就未得要领。当然牧羊人不会对他们不加保护了。同伴的牧羊人会看护它们—如果冒险让更多的羊走失则是荒唐的事。寓言对它们并不关心。重要的话题是牧羊人更加关心走失的那头羊。耶稣说父就像这样:“你们在天上的父也是这样,不愿意这些小子们失丧一个”(14节)。

这是耶稣提出的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观点。拉比常常把百姓看成应当被诅咒的。从另一方面讲,现代人的情感常常忽视那些影响人与神关系的基本东西,歪曲了耶稣一些说法真正的意图。耶稣在该上下文里,解释了神对这些“小子们”的关心,使大家认识到做同伴信徒的绊脚石是严重的过犯—“这些小子们中一个信我的人”。如果那是神的旨意,他们就应得救,那么人的努力融合那种旨意。但是,应当注意的是耶稣没有忽视这样的事实:任何人为了自己的利益都有可能妨碍神的旨意。耶稣说法利赛人和律师“妨碍”神的忠告,不受约翰的洗(路加福音7:28注释)。所以,在这个寓言里,不可避免意外走失体现在这些话里“若是(牧羊人)找着了”。神不会强加他的旨意,也不会把他的恩典强加给不愿接受的人身上。这个寓言不是处理人类的反应;在记载这个寓言的路加福音文章里,还有另一个寓言介绍那个方面。这里基本的东西是神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在处理其他人时应如何行动。神是牧羊人,他有牧羊人般的关怀。

神的“寻找”包括神的饶恕,他的谈话引导我们的这个话题,引入关于饶恕的寓言。这个主题继续介绍下个寓言。


 

第40章 不可饶恕的债权人 Unforgiving Creditor

(马太福音18:23-35)

如果有人避免使他人绊倒(见前面的寓言)(马太福音18:1-13),他们对确实绊倒的人有什么义务呢?如果神饶恕了这样的误行,就像牧羊人在寻找走失的绵羊中的含意一样(马太福音18:12,13),那么,人应如何对待他们冒犯的弟兄行动呢?对此耶稣转变了话题—通过“可是”这个词介绍该主题。然后他把受伤害者的责任转给了另一位已经冒犯他的弟兄。伤害他人—耶稣认为灵魂,而不是身体—从他的眼里来看是一种严重的过犯,冒犯者是严重错误的。因此,他要占赢面,如果可能的话,就得承认他的行为是错误的,因为除了这种承认,就不可能恢复。除非能认识到什么是罪,什么是罪的悔改,否则饶恕是不可能的。另一位冒犯者如同迷失的绵羊,虽然出于愤怒和自我的意志,他可能没有认识到他已经离开了羊群。耶稣要那位被冒犯的弟兄承担责任找出已经迷失的那个人。可能只有他知道错误,无论其他人知道与否,他有最大的责任。他必须独自找出那个伤害的人,告诉他自己的过错,并设法“赢得”他的弟兄。这是他忠告的全部目的,如果用作自我修正的过程则是对吩咐的曲解。耶稣讨论的这个话题关于冒犯者的危险—这样的危险太大,所以耶稣请被冒犯者去寻找和医治作恶的人。如果他失败,如果召唤其他人帮助也失败了,那么这个人就不适合做弟兄,神认为他不适合做他的羊群。他像一个“无赖”动物,有危害,具破坏性。

基督的信徒愿意饶恕,寻找确定饶恕条件的吩咐,使徒彼得说“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到七次可以吗?(21节)。耶稣说:“我对你说,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22节)。彼得认为七次已是很慷慨了。实际上耶稣在说,你完全不能计数。谈论计数就会误解饶恕的真意。如果扩大饶恕,受伤者会忘记过去。七的十倍不可能耗尽义务—那个数字可以用七来相乘,所以一定的计数是不可能的事;没有限制。关于这个数字的观点有一点差异是七十七(=77)或者七十倍(=490)JHMoulton在创世记4:24(LXX)中说七十七次是不会有误的,他补充说:“明确提示创世记故事是极有可能的:耶稣尖锐地指出自然人渴望七十七倍的报复,属灵的人希望实话七十七倍饶恕的特权”。

通过“因此”这个词介绍残酷仆人的寓言,讲述一个国王如何考虑他的仆人,发现有一位仆人欠他6,000,000英镑。由于他没有什么可以支付,国王根据律法命令将他和他的家人卖掉。仆人请求怜悯,他得到了国王的同意,被免除了债务。还有另外一次场景,发生在那个被饶恕债务的人与他的同伴仆人之间,同伴仆人欠他10英镑,但结局却不一样。小债人被他的同伴仆人投进了监狱。听到这件事,国王想起了这个人,责备他,取消了被免除的债务,将他也投进了监狱。耶稣得出的教训:“你们各人若不从心里饶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这样待你们了”(35节)。

这个故事里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那个巨大的债务人,在债务里保持一个男人的鲁莽本性,他说会支付所有的债务。那个小债务人应许支付(见R.V.),因为虽然的他债务可能偿还,他更作精心准备。我们还观察到第一位债务人不但要被投入监狱,他的家人也要株连他的责任。生活就是这样—罪的影响不局限于罪人;其他没有犯罪的人也要担当他错误行为的痛苦。在这种情形下耶稣说到“我天上的父”—主张精神的惟一性,由父实施怜悯,表明哪里有儿子的身影,哪里就有饶恕的精神。

好像找一个地方取消饶恕也是合法的:或许我们应该说神的愤怒已经被唤醒,因为神发现他缺乏接受饶恕的正确思想,这可以从他不饶恕他人的精神里得以见识。显然,那人没有常识他的饶恕;他自己债务得赦后,他对同伴仆人的行为说明他请求怜悯不是由于他认识到自己的罪行,而是因为他想逃避后果。他同样目光短浅地将他的同伴仆人投进了监狱里,使他不可能支付;他在寻求报复的同时却伤害了自己。

从这个寓言里,我们还能了解到神是如何看待不饶恕之罪的。这种精神可以隐秘地滋生起来,一时间不被我们的同伴知道。由于其他人了解的羞愧,就可以避免罪恶的行为,一段时间这般对思想上的罪恶没有威慑了。但迟早这些滋生起来的恶念会影响行动;被压制的忿怒、恶意和嫉妒会冲破克制,并通过他们的作为表现出来。但在行为向人揭示出隐藏的思想之前,神早已知道他心里的想法。如果我们珍视恶念,我们不但会歪曲我们的思想,而且还会觉得我们自己不适合神的饶恕。保罗对以弗所弟兄说的话可以看作是对这个寓言教训的评价。一切苦毒、恼恨、忿怒、嚷闹、毁谤,并一切恶毒,都当从你们中间除掉:并要以恩慈相待,存怜悯的心,彼此饶恕,正如神在基督里饶恕了你们一样”(以弗所书4:3132)

最后,我们应注意债务数量的不等。大的债务实际上对于人是无法偿还的债务:显然罪在神的眼光里是巨大的—比人类曾经犯下的过犯还要大得多。然后基督里的神饶恕了:学到这一点知识的人应当“从他的心里”准备饶恕犯错误的弟兄。


 

41 骆驼与针眼 Camel and Needle's Eyes

(马太福音19:16-7马可福音17-7路加福音18-23)

一名富裕的财主匆匆忙忙来到耶稣面前跪倒在他的跟前。他可能已有三十岁了,或者四十岁—扫罗说他三十岁,约瑟夫说他大约四十岁。可是,他具有年轻人的认真和热情,此外还有一股诚挚吸引着耶稣:“他爱他”。“良善的夫子,”统治者说,“我该做什么善事才能得永生?”耶稣回答说,“你为什么以善事问我呢?除了神以外,没有一个良善的。你若要进入永生,就当遵守诫命。

我们可以从耶稣的回答里推断出各种各样的观念。要承认罪孽,包括所有年龄的人群;但有些人说耶稣在问那人是否知道他肯定的事情;既然只有神才是良善的,耶稣也必定具有神性。最好将耶稣的提问看作是一种询问,年轻统治者使用的词句是否只是一种说话的礼貌形式,还是真诚地希望得到基督的回答;此外,询问也将这个人的思想转向神及其良善的标准。因此,耶稣指导他说如果他希望得永生就应遵循神的诫命。耶稣的回答在形式上普普通通,不能视为完整;也没有表明耶稣希望如此看待。根据拉比各种独立的不同介绍,诫命有许多,这些诫命也没有包括在统治者的思想里。接下来的问题是,谁能得救呢?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耶稣仅仅向他指出第二板律法,并加以总结,你当爱护邻居如同爱护自己。如果耶稣给出了完整的回答,就有明显的局限性;但他显然有意引导那人认识到他的位置。如果这人说他已经遵守了这些诫命也不能说明他是伪善的;不过,他的回答为耶稣最后一句话铺平了道路:这样的回答明显触及到了隐秘的弱点—财富的魅力对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因此,变卖所有的东西就是要打破束缚他的所有网络,打破对财神的崇拜。虽然这话常常被看作是基督回答的整体部分,这种脱离也仅仅只是要求的一部分;可是,它为第二部分作好了准备:“来跟从我”。这个要求就是召唤他要集中爱护“天上的财宝”;也是召唤他进入背负十字架者的行列,这是基督信徒的标志。虽然年轻的统治者不能满足这个要求,他拥有的财富太巨大了,很难弃绝,然后耶稣爱他。当他悲伤地离去时,我们或许可以正确地认为耶稣看着他离开也很悲伤。因此,指出财富的危险是一段令人悲伤的话,耶稣转身对他的门徒说,“我实在告诉你们,财主进天国是难的。我又告诉你们,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23,24节)!

耶稣没有说不可能—然而他通过骆驼进入针眼的夸张法指出财主进入天国是多么困难,这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现代还提出了另一个有趣的解释,针眼是一个很小的后门,在黄昏城市大门关闭之后使用。只有从骆驼上卸掉负重,并且又推又拉,骆驼才能穿过去;所以,财主如果想进入天国必须卸下他财富的担子。

对于这个观点现在有二种异议。旧时的作者没有解释过;如果骆驼习惯经过后门,这种解释可能出自那些亲眼目睹的人。此外,在巴比伦塔木德中有不同的解释,大象代替了骆驼的位置,它指出这种说法属于谚语性质;因为骆驼有困难的事情对于大象都是不可能的。这种说法为夸张法,描写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

很困难,但不是不可能的。门徒们概括说那是不可能的;他们还觉得耶稣的说法也暗示没有人能得永生。对于他们来说,财主具有很多的优势,如果连他也不能得到拯救,其他的人更不可能成功。“那么谁能得救呢?”他们绝望地问道。耶稣的回答很朦胧,在英语译文里通过前置词“with”连接。他深刻地说,“在人这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所有的事情,甚至包括穷人和富人的拯救都是可能的。

看到年轻人退却的身影,彼得问,既然使徒们已经撇下大家跟从你,将来他们应得到什么呢?耶稣应许他们天国里的宝座;他还说所有弃绝现时利益的人都会得着永生。然后他补充了一些话,既总结了对彼得的回答,又为另一个寓言准备了内容,英语圣经里对该章节的划分忽视了这种联系。“然而,有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当他说劳动者的寓言之后,重复了他的这个论述:“那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了:因为被召的人多,选上的人少。”

从神的观点看待困难,人类不可能的事情成了可能,但实际上只有成为神目的的一部分时才会实现。撒拉曾嘲笑自己在九十岁生儿子的想法。可是,那是神的应许,神对亚伯拉罕说的话容不得置疑,这也是对信仰的召唤:“耶和华岂有难成的事吗?”(创世记18:14)。在巴比伦的军队侵略耶路撒冷城市时耶利米买了亚拿突的一块地,表现出极大的信仰之举;他因为知道神用能力创造了天与地使他的信仰得以加强;所以他说:在你没有难成的事32:17;参见神的回答,27节)。耶酥母亲玛丽亚受到天使的话的鼓励,接受作为神的儿子的母亲这件庄严的事情:“在神没有一件事是不能成就的”(路加福音1:37)。其它的事情都顺从神最伟大的行为—他已经把自己的儿子作为救世主赐予我们。因此,律法“不可能的事情”,即罪不能在肉体中定罪,已经实现,因为基督克服一切违背他父的旨意的冲动,为罪作献祭(罗马书8:1-3)因此保罗说:“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4:13)

“和神一起”,或者“在神身边”,耶稣总人自己的观点。他看到人类受财富、权力和公务的束缚,然而,靠神的恩典能从他们的束缚中被拯救出来,成为神的仆人。


 

42 葡萄园里的劳动者 Labourers in Vineyard

(马太福音20:1-16)

然而有许多在前的将要在后在后的将要在前。因为天国好像家主清早去雇人进他的葡萄园做工”(马太福音19:30—20:1):耶稣讲述了劳动者的寓言。

在这个寓言之后,实际上继续了富裕的年轻统治者的提问,因此是很明显的(参见前面骆驼和针眼的寓言)。它以某种方式解释了那件事情的事实,并且证实19:30里的真理也是可以预期的。这个寓言包含的困难已经显明出来,只有另一个寓言有更多的解释。

这故事讲述一家户主,早上他雇用了劳动者,同意付给他的工资是每天一钱银子,这个价钱对于干一天的活儿是不错的报酬。在上午九点钟,在中午和下午三点钟,他又雇了三批人,并保证付给应得的工资。在下午五点钟离结束工作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又雇了一批人,这些人也被告知他们会得到应得的报酬。

在工作结束的时候,主人吩咐最后来的那批人先去领了一钱银子的工资:同样每批人都得到了报酬。看到这种情况,最前被雇的人对他们的协议提出异议,希望得到更多的银子;但主人只付给他们那个数目,他们开始有“怨言”,嘟哝着他们工作的时间比其他人更长。户主回答说—“朋友,我不亏负你,你与我讲定的不是一钱银子吗?拿你的走吧我给那后来的和给你一样,这是我愿意的。我的东西难道不可随我的意思用吗?因为我作好人,你就红了眼吗?”

这个故事的实质是什么呢?首先在于主人的精神。显然他不是一般的雇主;你是否见到过有雇主这样做的吗?这个故事的努力是从生活中解释寓言;这种情形在生活中不是真实存在的—人们在市场上等待受雇;老板雇他们做一天的活儿。但是没有人经历过东方记载的故事,也没有看到有人在一天即将过去的时候雇工,并和那些工作了一整天的人支付同样的工资。它肯定会引起所描述的怨言。不寻常的举动中有些事情值得注意。

与第一批雇工洽谈工资,而没有与其它各批雇工洽谈工资也是不寻常的,应该注意到。召呼最后一批雇工先于其它各批支付工资,从一般的观点来看,不适合防止产生麻烦,而相反会引起麻烦。只有特别的老板才会这么做,其在故事里的做法显然会使交易者产生怨恨的情绪:这么做主要是为了展示主人的思想。

有几位作者想在寓言里找到统治现代生活的经济学原理,诸如大家都有雇佣的权利,报酬公平,这公平的报酬不是根据已经完成的工作,而是依据工作的准备就绪。但所有这些努力都错过了事情的意义。

耶稣结论性的话—“被召的人多,选上的人少”—确立了该寓言描写了神的工作。神在召唤,神在拣选,主人的行动和精神是为了展示神的精神和目的。主人不是从事赢利性的工作—他对某些人慷慨大方,也没有对其他人不正;他的行为不是一般人的做法。神圣的行为也不同于人的行为。诗篇作者在描述神的方法时说:“慈爱的人,你以慈爱待他;完全的人,你以完全待他但主人也宣布了他绝对的权利。他可以执行自己的旨意,劳动者的妒忌不能决定他想做事情的范围。所以说,神是君主,他会按照自己的意志赐予人们他自己的东西—或按协议支付给购买者,或慷慨地对待为他劳动、相信能获得正确报酬的人。

我们跟踪事情的经过,让寓言说话:首先是富裕的年轻统治者,随后第二是层次低一些,彼得和其余的使徒们。富裕的统治者展示了一种合法的精神:“我该做什么善事才能得永生?”它是以色列的精神,这种精神基于骄傲和自我满足,基于一种与永生相关的合法观点,完全强调工作。

彼得用一种更小的方法展示了一种类似的精神。“我们已经留下了一切—我们能得到什么呢?”对此正如《重访拿撒勒》中所说的那样孩童般的朴素加上仅仅一丝的满足。”可能很自然,受法利赛人的影响以及同伴犹太人中一般的思考方法夸大了“做”,作为受神宠爱条件的地位。那么,他们看不到恢复人与神关系惟一可能的方法就是通过献祭神的儿子。从根本上讲,人什么事情也做不了—他被判死亡:他的本性罪孽深重;他公正的意志受到了罪孽的损害。他披戴了神的怜悯,只能接受神已经做的事情。“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拯救出于恩典。

并不是说行为没有地位;而是说良善的行为是与基督联合的结果,但它不能成为永生后嗣的基础。那个继承权排除了恶行—它们与儿子的身份没有关系。儿子的忠心经受顺从的考验,人将依据他们的行为领受报酬也是真实的(马太福音16:27;歌林多后书9:6;启示录22:12)该寓言的原意是纠正唯利是图的精神,表明永生不能靠遵循律法获得,无论是摩西的律法还是其他人的律法。用C C Walker的话来说:“回过头来看,我们认识到‘主的葡萄园是以色列的家’,犹太人是‘园户’,大部分地区都被称作‘邪恶的园户’,诸如法利赛人、文士、甚至良善的年轻人认为遵循摩西律法的人能进入永生同时他们当中许多人冒充‘反对好户主的嘟哝者’,反对那些被主‘召入他的国和荣耀’的加利利渔夫,以及那些被他事先宣布过在‘被拣者’当中的人。整个情节都意味深长地阐明了神性,之后在使徒们的使徒书信中都有特别的争辩?,那人不是靠律法的行为称义,而是靠信仰上的顺从称义。”

有些人错过了寓言表白的真正含意,只专注“银子”,并想找出对此的意义所在。在该寓言里,对大家支付同样的费用实质上是为了引出一类自私、精打细算的人物。重点安排不当,集中在他们大家获得的报酬都相同这个事实上。在主人的回答中,重点不是“公平”地支付每个人,而是强调他根据自己的判断处理他自己的财富:“我愿意”是君王权利的声明,永远地施行,而且相当合乎律法,因为他是主人。我愿意…我的东西难道不可随我的意思用吗?因为我作好人,你就红了眼吗?所有的“银子”可以代表“报酬”—无论它是什么东西,无论在这次生活或他人的生活里。

有些人一直在田里劳动看到后来者神气十足还说可以延长他们的使用期。当门徒们不愿接纳保罗或者反对他或者把他看成适时降生—“这个迟来的家伙”—是否让他们觉得寓言正描写了他们自己所展示出来的那种精神呢?

那么,谁“最前”,谁“最后”呢?或者说什么是“最前”什么是“最后”呢?根据上下文,“最前-最后”者是财主,他背弃了基督,不能跟随基督;他们享有特权,有合法的思想,是当今时代的人物。最前-最后”是自我优越性的精神,满足人类的成就,按律法生活。“最后-最前”是卑微者,他们断绝现时,跟随基督,为他们自己接受十字架,作为基督的信徒在十字架上死亡,因此不能在肉体上得着荣耀,而在基督的十字架上和在神的恩典里得着荣耀。

“最前-最后”是犹太人律法师,现时世界“最后-最前”的人是信仰的子女和天国的子女,是未来时代的后嗣。那些最后的将成为最前的,因为未来是他们的;耶稣说过,“最后的将要最前”,而且“应该最前”。那位得到报酬在嘟哝的人主人心生忌妒被告知拿你的走吧!他被辞退了以后也没有他的位置。

“召唤的人许多”—无论在哪里听到神的邀请都是对人的召唤。犹太人被“召唤”,但没有因此得到认可:失败并非犹太人特有的事。“少有被选”是真实的,无论这个词被译成“选择”还是“被拣选”。第一种被看作严格上的意义蒲草纸抄本使用后一种意义。但“被拣选的”将成为“选择”,因为神将根据他自己的标准、依照他们的优点选择他们。


 

43 无花果树枯萎与无花果树发芽 Fig Tree Witheredand Budding

(马太福音21:18-2224:32-35)

对无花果树的诅咒是一个扮演性的寓言确实是一个寓言不在乎言辞既然它关系到无花果树发芽的另一个寓言所以这两个寓言应一同思考。

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周里,耶稣做了说了许多事情,这些对于以色列是最后的呼吁。危机已经迫在眉睫,事件急匆匆不可避免地要结局,耶稣从容不迫地完成了他的见证。他骑着驴来到一座城市里故意称他就是被撒迦利亚预言的王(9:9)他清洁殿堂,断言权能属于神的儿子。那是他父亲的家。他的主张得到了认可,统治者要求:“你仗着什么权柄做这些事(21:23)晚上他出城找寄宿,可能睡在橄榄山的山坡上。

当他早晨返回到市里时“他觉得饥饿。”在路旁看到一棵无花果树,他走到树的跟前,却只能看到树叶。对此他说:“从今以后,你永不结果子”。“无花果树立刻就枯萎了。”当信徒第二天经过时,他们看到昨天还充满生机的树现在已经死亡。他们的问道:“无花果树怎么会立即枯萎的呢(R V )?

耶稣的行为一直成了众人批判的话题。否定事情的真理对于那些严格地看待耶稣品质和人性的人来说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情。但是认为那理由正确,然后又横加指责则是不合理与荒谬的。如果那棵树因为耶稣的声明而死亡,那么,我们面前是一次属灵的行为—这件行为不应受到指责,而应研究使之得到正确理解。因此,我们应立即解除性急与孩童般缺乏耐心的脾气,不能像批评家那样指责耶稣的行为。但是,有些人觉得理解马可福音的表述有困难,“不是收无花果的时候”,(?)需要更多的同情与解释。如果不是无花果收获的季节,那么期望无花果不是不合理的吗?答案是虽然不是收集无花果的正常时间,期待无花果是合情合理的。在无花果树上,果实样的花先于树叶生长。当耶稣经过的时候,果树通常既没有果子又没有树叶。这棵无花果树早熟,已经长出树叶,预示着会长无花果:但却没有长果实。只能证明没有实际行动:它恰如其分地象征着欺诈和伪善的态度它解释了一种宗教上的伪装;那是一幅错觉与佯装的画面。那是一棵不结果实的树因为既没有上个季节的老果,也没有当季的新果。既没有过去硕果累累的迹象也没有以后长果的表示。

路边的无花果树像征着以色列国。

因此,其意义很难理解。

以西结书在鹰与雪松的寓言里不但讲述了对以色列的审判,而且还预报了最高分支弥寒亚将成为该国再次繁荣的方法;神说:田野的树木都必知道我耶和华使高树矮小,矮树高大;青树枯干,枯树发旺。我耶和华如此说,也如此行了。

那么,谁使那棵绿色无花果树干枯的呢?当然不是人;什么人能那样做呢?不仅如此而且他的话是判决神圣的审判对这个国家因为不结无花果的树不但象征着以色列颗粒无收而且对无花果树的宣判也是对该国即将到来审判的预言。

当门徒们问:“无花果树怎么会立即枯萎的呢?”耶稣回答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有信心,不疑惑,不但能行无花果树上所行的事,就是对这座山说:‘你挪开此地,投在海里!’也必成就。你们祷告,无论求什么,只要信,就必得着。

耶稣的回答好像与问题无关。其实不然但常常耶稣在回答的同时会直接指导听众。要有信心,他说,加上祷告,你就能做大事。所做的事情是信心与祷告的结果。它还被动地显现以色列缺乏的东西:他们在祈拜中没有信心或真诚。他还说靠信心他们能够说你挪开此地投在海里。橄榄山位于山脉的中央,远离大海. 如果信仰之人在弥赛亚返回时确实看到山崩地裂又如何呢?被移动的大山不正无可辩驳地象征着弥赛亚确实已经回来了吗?(以西结书14:4)

以西结书说神将使干树繁荣联系到无花果树的寓言耶稣告诉信徒人子有能力有大荣耀驾着天上的云降临(马太福音24:30-31)后召呼他们现在学习。(24:30-31)你们可以从无花果树学个比方:当树枝发嫩长叶的时候,你们就知道夏天近了”(32节)。他马上解释说无花果树的复苏是他来临的迹象:“这样,你们看见这一切的事,也该知道人子近了,正在门口了(33节)。

路加福音补充说所有的树”(路加福音21:29)归纳了一些参考以及趋势仅仅是为了解释即将来临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寓言”成了解释的同义词。但马太福音归功于主的道你们可以从无花果树学个比方以色列的无花果树肯定已经在上个世纪经历过一次复苏。发芽的树枝显明那棵树将繁荣,天国的天下就在眼前。

在所有的树里都有显明天国正在来临的迹象。在外邦人当中,各国分割的状况将在环境压力下被打破,各国从事的活动将从理论上创造一个世界性的政府。


 

44 两个儿子 Two Sons

(马太福音21:28-32)

耶稣生命里的最后一周在耶路撒冷渡过正如他所说先知不适合在城外死亡。当他作为锡安按照先知撒迦利亚预言的那样王骑入城市后,那周就开始了挑战(9:<0)9)。

最后一周的每一天他都忙于和当权者讨论,向挤满在庭院里的人传教。那周的早些时候他第二次清洁了被商人占据的殿院,商人已经铺开桌子换钱,搭起摊位销售献祭的动物,有一部分是为希望拜以色列神的外邦人准备的。

一天早晨大主教和长老来找耶稣,问他做这些事情凭的是什么权能,谁赐他这样的权能。这些问题最重要,但问得太晚了。三年前尼哥底流作为公会的代表团来找耶稣:他们的报告怎么说?在耶稣开始传教之前,主的先驱官—施洗约翰—已经被要求出示国书。在主的传教中,他亲自反复地说明回答这些提问是多余的。这些统治者并非真诚;他们想方设法纠缠耶稣。

耶稣的回答始终都是巧妙的;但许多作者不能理解。他通过提问约翰的洗礼作答。这并非转移讨论也不是为了扰乱他们。他的提问与他们的问题之间存在切实的关系。

约翰的洗礼是约翰工作的基本部分,约翰解释他为何需要顺从它。“他差遣我施洗”,就是原因;约翰的消息和洗礼出自神的旨意。打破神四个世纪以来的沉默是一件重要的事情,神的声音通过约翰之口召唤大家悔改。

不考虑约翰的见证就无法确定耶稣的地位,因为约翰说:“如今我来用水施洗,为要叫他显明给以色列人。”因此,耶稣参考约翰的洗礼确实是有关系的:统治者应首先确定约翰的身份,然后才能考虑耶稣的主张。由于他们拒绝确定约翰的地位,他完全有理由拒绝回答他们。

这里有一个值得注意的情形—神国里的统治者不愿采用神吩咐的检验方法测定原告是不是神的先知。如何解释呢?

百姓毫不犹豫地为自己解决了约翰地位的问题。“他们都以约翰为先知。”领导者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担心地说约翰的洗礼是人的洗礼,以免疏远百姓。因此,这个国家对约翰的态度产生了分歧。普通的百姓接受了他;祭司和长老拒绝他。

虽然耶稣拒绝无条件地说明他的权柄,却讲述了一个农夫有两个儿子的故事:

又说:一个人有两个儿子。他来对大儿子说:‘我儿,你今天到葡萄园里去做工。’他回答说:‘我不去’。以后自己懊悔就去了。又来对小儿子也是这样说。他回答说:‘父啊,我去’他却不去。

你们想,这两儿子是哪一个遵行父命呢?他们说:‘大儿子’。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税吏和娼妓倒比你们先进神的国’。

因为约翰遵着义路到你们这里来,你们却不信他:税吏和娼妓倒信他。你们看见了,后来还是不懊悔去信他”(马太福音21:28-32)

一个儿子直率、几乎是粗暴地拒绝与另一个儿子自己的义、几乎卑屈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悔改的那个儿子去了;而另一个儿子表现出他的反应只在表面上,却没有执行的意愿。

耶稣运用了寓言:税吏和娼妓就像那个拒不听父亲吩咐的儿子,但他们已经认识到约翰的消息是神的召唤,要大家侍奉他。那些统治者虽然表面上表白敬神,却证明他们违抗神,拒绝神藉约翰之口的道。

这个寓言是对统治者的另一种控告。他们声称在焦急地等待弥赛亚的时代,但却拒绝先驱,也拒绝弥赛亚。他们请求耶稣出示证据是伪装出来的他们仅仅为了自我满足出于宗教上的考虑只在表面遵循神的律法。

在其它许多场合耶稣都引证他们自己的话为他们定罪。什么是父的旨意?”它只允许一种回答,立即被耶稣运用了。

该故事连续不断地警告“宗教”生活的危险:人将自己裹在斗蓬里自鸣得意,认为他们的宗教是“正确的”一切都很好。另一方面,该故事也没有赞赏表面上没有信仰的生活。当拒绝的人改变他的思想,并执行父的旨意,那就好了。信仰就是遵循。


 

第45章 邪恶的园户 Wicked Husbandmen

(马太福音21:33-7;马可福音1-7;路加福音9-16)

在有关权柄的讨论中,耶稣讲述了两个儿子的寓言,他指控那些统治者虽然表白顺从却拒不执行神的吩咐。接下来的开头多少有点突然,“你们再听一个比喻”(马太福音),这个寓言立即往下讲,预示着强调的感觉。接下来寓言中的环境与思想有意创造这么一种氛围,因为它不仅仅是对他们国家反常现象的调查,而且也预示着巨大不幸的到来。这个寓言不需要解释,因为它是根据旧约圣经关于以色列成为神的葡萄树的有关论述创造出来的(以赛亚书5:1-7;以赛亚书80:8-7;耶利米书2:(以西结书15:1-1619:10-14;何西阿书10:1)以赛亚的寓言是基督亲自改编这个教训的基础。

有一个户主种植了一个葡萄园,周围圈上篱笆,里面挖了一个压酒池,盖了一座楼,租给园户。神将以色列安排在最有利的地方,从地理上与其它各国分开。但此外,神还赐予他们律法作为围墙,使他们与外邦人分离。神捡去石头(以赛亚书5:2)逐出外邦各国;他以耶路撒冷的小山要塞作为城堡。“我还能做些什么呢?”神通过以赛亚之口问(5:4)。神为了多结果实创造每个条件,非但没有论他葡萄园的事,相反却苦恼;为了义,大叫。因此,神说他宁愿让葡萄园荒废。

但他做的事情不仅仅是提供好的条件。他反复请求管理葡萄园。用语言总结他们的历史,“耶和华他们列祖的神因为爱惜自己的民和他的居所,从早起来差遣使者去警戒他们:他们却嘻笑神的使者,藐视他的言语,讥诮他的先知,以致耶和华的忿怒向他的百姓发作,无法可救”(历代志下36:1516)

神通过他的先知连续不断地作请求,耶稣在寓言里以仆人的身份差遣了一名又一名,却全部受到虐待,有些被屠杀。事实已经非常清楚,寓言不会误用司提反可能已经总结了这个寓言的教训,他说:你们这硬着颈项、心与耳未受割礼的人,时常抗拒圣灵:你们的祖宗怎样,你们也怎样。哪一个先知不是被你们祖宗逼迫呢?他们也把预先传话说那义者要来的人杀了;如今你们又把那义者卖了,杀了:公义的神自己被出卖和杀害了”;司提反说话时已经成了历史,但耶稣在受难之前脑子里是清楚的。神为了葡萄园的主人差遣了他敬爱的儿子,耶稣在讲述这个寓言的同时园户却这样说道:“这是承受产业的。来吧,我们杀他,占他的产业!”他们意识到他说的这个寓言是针对他们的。

在这个寓言里,主人差遣他的儿子,说:“他们必尊敬我的儿子。”事实上他们没有这么做。这个结果耶稣是知道的,因为他的总结在这个故事里,是故事的要点。明显反对的方面无法解释,因为神没有预见到他儿子降临的结果。它是寓言结构的一部分,在该情形下是必须的陈述,因为园户决定拒绝神的儿子并非出于强迫;它代表自我的意愿,正确表达了园户的态度。当人理解和响应神的方法时就会尊敬儿子。神把每个悔改的机会都留给了人;神差遣他的儿子,我们最终得到了神通过以赛亚所提问题的答案:“我还能做什么更多的事情呢?”他没有赦免他的儿子,而是通过儿子的礼物完全地揭露了人类的丑闻

葡萄园丁怎么能如此对待业主的儿子呢?并不是他们想把水果居为己有,而是他们没有想到生产水果的职责。他们非常关心自己作为葡萄园丁的职责,所以他们想要求水果是荒谬的事。出于以自我为中心的高傲,他们忽视了自己被委任的职责。他们没有认识到自己是带光的民族,被拣选的见证人,认为他们的民族生活本身就是终结。故事中对水果完全缺乏责任的现象强烈地谴责他们忘记自己基本职责的行为。他们对世俗怀有雄心,渴望被人们注意,喜欢阿谀奉承。

讲这个故事是出于请求。大卫立即对拿单的寓言作出反应,证明自己的判决,所以,故事中葡萄园丁的过犯立即就被察觉到了。耶稣请求裁决。百姓回答:“要下毒手除灭那些恶人,将葡萄园另租给那按着时候交果子的园户”(马太福音21:41)。我们可以思考反复强调的话:“葡萄园的主人要怎样办呢?他要来除灭那些园户,将葡萄园转给别人”(马可福音12:9)。当耶稣严肃地作出判决时,百姓受感动地作出回答:“断乎不能;但那是庄严地被认可的审判。


 

46章 所弃的石头 Rejected Stone

(马太福音21:42;马可福音12:1011;路加福音20:17)

人们在为政府内阁建造一所住房。他们制定方案,收集材料。有许多人参加这项工作;但和东方一样,只有建筑师们知道方案,其他人听从他们的吩咐。在高出地面的主要房角上要放上一块特殊的石头。选用没有缺陷的石头,还要经心准备确保房角精确平正。在建筑物里这块石头比其它石头更可靠。其它所有的石头都要对准它

一块石头送到建筑大师们的手里,提出了特殊的要求。石头经过检查,但建筑师们的某些偏见妨碍了对其品质的识别。他们拒绝使用这块石头。但另一位建筑大师知道这块石头,了解其完全适合建房。他要过石头,放在建筑里,发挥出独特的品质。用该石头建成房子后,人们都惊叹建筑物的美观和高雅。在弥赛亚的诗篇里,它被耶稣及其敌手接受,诗篇描写了一位受害者,神赐予他延长的寿命,神成了他的拯救,被显示既是以色列的王也是以色列的祭司。这位受害人被以色列拒绝,他的统治者是世上的聪明人,但不是属灵的聪明人,他在他们政体建筑的方案里不适合做弥赛亚。但神选择了这个被以色列统治者拒绝的人,使他成了房屋及天国的房角石。因此,简单地说,预言宣布:“匠人所弃的石头已成了房角的头块石头。这是耶和华所做的,在我们眼中看为希奇(诗篇118:2223)诗篇或许属于希西家时代,他的生活在许多方面就是弥赛亚的寓言。以赛亚处于希西家同时代,两次提到以色列的弥赛亚石头28:1617这样描述主做的事情”:‘看哪,我在锡安放一块石头作为根基,是试验过的石头,是稳固根基,宝贵的房角石;信靠的人必不着急。我必以公平为准绳,以公义为线铊。冰雹必冲去谎言的避所;大水必漫过藏身之处。

其它地方提到以赛亚预示以色列对他们弥赛亚的态度,他必须作以色列两家绊脚的石头和跌人的磐石。这绊脚是多么巨大啊,它通过字把一系列的词语联接在一起。其效果是为了积累灾害与厄运许多人必在其上绊脚跌倒,而且跌碎,并陷入网罗,被缠住”(以赛亚书8:14-15)。耶稣讲过恶农夫的故事他充满敬畏地赞同他的听众神将毁灭他们:“经上写着:匠人所弃的石头已作了房角的头块石头。这是主所做的,在我们眼中看为希奇。这经你们没有念过吗”(马太福音21:42)?拒绝儿子的寓言是使用另一个比喻重复该预言。神的儿子及后嗣被拒绝:他们在方案里找不到位置。但是被弃用石头的寓言比农夫的寓言更深刻农夫的寓言停留在对后裔的拒绝上;石头的寓言宣布神将把石头用在他的建筑物上,它将被安放在主要的位置

同时,这石头就在他们面前;已经整修过,还没有完工,接近完工。它还没有从采石场搬走,仍在那里作准备采石场是以色列的公共场所,人们把石头作为无用之物,使人绊脚跌倒,受伤这孩子被立,是要叫以色列中许多人跌倒,许多人兴起”(路加福音2:34)

耶稣还说:神的国必从你们夺去,赐给那能结果子的百姓。虽然这话宣布了对以色列的审判,却仍期待天国重建的那一天。以色列绊倒的石头设想一项任务:表明石头不是用手从山里砸下来的,落在人的国里,使他们粉碎。耶稣组合以赛亚书8:1415和但以理书2:44的预言说:“当那列王在位的时候,天上的神必另立一国,永不败坏,也不归别国的人,却要打碎灭绝那一切国,这国必存到永远(44)

耶稣的话可以被运用到多种情形下。既然毁灭他们民族生活的罗马军队王子的军队(但以理书9:26),绊倒他国家的也要被他打败。知道这真理却绊倒他的人将见到他们被判决毁灭。最后,在他回来的各民族将绊倒他。罗马教皇,本身就是敌基督者,将公然抨击真基督是敌基督者。但是,各民族将想象出一件空洞的事情以反对受主油膏者。他被赋予用铁棒统治他们的权利,像陶工的陶器那样摔碎他们。这只是那项被描写成粉碎工作的另一个比喻。

石头的比喻在早期信徒的思想里具有很大的位置。保罗和彼得以主为榜样,组合以赛亚书(罗马书9:3233;彼得前书2:6-8)中的两个预言,保罗详细阐述殿的比喻,其中耶稣就是基石(以弗所书2:20-22)。彼得使用耶稣的诗篇来对统治者的控告(使徒行传4:11)。保罗从痛苦的经历中认识到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在犹太人为绊脚石”(歌林多前书1:23)。以色列民的愚昧应受到谴责,更明显的是,作为寓言他们以弥赛亚的名使用石头


 

47 婚宴 Marriage Feast

(马太福音22:1-14)

马太福音将这个寓言与户主的寓言和房角石的寓言联系在一起。耶稣用简单的语言说:“所以我告诉你们,神的国必从你们夺去,赐给那能结果子的百姓”。“就看出”,马太福音说“他是指着他们说的。”“他们想要捉拿他”—肯定引发许多耳语和私下的讨论。虽然对耶稣没有口头提问,但环境要求回答。马太福音指出:“耶稣又用比喻对他们说”(1节)。他使用婚宴的寓言,用一种遮掩的形式显示犹太人不关心神的方法会导致惩罚,而神的恩典会转移给他人。

这个寓言的基础是熟悉的,因为无论在旧约圣经里还是在拉比的教义里结婚都用作一个比喻。拉比式传统没有帮助;但形成耶稣思想基础的旧约圣经始终是恰当的。

值得注意的是先知应介绍新郎与新娘的装饰。新郎也是一位牧师。(参见补衣的寓言)组合这些隐喻解释了寓言中说话者的身份。新娘和新郎都在拯救中被装扮,并披戴在义里。我因耶和华大大欢喜;我的心靠神快乐。因他以拯救为衣给我穿上,以公义为袍给我披上,好像新郎戴上华冠,又像新妇佩戴妆饰”(以赛亚书16:10)

同一位说话者出现在我们面前是在62章;请注意61:10和62:1章中的“我”,还要注意两段经文中都重复“义”和“拯救”这两个词。第4节里在结婚的比喻下提供出了地的复兴。希西家我所喜悦的)的丈夫,这件事毫无疑问地为以赛亚提供了言语时机和基础:“你必不再称为‘撇弃的’;你的地也不再称为‘荒凉的’:你却要称为‘我所喜悦的’;你的地也必称为‘有夫之妇’:因为耶和华喜悦你,你的地也必归他。

何西阿悲惨的婚姻生活被神用作以色列对他自己不忠的寓言;但揭示了更加美好的未来:我必聘你永远归我为妻,以仁义、公平、慈爱、怜悯聘你归我;也以诚实聘你归我,你就必认识我耶和华”(阿西阿2:1920)这些就是约翰和耶稣使用的比喻(马太福音9:15;约翰福音3:29),就像我们在以前的寓言里看见的那样,但使用了旧约圣经中的提示。

有一个国王为他的儿子准备结婚(筵席),差遣仆人去请宾客,但他们都不愿来。其他的人被差遣出去通知宴会已经就绪,大家都准备好了。但他们自己优先考虑―国王的邀请被置之度外,优先考虑自己财富的拥有和所得。除了被拒绝的侮辱外还要受到仆人的虐待国王的邀请是高贵的命令拒绝就是叛乱。国王的忿怒是自然的结果,也是对没有教养者的惩罚。

“国王的儿子”是弥赛亚(诗篇72:1),犹太人应邀参加他的筵席。首次邀请出自约翰和耶稣,一般都被拒绝了:国王经受了长期的折磨,召唤重复在使徒们的呼吁中,有些受到了严重的虐待。持久的拒绝充满了以色列不公的杯里,“忿怒已经到了极处”(帖撒罗尼亚前书2:16)临到他们身上。神的军队被召来毁灭他们的城市。当耶稣说到“你们的家”不久之后,现在耶路撒冷成为了“他们的城”。神已不再称作他的殿或城;殿和城都被指定要毁灭,长时间荒废。必有一王的民来毁灭这城和圣所”—但以理已经宣布(9:26)罗马的军队是王子的军队,或者国王的军队,执行他颁布的命令。

缺乏教养公民的城已经被毁灭,国王调整了他的计划。筵席受到损害不是因为那些粗野、满足自我的人拒绝赴宴。仆人们现在走在大道上召集他们能找到的任何人:那些仆人就出去,到大路上,凡遇见的,不论善恶都召聚了来,筵席上就坐满了客”(10)

比喻的对象很明确。犹太人弃绝了使徒们的邀请,当他们“抵触和亵渎”时,我们知道保罗和巴拿巴放胆说:神的道先讲给你们原是应当的:只因你们弃绝这道,断定自己不配得永生,我们就转向外邦人去。因为主曾这样吩咐我们说:我已经立你作外邦人的光,叫你施行救恩,直到地极”(使徒行传13:46,47)。外邦人高兴地接受了道,拯救的机会从以色列手中溜走,在当前的制度下神“眷顾外邦人,从他们中间选取百姓归于自己的名下”(使徒行传15:14)

寓言过度到另外的场景,国王进来看到了聚集在一起的客人。他发现有一个人没有穿礼服,就对他说:“朋友,你到这里来怎么不穿礼服呢?(12节)。国王命令他的仆人,他的大臣们—与描写邀请宾客的仆人用词不同—将那人捆起手脚来,把他丢在外边的黑暗里;在那里他必要哀哭切齿了。这些“大臣们”就是天使们。

什么是这个人的过失呢?他显然已经知道,有意参加婚宴却没有准备好自己做宾客。在希腊语里有两个词都被翻译成“没有”;一个描述客观,另一个描写主观事实。在讲述故事时,耶稣讲述了客观的事实,即那人没有穿礼服(11节);但是,当国王对他的宾客说,“你到这里来怎么不穿礼服呢?”(12节),国王使用了一个否定词表达主观上知道的事实。那人没有穿礼服,他知道自己没有穿礼服。

有时解释所有的宾客都得到了合适的礼服,这人的冒犯出于粗暴的失礼,这并不是令人满意的证据。那人受责备是因为没有穿礼服;他已经接受邀请,因此理应做有关承诺的事情。我们像主那样在婚宴中使用衣服的比喻是恰当的。主为约翰描绘羔羊结婚的景象:“新妇也自己预备好了,就蒙恩得穿光明洁白的细麻衣。这细麻衣就是圣徒所行的义”(启示录19:7,8)。那适合新娘穿的礼服就是义服:而不是她自己的衣服,因为没有人—除了主他自己以外—可以被宣布为无罪。但神将那些因信仰他的应许而得赦他们罪孽的人“计算”成义人(创世记15:6;罗马书4:3-8)这样的信仰需要靠工作完善(雅各书2:20-26)事情的两个方面都摆在了我们面前,新娘自己已经准备好,仍蒙恩得到洁白的细麻衣。


 

48 蠓虫与骆驼 Gnat and Camel

(马太福音23:2324)

在登山宝训里耶稣在传教开始时宣布了八福。在传教的结尾,耶稣对文士和法利赛人宣布了八祸。一些严重的定罪实际上通过小寓言的形式表达出来。短短几行文字,就能描绘出一幅图像,表明耶稣的说明。

第五祸说:“你们这假冒伪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将薄荷、茴香、芹菜,献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义、怜悯、信实,反倒不行了这更重的是你们当行的;那也是不可不行的。你们这瞎眼领路的,蠓虫你们就滤出来,骆驼你们倒吞下去(23,24节)。

法律要求种子的十分之一用作神的侍事:地上所有的,无论是地上的种子是树上的果子,十分之一是耶和华的:“你要把你撒种所产的,就是你田地每年所出的,十分取一分”(申命记14:22)。“地上所有的,无论是地上的种子是树上的果子,十分之一是耶和华的,是归给耶和华为圣的”(利末记27:30)。

薄荷、茴香、芹菜,拘泥细节的文士和法利赛人,在于表现行动,强调说他们在使用之前已经捐出了十分之一。这类拘泥小节的行为可以比喻成一个人坐下来用餐,却要求用作调料的薄荷应捐出十分之一。犹太人捐出十分之一的做法是正确的;但这件事情应在生活中安排在合适的位置。这确实是一件小事,既不值得大惊小怪又不足以显耀:但这些法利赛人很特别;不是因为捐出十分之一是顺从神的律法的行为,而是因为他们希望他人看到自己在注意律法时多么小心谨慎。

他们省去了公义、怜悯、信实,他们的观点多么不正确啊。这三种必须的美德被摆在了三种草药的对立面。这些草药经过小心地称量,为的是评估什一税;但“更重要的事”,不能衡量,却被他们忽视了。他们的行为表现出他们对价值观的倒置;耶稣称他们为“盲人领路”。

他们有多么盲目呢?耶稣说他们太瞎眼了,注意到蠓虫却看不见骆驼。在九个词里,我们可以想像出一幅法利赛人庄严的画面,极其严肃,特别关心生活的细节,能遵守一切的传统。他要喝水时会观察到水里有小虫。哎呀!那个东西得拿掉—它会污秽水的:那个东西作为食物是禁止的。用亚麻布过滤水—蠓虫被漏掉。他对内容物叹息。他差点吞下那小东西。吹毛求疵加上宗教狂信造就了一种高傲的态度,这是极其有害的。不仅如此:它妨碍了他的视野—他因为一丝不苟而吞下了一头骆驼,多毛的脏东西,多蚤的兽,却全然不知。那是荒谬的—滑稽、奇异的荒谬。但它本意却如此:虽然本质上可笑,在精神上却是真实的。法利赛人漏出蠓虫却吞下骆驼的兽群:悲剧就在于这类矛盾在法利赛人的精神上兴风作浪,这些矛盾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每个年龄段反复出现。它需要明确的观点,根据耶稣的指导发展起来,避免这样的过失。

A V “strainedat”是由于第一版本的印刷错误此后一直使用。“Out”出现在早期的译本里“Strainat”完全是一个不同的比喻。


 

第49章 杯与盘 Cup and Platter

(马太福音23:2526;路加福音11:3940)

 八祸中的第六祸见于马太福音第23:“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洗净杯盘的外面,里面却盛满了勒索和放荡。你这瞎眼的法利赛人,先洗净杯盘的里面,好叫外面也干净了”(马太福音23:2526)

伪善比各样菜蔬献上十分之一更坏。无论如何那是律法要求的,应受到谴责只是因为更重要的事情被忽视了。但法利赛人执行的各种清洗仅仅出于传统。将它们置于道德责任之前是违反道德的做法。杯和盘可能会触及到一些不洁的东西,所以在形式上会使盛装的食物不洁。为避免发生这种事情,杯和盘应小心地洗刷。但盛装的东西如何呢?耶稣希望了解他们如何获得食物;是靠公平的交易还是肮脏所得;是忠诚对待他们的工人还是靠勒索所得;是持强凌弱的交易还是靠公平支付?这些食物如何得来对于耶稣比杯盘的污秽有可能污染器皿更重要。耶稣没有考虑食物本身不洁:但正如RV翻译的那样,器皿“盛满了勒索和放荡”。但如果我们保留AV,那么它是一个得到东西的转喻—“勒索和放荡”—依靠这样的方法得到东西。如果内容是勒索和放荡的结果,那么法利赛人比污秽还要污秽。


 

50 粉饰的坟墓 Whited Sepulchres

(马太福音23:2728;路加福音11:44)

坟墓的比喻见于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但使用的方式各不相同。在马太福音23:2728中我们读到:因为你们好像粉饰的坟墓,外面好看,里面却装满了死人的骨头和一切的污秽。你们也是如此,在人前,外面显出公义来,里面却装满了假善和不法的事。

坟墓经过粉饰,使行人不至意外地踩踏和被弄脏。这种粉饰特别是在春天,许多朝圣者从北方旅行归来。坟墓经过这般处理后在明亮、清澈的灯光下看起来显得洁白、卫生。但里面是什么呢死人的骨头和一切的污秽”,耶稣毫不犹豫地说。这是法利赛人的化身,耶稣说:外表好看和干净,但里面充满污秽。耶稣是不是还暗示说人与它们接触就会被污秽吗?

在另一段文章和另一个场合,耶稣使用了与马太福音23中“祸”相类似的语言。他在一个法利赛人的家里,法利赛人惊恐地看到耶稣在饭前没有进行通常的清洗。耶稣指责法利赛人只遵循外在的东西,而忽视内在的实质。他使用杯盘、薄荷、芸香并各样菜蔬献上十分之一,就像马太福音记载的那样解释,但坟墓的比喻传达的教训更为严肃。因为你们如同不显露的坟墓,走在上面的人并不知道”(路加福音11:44)。人们并不知道他们多么腐败,因为里面隐藏着真实的东西;但耶稣揭示出里面是多么污秽,和他们接触是多么污秽不堪。


 

第51章 母鸡与小鸡 Hen and Chickens

(马太福音23:37;路加福音13:34)

圣经里有两处记录了基督对耶路撒冷的哀悼路加福音在马太福音记载前几个月已经说过。

路加福音风趣地解释了母鸡和它小鸡的故事法利赛人来找耶稣告诉他说希律正密谋杀害他让他最好离开希律的地法利赛人的动机很难测定有些人认为那些警告他的人出于友善希望帮助他但可能他们已经明白了希律的意图不得不杀死耶稣”—胁迫耶稣,使他去犹大得到公会的保护耶稣的回答针对希律但是从他的回答里我们得出结论,希律的意图已经受到误解耶稣是知道的:另外这些法利赛人对耶稣说话没有潜在的动机或者他觉得如此

你们去告诉那个狐狸说今天、明天我赶鬼治病第三天我的事就成全了。虽然这样,今天、明天、后天,我必须前行:因为先知在耶路撒冷之外丧命是不能的”(路加福音13:32-33)

那个狐狸”:一句话便描写了希律王的品质狡猾是希律家族的标志正如法勒已经说过的那样:“如果有一个人理应受到轻蔑,正是那位下贱、作伪证的青年王子欺骗他的宗教欺骗他的国家欺骗他的朋友欺骗他的弟兄欺骗他的妻子对于这些人耶稣给他们取名那个狐狸

路加福音接着使用了悲惨的话:“耶路撒冷啊耶路撒冷啊你常杀害先知又用石头打死那奉差遣到你这里来的人。我多次愿意聚集你的儿女,好像母鸡把小鸡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们不愿意!”他的思想凝固在统治大地的罪恶统治者身上,自然会使他想起被统治的百姓即使他们不能认识到他就是他们被指定的王

北方的希律王,南方的撒都该教派施行有限的政治形式,法利赛人对百姓具有明显的影响,这影响遍及异教徒的全罗马—“如鹰飞来攻击般的大能将聚集在一起毁灭他们(申命记28:49)这些百姓因为统治者的邪恶,受到宗教的错误引导;然而却对他指导他们走向真理不作响应,他们是多无助啊。

他们是小鸡,容易受到狐狸的掠夺,他们不知道灾祸降临的日期。他拜访圣城时常常想教育他们这些拜访主要记载在约翰福音里,通过该暗示证实。他常常意味深长地说父的话,经常为他的百姓向神恳求,但徒劳无益。

你的家”—在他把殿描述成父的家之前,现在该他们去分享他们的命运了—“成为荒场。但是,不会永远是荒场,因为先知讲到弥赛亚来到被神恢复的殿,显身在重聚以色列的中间,曾经拒绝自己王的民族将欢呼他奉主名来的,是应当称颂的(诗篇118:26;参见房角石的寓言)

神已说过那日敌人将蹂躏以色列的地雀鸟怎样扇翅覆雏,万军之耶和华也要照样保护耶路撒冷。他必保护拯救,要越门保守”(以赛亚书31:5)。神这样做的时间在以赛亚时代,他将保护以色列;现在绝境已经逼近耶路撒冷,以色列将从那位以主的名而来的人那里得到保护

 

第52章 雷电 Lightning

(马太福音24:27;路加福音10:1817:24)

为了解释他的第二次来临,耶稣二次使用闪电,两次都在他传教即将结束的时候,路加福音17:24中那次要早几个星期。

马太福音中提到的事是橄榄山预言的一部分,是这样写的:“闪电从东边发出,直照到西边。人子降临,也要这样。耶稣正在警告门徒当心假基督者会吸引信徒和开始叛乱。弥赛亚已来临进行悄悄战,在沙漠里不被他们重视;他们看到明确的闪电就知道他已经到来。闪电照亮了整个天空;无处可以隐密;所有的一切都显而易见。所以,当基督到来时,这是不容置疑的。

路加福音的记载(17:24)有不同的介绍。法利赛人已经要求说明神的国什么时候到来。可笑地质问:如果他自称是弥赛亚,那么他何时会建立自己的王国呢?他回答说他们不会看到国的来临;人也无法宣布说:看哪,在这里!看哪,在那里!这个回答适合他们的心情和态度。国的到来不会听从他们的吩咐,也不会按照他们的方法。而且,那国,那国王本人就在他们当中,但他们不能认识到那些迹象,不能辨析有关国王的真理(路加福音17:2021)

他转向门徒说:日子将到,你们巴不得看见人子的一个日子,却不得看见。人将要对你们说:看哪,在那里!看哪,在这里!你们不要出去,也不要跟随他们!因为人子在他降临的日子,好像闪电从天这边一闪直照到天那边。”(22-24)

他们正在过人子的时代,但是那样的日子会过去,因为(25)基督必须遭折磨和受拒绝。他们对那日子的渴望可能是一种危险,使他们深受假基督徒的强力引诱。因此,他补充说他的来临是明显的,有闪电划过天空。

所以人子的来临应该是这样。有关于降临的奇怪想法通过耶和华见证人的活动已经有了相当的公开。但这样的观点与耶稣比较的闪电的形象及道的意思有很大冲突。Abbott-Smith(Manual Greek Lexicon of N T)指出它最近有作家将国王的参观视为一个技术上的术语J H Moulton发现这个词在埃及发现的蒲草纸抄本里意思相同,他对这个词有下列有趣的说明:

我们的主使用parousia(存在)这个词叙述他的到来,这个词在新约圣经里几乎成了一个技术性术语。现在这个词的使用表示来到出现,有更深层次的意思。第二世纪和第三世纪的埃及蒲草纸抄本有过一些提示,这些提示使最早的编者们疑惑不解。我记得有一个词即使最灵感的GrenfellHunt也无法理解。二个词出现在一起组成“stephanou-parousias”,我们现在知道如何阅读。亚历山大时代之后不久的埃及国王Ptolemie不太受欢迎,总之而言,我应该说他们不受欢迎。我们的英国元首,乔治国王,最近在兰开夏,骑马周游该国,走进农舍与百姓交谈,给他留下了最美好的记忆。这是一次王室的拜访。但是托勒密的王室拜访是相当不同的。当他们去该国偏远的地区时总有一些示威行为,这些行动都是事先安排好了的。收税人走家串户搜刮百姓的口袋,称之为皇家税。这个时候要为国王献上表示自由意志的金皇冠,代表百姓由衷的忠诚。描述这种情形的用词就是“parousia”。理解了皇家访问,不知不觉地这个词就成了王中之王要谦卑到来的“parousia”。我们信赖地等待他第二次来访的应许,这是最后一次,也是最伟大的一次,总有一天,但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

路加福音(1018)有七十个人的报告,即使恶鬼也听从他们的传教。他们已经成了耶稣的劳工,被他授予权力,受他委任,从事传道和治愈病人。全部的努力都是攻击敌手的罪恶。人类正在从黑暗转向光明,从撒旦的能力到神的能力。撒旦对人类能力体现在罪的影响、疾病和死亡上。耶稣饶恕的能力体现在疾病的治愈上(马太福音9:1-8)。作为耶稣的仆人,那七十人已经攻击了敌人的地,并且凯旋归来。耶稣回应说他已经清楚地看清所有的一切,他已经目睹敌手被废黜,被逐出他的国。但他警告就个人的胜利可将他们的名字登记天堂里,这比治愈疾病的行为重要得多。


 

第53章 秃鹰 Vultures

(马太福音24:28;路加福音17:37)

在橄榄山的演讲中,耶稣预言了灾难事件会留意犹太人时代的结束,以及耶路撒冷的破坏。他警告门徒当心那些自称为基督的假先知。他指出(马太福音24:27)当基督果真到来时,他们毫不怀疑他的在场。他的回返会是像闪电般明明白白。28节谈论有关秃鹰的事,耶稣概括性地总结了犹太人时代的结束。尸首在哪里,鹰也必聚在那里”(马太福音24:28)。希腊语说的鹰实际上在这段文章里指贪婪的人,这就是谚语的出处。Grimm-Thayer's Greek Lexicon Grimm-Thayer有下列说明:“在马太福音24:28;路加福音17:37(见约伯记39:40;箴言30:17)鹰是比较好的动物,因为据说鹰很少或从不寻找死肉,许多译员认为或者是“vulture percnopterus”,或者是“vulture barbatus”。两段经文所引出的谚语意思是,哪里有罪人,来自天堂的审判官就会在那里等待他。

马太福音上下文中的意思是说耶路撒冷马上就要毁灭了,把叙述附在耶路撒冷被逼迫破坏的时候,我们必须记住那语言是谚语式的,适用于任何合适的环境。秃鹫是一种掠夺性的鸟,能被迅速地吸引到死尸,进行捕食。有些故事就讲述秃鹫发现死尸的能力以及它们从事清道夫般的工作。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格里芬的秃鹫在塞瓦斯托波尔周围收集了大量的死尸,土耳其人说它们来自地球的末端,虽然他们以前从未在该地区见到过秃鹫。大卫史密斯说,那种动物是沙漠里一个冷酷的隐喻,宣布道德秩序的永恒真理,无论什么时候地球上有罪恶,审判迟早会到来,而且他还引用了一位旅行者所说的话:“那也是叙利亚阳光灿烂的日子。天空晴朗万里,但是很快一个秃鹫出现,它站立在高耸的屋顶,看上去并不比百灵鸟大多少。无论是受气味的吸引还是亲眼所见,它会毫不耽搁地到来,精确地飞向死骆驼。它就好像蓝天的闪电降落到受害人身上。但餐宴不是一件独自享受的事。很快空中就弥漫了秃鹫,对它们的掠食者又是尖叫又是催赶,伸出污秽的魔爪,张开红嘴巴,贪婪地驻留在它们的受害者身上。他们这般行为不正是帮助人们自然地埋葬死物,使它们从我们的视野当中消失吗?”

史密斯继续说:清道夫鸟是上帝不朽审判的象征,不容眼前有任何邪恶的东西。是不洁秃鹰从事了这项令人厌恶的事情,然而这是一项有益的事。我们的主说时,他考虑的是罗马的秃鹰标准。这个词就是对寓言的解释。

对尸体已有一些奇怪的解释。赞同一些教会所谓父亲的人把他们的身体交付给基督和秃鹫,让圣徒收集他们。发现了好意,应用身体到基督而且应用秃鹫到聚集他的圣徒。这些象征不符合这个观点,所有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都未采纳。

在马太福音记录的耶稣的道里,尸体指以色列,当耶稣说话时它是一个垂死的政体,在呼吸最后一口气。已经有大量的掠夺者参与掠夺。他们是假先知;每次危机都为他们的行为提供了合适的条件。该国腐败的状况吸引狂热者,使百姓在罗马军队最终瓦解国家之前就同族之间相互残杀、毁灭。

在路加福音(17:37)中,在回答法利赛人提出神的国什么时候到来(17:20)时,耶稣使用该谚语作为部分答案。耶稣告诉法利赛人他们已经错过了天国的迹象,因为在神的国里做王的人已经在他们当中。然后,他转身和门徒交谈。他知道引诱听假弥赛亚的传教会激发起他们对人子时代的向往;同样在橄榄山(马太福音24),这里他也说了类似的话。他还警告门徒说挪亚和罗得时代的生存条件当人子显现时会两次盛行。他使用只会导至耶路撒冷毁灭的话警告他们被戏弄的危险,转而从毁灭中寻找财富。他引证罗得妻子的灾难,警告他们回心转意,补充了救命和丧命的事。耶稣列举了(34-36节)三种情形,留下一下,带走一个。二个夜里在床上;二个早上在磨房;二个白天在地里。这些情形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一处,但是他们可以同时出现在地球不同的地方。因此,耶稣的说法被认为象征着地球的形状。

所描写的情形一个带走一个留下不适合耶路撒冷的覆灭。然后耶稣在这几节经文中将他的思绪转移到了第二次来临。这并不奇怪:耶路撒冷的覆灭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因为他的第二次降临是外邦人时代的结束,两者虽然在时间上没有明确的分界,却都在他的思想里。他来临的日子就是在门徒请教哪里时耶稣回答说就在那些秃鹰聚集(37节)的地方,这就是这个寓言作出的一般性回答。实际上,耶稣说秃鹰聚集的地方就有死尸,所以当地球的审判和圣徒的聚集成熟时他就会来临。


 

54 房主 Goodman of the House

(马太福音24:42-44;路加福音12:3940)

在传教几近结束时耶稣奉劝他的门徒要警觉。这个警告是必要的,虽然那时门徒可能并没有注意到。跟随耶稣的人始终应该警觉。基督要做的事情就是鼓励和号召大家充分利用门徒的能力。警觉的人必须明白不能入睡;睡觉对于履行他的职责是致命的。

门徒们对于主的来临必须特别警觉。从使徒(?)撰写的启示录中,第一代信徒懂得主返回还要再等一段时间。至于多长时间他们不好说;但对于每个人而言,基督到来的时间并不比死亡日遥远,因为在死亡的时候所过的时间是不记数的;对于入睡的人来说,死后的下一次就是主来临时的复活。那么,对于每个时代的信徒来说,下面的说法都是正确的:“所以,你们要警醒,因为不知道你们的主是哪一天来到。

始终有一种危险,基督离开和返回的时间间隔太长,这样就会导致信徒们的冷漠。因此,有关房屋主人的简短寓言对于每个时代都是具有意义的。其意思明显,但要鲜明,我们必须牢记巴勒斯坦地区许多房屋的建筑。用泥土和鹅卵石建造,太阳晒干,没有窗户,门又宽大又笨拙,夜贼不走这条道耶稣脑子里就是这样的房子。夜贼的方法就挖墙这种方法有时人们搬家具也使用(以西结书12:5)。但户主,如以西结,在人们的眼下做,而夜贼却选择天黑的时刻,没人注意的时候。耶稣说:家主若知道几更天有贼来,就必警醒,不容人挖透房屋;这是你们所知道的”(43)

他们当然知道:那意思是明显的。但明显的东西如果人们没有注意也会疏忽。如果知道夜贼要来,房主也会警觉守候盗贼的到来。门徒知道他们的主人会到来:“所以,你们要警醒,因为不知道你们的主是哪一天来到。

当保罗写信告诉帖撒罗尼亚有关主的返回时,他说他们知道好像夜间的贼一样(帖撒罗尼亚前书5:1-3)来临。这个比喻是否源自马太福音中的形象呢?说到突然发生暗示路加福音记载的同样事情。这个描述惟一发生事件的词在路加福音21:34中被译成不知不觉和在帖撒罗尼亚前书5:3中被译成突然

我们从保罗和耶稣那里得知,人们将夜里看作睡觉的时间,而窃贼并非始终这样认为,圣人得知外邦人的夜是警觉而不是睡觉的时候。

 

55 忠心的仆人与邪恶的仆人 Faithful and Wvil Servants

(马太福音24:45-51;路加福音12:41-48)

马太福音24:42-44中简短的寓言后面还有两幅好仆人与坏仆人的画像以及他们的命运。

谁是忠心有见识的仆人,为主人所派,管理家里的人,按时分粮给他们呢45节)?那男人是掌管房子的高级仆人,他的责任是为那家人提供食物。因此,有些人认为只指使徒。还有人认为那些神职人员是使徒的接班人,权力和使徒们相同,寓言指使徒和神职人员。后来发展成耶和华的见证运动的创立者,祭司”Russell认为忠心有见识的仆人就是指他自己作万人的赎价的教义是按时的食物

但是,这个寓言的用途广泛,因为在二十五章耶稣描写了两个该寓言的基础。童女的寓言引出了明智的词组,天才的寓言导出了忠诚这两个寓言是记录在二十四章内容的基础部分,但下一段延续和加深他的问题:谁是忠心有见识的仆人?”两个寓言提出了基督自己的答案。

寓言中使用的提问形式考验了那位令人喜悦的仆人。他是一个高级仆人,并没有让他脱离仆人阶层。在弟兄里有师傅、也有训诫者,但他们全部都是弟兄。长老因为他们的工作而受到尊重;他们的价值体现在对神的道和教义的劳动中。这些是使徒原则,他们在民主时代容易受到忽视。尽职劝诫和传教的弟兄,如果忠诚和明智就能提供按时的食物。这个词适合那个时机,其基本目的是建立对道的信仰和了解,劝诫大家服从基督的诫命。向同伴信徒传教的弟兄责任巨大;但如果他忠诚那么他得到的报答也是巨大的。

不忠诚和愚拙的仆人,耶稣称他邪恶的仆人,蛊惑主的返回不确定打击他的同伴仆人,成为一位暴食者和醉汉。仆人的打击在主是可憎的:道号召我们冷静思考。那些并不热心维持真理的人有时虐待那些坚持忠诚的人。这些话不是忍受的借口,主不赞同。它们不是从字面上理解在身体上受到的打击,而是强力指责那些傲慢的人喜欢显赫的人,对待同伴并不友好的人。主是多么痛恨这些方法啊,我们可以从下面这句严厉的话里领悟出来:主会把他腰折了

把他腰折(一分为二),和伪君子一起被逐出描写了他的命运,同时也分类了恶仆。伪君子是两面派的人物,这个词被译成腰折在字面上的意思是切割成断,显然表示了惩罚的意思,符合被告的品质。

路加福音记载了房主忠诚的仆人与不忠诚的仆人,描写了比马太福音更早的传教时期。路加福音还进一步补充了对不顺从仆人的惩罚。对同伴仆人施行暴政的仆人将被腰折。他的缺点绝对令人悲伤。因此,这些毛病还不太严重,不至于受到惩罚。知道主的旨意却不能执行主的旨意的人将受到鞭打;但那些因为疏忽而犯错的人受到的鞭打较少。路加福音12:48后半部阐明了这些寓言的原则:获得礼物的人必报答同等大小的礼物:如果有人为他奉献了保证金,他就能得到更多的报答。同样无法尽职的人将受到应有的惩罚。


 

56 十童女 Ten Virgins

(马太福音25:1-13)

该寓言的意义在于基督随后的话以及随后的评论。耶稣问:“谁是忠心有见识的仆人?”(24:45)在童女的寓言里他说明智慧由什么东西组成,并在接下来的寓言里(“天才”)他强调忠心的质量。耶稣的吩咐已添加到了童女的寓言里:“所以,你们要警醒;因为那日子,那时辰,你们不知道”(25:13)。我们必须以此为指导,仔细地探究该寓言劝导智慧和警觉的细节。

这个寓言的基础是人们对结婚风俗存在观点上的差异。有些人断言童女象征着家里的新娘,当宣布新郎到来时就从家里出发去迎接新郎。其他人把它看成与新郎的相会,和他一起去迎接新娘。另一种观点是新郎在朋友们的伴随下去了新娘的家里新娘和她的同伴被送到他家里;路上有一群人在等他们,并加入到他们当中,与列队一起出发去参加欢宴。从这一观点出发,后面这组人就是寓言里的童女。幸运的是,寓言的一般意思并非依赖于结婚习俗是否正确。寓言引出了两个特别的教训;提出这样的问题使我们感到不适宜:如果童女代表圣徒,那么谁是新娘呢?或者说,圣徒怎么会既是童女又是新娘呢?没有哪个寓言能解释真理的每个方面;这些不明智的努力只会引出笑料。寓言全部强调的地方就是童女的准备工作。

十童女是迎接新郎的通常人数。被分成两部分不能看作被接受和被拒绝圣徒人数在计算上的分摊。这里的数字只是故事的一部分。

十童女都有灯,但只有五位有灯油,而另五位没有准备灯油。光是圣经所揭示两个方面的真理。彼得说得知神荣耀的光”:人是载光者,他们宣布对神的认识。真理既是相信的东西又是做了的事情。光和真理都是恶行的相反事物正如耶稣所说:“凡作恶的便恨光,并不来就光,恐怕他的行为受责备。但行真理的必来就光,要显明他所行的是靠神而行”(约翰福音3:2021)

将知识运用到实际行为中去就表明人做了真理;思想必须表达在行动中。人必须在世上发光,坚持生活的道,也要让他们的光明亮,使百姓能看到他们的善行,荣耀他们在天上的父(腓力比书3:1516;马太福音5:16)

油是光的基础,因此可以被看作神的道。离开它就不可能为基督作准备。虽然福音能被理解,但如果不在思想上燃烧灯油,就不可能培养成适合参加婚宴的思想。大家可能接受福音,知道他们准备迎接主:他们着手行动,但没有考虑所需的设备。他们带上油灯,却没有准备好灯油。他们对神的认识没有什么进步,精神上也没有成长。

在寓言里新郎不在的时间比预期还要长。大家都觉得昏昏欲睡,睡意朦胧。它暗示我们在主的返回之前还要过很长的时间。时间太长了,几乎所有的童女都已睡着了,都躺在尘土里。一声哭叫唤醒了他们,那时可以看出谁作好了准备迎接主,谁的设备没有装备好,没有准备好那件大事。

愚拙者可怕的需求体现在这一要求里,把你们的油给些我们。本性难改:那是个人的事情。惟一可能的答案已经给出他们应自己去买。在这个市场里,任何要求都有购买价格:“你们一切干渴的都当就近水来;没有银钱的也可以来。你们都来,买了吃;不用银钱。你们当就近我来;侧耳而听,就必得活。我必与你们立永约,就是应许大卫那可靠的恩典,这些话先知解释了神立约的奶和酒如何获得(以赛亚书55:13)。目前还有机会购买;但机会会消失;使徒劝告我们购买机会只需目前的请求。

愚拙者发现她们自己没有参加到新娘的队伍中;当她们想进去时大门已经关闭。她们请求进去只得到一个回答:“我不认识你

主阿,主啊的重复形式和基督的回答我从来不认识你们将该寓言与登山宝训上类似的说法联系在了一起。凡称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当那日必有许多人对我说:主啊,主啊,我们不是奉你的名传道,奉你的名赶鬼,奉你的名行许多异能吗?我就明明地告诉他们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马太福音7:21-23)我从来不认识你们的说法既出现在登山宝训的引言里又出现在童女的寓言里。其一无业,其二只有没有灯油的空灯。两种情况都没有行动马太福音7:24-27后的经文继续指导我们,是得到批准的基础。两者都证实它是耶稣的意图。

因此要警觉,是基督的劝诫。这种准备是持续不断的,需要忍耐和持之以恒。拖延是机会的小偷,也是时间的小偷;机会随睡觉的到来而关闭。有时间是徒劳的叫喊,因为这不仅是不可挽回的损失,而且这种态度只会诱使人们的思想有一种错误的安全感。对于他的到来,你不知道日子和时间;只有今天属于我们。

有些说法关闭的门表示最终不能来到他的面前,被排除在天国之外。那些信仰灵魂不毁的人深感惊恐,作出了奇怪的解释,有了非常明智的想法。当人的死亡被视作关门及类似的说法,而传授庄严的教训,不会提出这些问题,诸如被耶稣拒绝的人受到无尽的折磨。当死亡生命停止被视为违抗必然的结果,那些不作准备而受排斥的人不存在精神上的困难。耶稣自己使用合适这个词作为有资格去神的国不适合将去世,好像他们从未适合过

这个寓言描绘了一幅图像,当主来临时能得着什么:“那时,天国好比十个童女。对于所有关心神圣大事的人应催促他们警觉,因为最重要的教训是那预备好了的,同他进去坐席(有关新郎的比喻,参见新郎的的寓言。)


 

第57章 他连得 Talents

(马太福音25:14-30)

他连得与银子的寓言之间有明显的相似之处(路加福音19:12-27),又有明显的不同之处。有些作家将它们视为同一个寓言,要确定这个寓言的最初形式,说明同一个福音作者为何要改变这个故事,并在基督传教的不同地己插入这个故事,明显体现出福音作者的灵活性。从表面上看,显然耶稣在传教的时候从一处到另一处,在不同的地方会根据需要重复和变化他的故事。一个村的需要不同于另一个村的需要这样才能把天国的福音传播给大家,我们不能仅仅从字面上理解,该信息传播到各地实质上都是一样的。

情况需要时,师傅能够改编该信息。他为何要这么做需要我们的调查研究;但耐心的研究将获得报答。许多作家多虑、批评的工作方法是他们无法看到福音里这些变化的原因;侦探式的态度决定他们寻找支持假设的理论,而不会有公开的检查。

他连得的寓言所讲的时间比银子的寓言要晚几个星期。在马太福音的上下文里,他连得的寓言显然是有意指基督里的管家做到忠心。谁是那忠心有见识的管家?”他问道;为了变化他回答的次序他首先用十童女的寓言阐明了见识的品质然后又转变到另一种品质,并通过他连得的寓言表明谁是好的和忠心的仆人

当耶稣在布道的时候没有哪位听众完全理解小儿子往远方去了的全部意思。几天以后他非常明确地告诉使徒,但他们没有理解,我走开。这个寓言和其它许多说法一样其目的都体现在他的话里:“现在事情还没有成就,我预先告诉你们,叫你们到事情成就的时候就可以信”(约翰福音14:29)。这些事件的次序-死亡、复活和升天对于他来说全都是明确的,而且他继续他的传教,就像播种者播种一样,知道丰收将在他的时代到来。

他向仆人交付他的货物”—这个事实有时会受到忽视。他交付货物的形式有钱、他连得,每个约值£250。并非每个人都接受同样的银子,但主人按着各人的才干分配他的财富。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我们会按现代的说法思考银子,因为自然界的礼物赠予每个人。一个人可能是有才干的音乐家,或艺术家,或工匠:而且我们认为这些品质从本质上讲都是他的。但人没有得到的是什么呢?他或许会使用他的本能,发展它们,并为他的成就感到自豪;但当人做了主的仆人时,然后他就认识到他已经从神手里得福”(约伯记2:10)。我们一般会将任何一种服务机会看作赋予我们的才能。这些机会有可能来自财富的拥有,悠闲时间或某种特殊的能力。从某种特殊的意义上讲,升天的主在第一世纪教会的组织里将各样的恩赐赏给人(以弗所书4:8),将恩赐职事功用叫人得益处随己意分给各人(哥林多前书12:4-11)。即使在这些情况下,有才能的人仍能解释某种精神,有些人满腹牢骚并妒忌别人,因为他人拥有了自己垂涎的礼物。保罗用身体、手和脚、眼和耳作解释,各部位都为整体作出贡献。同样,在主的家庭里也有他连得仆人。

两位仆人用他们的他连得作交易,都获得了同样的成功。五他连得的人和两他连得的人把委托给他们的钱翻了一番。两人都尽其所能。两件事情都得到了同样的认可: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2123)

一他连得的人藏起他的他连得。他没有盗取或用于自己的目的;而只是让它闲置。他不知羞耻、粗鲁地说:主啊,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银子埋藏在地里。请看,你的原银子在这里(2425)。受到少量捐赠的仆人作出的选择提出了一个问题,没有天赋的人是否觉得不能做得更好也理所当然,所以什么事情也不做呢。那位仆人显然是错误的。主是公义的他只是根据自己的能力行驶他的责任,他有权期待人在有限能力范围的服务。那人表达他对主人的敬畏:我害怕。这在他是不公平的;因为主人慷慨大方,应得到好的侍奉。仆人对他主人的错误看法影响他的侍奉。虽然他对主人的评估是错误的,然而,那人根据自己的生活受到论断。如果按他所说的那样看待他的主人,那么,他应使用主人的财富遵守那种观点,把他的他连得交给银行家,使主人增加收益。那人爱唠叨;守信的人说话不多;他非但没有自我检查却不论断诅咒他的主人,证明他是一个卑劣的仆人。在已有的能力里人们为他们少量的他连得找到借口。他们抱怨受到忽视,真价值始终存在;他们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其他人获得了不应有的赞扬。这种不满的情绪妨碍他们,决心和运用滋生有价值的结果。采用的态度是为何我要这么做…?”—不论切断还是与福音相关的某种责任。任何有这种倾向的人都应牢记只有诚信才是值得赞扬的成功。人在能力上是不平等的,但都能极大地使用他们应有的能力我们行善,不可丧志是使徒对大家平等的忠告。

在对七所教会的教训里同一位主讲述了忠告他仆人的寓言:你要警醒,坚固那剩下将要衰微的我知道你的行为信心、勤劳。同样的这些品质在该寓言的这些信件里受到鼓励

被赐予的报答是统治许多东西,分享主的欢乐。主知道帮助忍耐有益于打算美好的未来他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希伯来书12:2)。永远满足的喜乐”—属于与全能者不朽联合的人现在属于他的(诗篇16:11)。经上这样说他:耶和华啊,王必因你的能力欢喜;因你的救恩,他的快乐何其大”(诗篇21:1)!在拥有神圣力量与王权中的这种欢乐现在属于基督:属于他的,在他返回的那日将由他的弟兄们分享(启示录2:717263:51221)。但这应引起注意未来是现时努力的延续和果实。信实的仆人在侍奉中找到快乐,明智地使用托付给他的东西。被使用的能力会发展;现在是对未来的培训,没有现时的发展及在基督事奉里的实践,就没有未来的资格

这种转变是正确的:被忽视的能力将萎缩和毁灭,包括在身体和精神领域。它在精神平台也是正确的。因此,遵循这一点,应拼弃无用的才能。仆人不但要关心它,还要使用它,不使用便是缺乏信赖。因此,那人便是卑劣的,不适合做更多的侍奉。小事上被证明不足,无法委以重任

最终对神的态度有原因吗?“我害怕便是他自己的表白。他的品质、他的生活是按神的思想来决定的。这样的人怎能在陪伴万能神时找到快乐呢?他的精神使他成为一个陌生人。他的位置在外面的黑暗里得胜的,必承受这些为业:我要作他的神,他要作我的儿子。惟有胆怯的、不信的和一切说谎话的,他们的分就在烧着硫磺的火湖里;这是第二次的死。”“那些洗净自己衣服的有福了!可得权柄能到生命树那里,也能从门进城。城外有那些犬类、行邪术的、淫乱的、杀人的、拜偶像的,并一切喜好说谎言、编造虚谎的”(启示录21:7822:1415)


 

58 绵羊与山羊 Sheep and Goats

(马太福音25:31-46)

马太福音第25章从严格意义上讲不是一个寓言,虽然有些人认为它是寓言。它包含了绵羊和山羊的角色,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可能还包含基督别的道但通过这些限制只描述了基督降临时的审判。如果这是一个寓言,我们必须解释这寓言的每个部分,因为除了描写的部分以外还与思想上具有某些关系。在本章早些时候相关的两个寓言里,童女代表在精神上响应他们的人;仆人的交易不在市场上或其它商务业,而是代表为基督服务的其它形式。有一个作家把审判画面当作一个寓言,大胆而且始终如一地坚持认为皇座和聚集的各国是人类生活里精神现实的比喻画面。按这样的说法,我们不能从字面上的意思解释对病人和穷人的关心,而应寻求精神相通

许多人认为耶稣的话预示在审判日被接受的惟一要素。但这种观点很大程度上并不认为耶稣说的话对于那审判的重要;它还更多地忽视了使徒书:使徒靠灵感规定了显明真理的几个方面的责任,没有包括在耶稣传教的真理里。前述两个寓言里警觉和忠诚的品质作为基督返回时被赞同的条件,也证明这种解释完全太狭窄。事实上,如果我们把观点限制在这些章节的经文里,认为主在审判日会准许的事情,我们必定得出结论认为对穷弟兄的善意就足以获得基督的赐福。一个人对身体上和精神上的许多罪恶有内疚感,然而通过施舍就能保证他的得生。对这种观点的另一种异议是说,最后一次拯救取决于功劳,虽然还没有比有功之臣认识到。

我们无需讨论许多解释都说明错误的神学对寓言具有影响;灵魂不朽教义所赋予“永恒的火”也没有困难。关于主和他的子民还有一些积极的真理,可以作进一步的注释。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当耶稣几天后的羞耻与死亡时他为未来展示了一幅崇高的美景。他信心百倍地说那时甚至人子也会和天使一起荣耀地到来。在他披戴棘冠那天,将有大批天使回答他的召唤;但那是羞耻的日子,他拒绝这样的帮助。他要建立的荣耀宝座是继承大卫的王座。拥有那个宝座不是所有大卫接班人的荣耀源泉,众人也不会带给荣耀:但肯定弥赛亚将“必作为他父家荣耀的宝座”(以赛亚书22:23)—这种陈述表明弥赛亚作为儿子的神圣地位,事实上他为宝座带来荣耀。耶稣在马太福音25:34中说那些人“蒙我父赐福”。“万民”聚集在他面前主要的意思不是对万民的审判,虽然这对寓言的第二种意义适用。耶稣的话使我们想起约耳的话,那时对万民的审判(约耳书3:1112)该寓言内容中的短语“万民”与犹太人的独一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犹太人拯救的思想局限于以色列:但耶稣不止一次地宣布许多犹太人会从四面八方过来和亚伯拉罕一同坐在神的国里,在审判的时候思考聚集在他面前的每种人。他说他会把“所有的人”都向他聚拢—不分种类;受到福音知识的“吸引”,人们将被召唤到基督的审判座前。

为什么绵羊和山羊被用作被接受者和被拒绝者的比喻呢?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动物的习性和颜色。绵羊白色,山羊黑色,哪种重要自然明了。另外,绵羊不伤害人,而山羊淘气。Tristram说:“不断吃草的山羊(吃百里香和矮生灌木的嫩枝和树叶)即使在圣地最荒芜的地方也是妨碍森林恢复的原因之一。的确,他们所经山头必定毁灭许多种类的树木。虽然山羊与绵羊混杂在一起,但双方都不愿表达亲密。夜间入栏时,可以看到它们始终明显按小组聚集;本能地将它们自己区分开来”。

许多作者都已经注意到绵羊与山羊之间的一般差异。两位古代作家,一位罗马人,另一位希腊人这样描述:“你常常可以在草原上看到成群的山羊和绵羊混合在一起,但牧羊人很容易将它们分开”。“绵羊无论黑色还是白色都预示着善良,它们的本质顺从,在羊群中结伴;但山羊预示着恶,孤独、和违抗”。

以西结有一个寓言,当耶稣反对当时的统治者时这个寓言肯定在他的脑海里。先知在异象中看到以色列作为绵羊被分散,没有牧羊人,因为根据耶稣的经验,他同情他们(马可福音6:34)。神使用短语我的羊,耶稣这么做。神说他必在羊与羊中间,公绵羊与公山羊中间施行判断。对应物不明确,因为神指领导人公羊和山羊—(参见以赛亚书14:9 脚注)没有在公绵羊与公山羊中间施行判断。然而,反对的观点是相同的,虽然比喻的使用大相径庭。

在文学上构思寓言时,经常使用对应,可以增强深刻印象。

耶稣与弟兄之间保持的关系有一个结果被阐明在该审判的现场。审判官说:因为我饿了,你们给我吃。他的听众惊奇地询问他时,他回答说这些事你们既作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基督是身体的头,他把自己看成身体的各部分。当扫罗迫害耶稣的信徒时,复活后的耶稣显身在他面前,他不是责问扫罗你为何迫害我的信徒?”而是问你为何迫害我呢?”我们藉着洗礼归入死我们的旧人和他同钉十字架。保罗通过个人的强调与活泼的比喻说:“我与基督同钉。当我们受洗时他是我们的代表,我们随他在死亡中归于同类,象征着承认神的义,使我们因罪死亡这是耶稣在自愿死亡中所坚持的义。起初是惊奇随后是鼓舞人心的想法?,主把自己与那些属于他的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无论在他们苦难还是需要帮助的时候,他认为那是对其百姓的仁慈,就像对待他自己一样。

在该寓言中受赞扬的事情局限在怜悯那些在身体上有需要或者有痛苦的人。审判官超越这方面把自己看成与他的信徒一样都是不恰当的。他既饥又渴;他身陷牢狱。但他从未在神的道路上犯错误;他没有犯罪;他的嘴里没诡计。那些属于他的人毫不例外地做这样或那样的事情;毕竟,毫不例外地,有时同样灵魂会生病和疲倦。喂养有病的灵魂比喂养饥饿的身体更有价值;帮助精神疲倦的人比恢复身体上的生机更有价值。在该寓言中提到的仁慈,就是这样,在行动上把自己看成与他的信徒一样,因此,代表着更广阔的活动,包括相当于或者比身体上的赐福更加重要的属灵的事情。事实上,耶稣自己更强调那些追随他的人在精神方面的需要,超过身体上的需要。在神的工作方面,面包和鱼占据次要地位(约翰福音6:26-29)

我这些弟兄中的一个”—所以,他会认被接受的人。门徒、儿童和朋友所有这些词都用于描述他信实的门徒。但我的弟兄是大王的声音,我要将你的名传与我的弟兄”(诗篇22:22);保罗引用这句话,表明基督在他们的快乐,因为保罗说:他称他们为弟兄也不以为耻”(希伯来书2:11)

主通过他敬爱?的门徒在他最后的教训里接受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预备的火湖的观点那兽被擒拿;那在兽面前曾行奇事、迷惑受兽印记和拜兽像之人的假先知,也与兽同被擒拿。他们两个就活活地被扔在烧着硫磺的火湖里”(启示录19:20);比较启示录12:9;13:111;20:210与引用的经文显明在兽、龙、魔鬼、老蛇、撒旦的象征里,肉体罪的能力共同表现在皇家和祭司的权力之内。它指导我们理解耶稣的意思,他征服这世界需要时日。抵抗将是残酷的,因为罗马教皇的领导们,启示录19:20假先知将公开指责主是敌基督者狂怒的各国将只有在审判时才得知(以赛亚书26:21)愤怒的民族将知道神的忿怒”(启示录11:18)。如果有这种知识,他们就会了解情形的真正事实,被基督拒绝的人将被抛入火湖里,惩罚的情形视他们拒绝顺从主的情况而定


 

59 成长的种子 Growing Seed

(马可福音4:26-29)

某些寓言所使用的标题有助于固定一些被广泛接受的解释。许多人对该寓言的称呼记录在马可福音4:26-29。“种子偷偷地长”强调了种子成长的秘密性,虽然真实,但不是本故事的主要目的。“种子播种在地里”是该寓言里的一个短语;但这个短语的使用限制了这个寓言的目的。

该寓言只出现在马可福音里,解释了播种者和芥菜种的寓言。因为这个寓言只在马可福音里才有,于是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猜测,认为它是裨子的变异。

 

我们不能让某些现代作家的理论或思考使我们焦虑这些事情。文字上的判断关系到事实—比较包括各种读物的圣经就能衡量出证据。有关内容的困难不多,批评家高度地赞赏圣经课文的精确性。但有关“福音后面的福音”,用亚拉姆语撰写的早期福音版本,福音作者使用文件的讨论,主要使用这些理论和思考,解释我们福音中存在的某些特征。批评家之间观点的不同也使他们对自己解释的精确性没有信心。

这个寓言很短只有四节:“神的国如同人把种撒在地上。黑夜睡觉,白日起来,这种就发芽渐长,那人却不晓得如何这样。地生五谷是出于自然的:先发苗,后长穗,再后穗上结成饱满的子粒;谷既熟了,就用镰刀去割,因为收成的时候到了。

神的国如同把种撒在地上。人做的事情是特别的事情,耶稣用以解释天国的某个阶段。人播他的种然后他做了能做的事情。挖出来看一看种子发芽的进度是没有用的,也会毁坏种子。他日夜过着普通的生活,日起夜睡。种子中生命的微生物很活跃,生长开始—但是,农夫却不知道。他甚至没有思考过;如果他思考过,他会认识到这过程在他的理解之外。他知道好种播种后就开始成长他知道时间成熟丰收就会到来他还知道他既不能催促也不能延误成长玉米的成熟。他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成;现在他只能等待。为此,这农夫的忍耐成了基督信徒所需忍耐的榜样。弟兄们哪你们要忍耐直到主来。看哪,农夫忍耐等候地里宝贵的出产,直到得了秋雨春雨(雅各书5:7)。科学家能说出种子发芽和生长的详细过程;他可能知道植物组织会发生改变。我们知道这里有成长:从根本上讲,事物“如何”进展成了生命奥秘的一部分。

地使庄稼先发苗、后长穗最终获得丰收农夫工作时就是这般考虑的。这里有生长的定律;先发苗后长穗。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使之改变,精神上的东西也和自然界的东西一样正确。人类无法改变神对精神生活的命令,如果大家在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之间有什么差异,那就是高级的生命比低级的生命在发展过程中更加缓慢。这对于自然界中一切的生命形式都是正确的;自然界与精神世界之间的比较也是正确的。

道的种子在一个人的思想里形成过程是缓慢的。许多人想加速成长,可能会毁坏生命,就像小孩子一样,在花园的角落里种下几颗种子时,他肯定会挖下泥土看看是否已经发生变化。神的道在善良的心里接受时慢慢但肯定会建立一种新的思考模式—会更新思想;转变随之而来,就像保罗称之为变形一样(罗马书12:2),使用另一种生命形式的比喻,解释变化和变形的同样定律。草率的师傅不能培养出出色的弟子;缓慢的长成然而是肯定的成长,最终到达丰收。

这个寓言呼唤忍耐对自己的忍耐对同伴信徒的忍耐对天国里当前全部工作的忍耐。农夫从不怀疑;他确信丰收终究会到来。主从未怀疑过;他传播道,他继续他的工作。对门徒缺点的失望,对那些从未理解他信息真正重要性的众人离去时的失望,对知道他十二位弟子中有一位“毁灭之子”时的失望,都决不会使他的信仰产生动摇。神已经开始的过程最终会实现丰收。播种的工作在每个时代都是困难的,传教被视为愚蠢,耳朵因为听了好消息而迟钝;但工作却在继续。神的“拜访”,挑选外邦人按他的名成为他的子民不会徒劳,虽然一个人要经过很长的观察才能欣赏到。如果农夫计算分分秒秒的时间,可能看不出进展;然而当时间临近丰收时,成长谷物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有了丰收农夫就有变化。长期的等待因为积极的劳动而获得成功。随之而来的是谷物“立即”成熟。缓慢的增长突然间变成了丰收。历史也是如此;观念萌发,慢慢在人的思想里生根,然后才是革命。神在几个世纪的工作缓慢成长,能使我们大喊一声丰收:“开镰吧!因为庄稼熟了;且不论好人聚集在神的国里,还是恶人成批地聚集被火毁灭”(启示录14:1516)

在播种者的寓言里土壤和播种者都是故事的重要部分:成长种子的寓言纠正了错误的推论。真正的活动在于神实施的创造性力量,这些力量不会失败。要等候耶和华!当壮胆,坚固你的心!我再说,要等候耶和华”(诗篇27:14)雨雪从天而降,并不返回,却滋润地土,使地上发芽结实,使撒种的有种,使要吃的有粮。我口所出的话也必如此,决不徒然返回,却要成就我所喜悦的,在我所命定)的事上必然亨通”(以赛亚书55:1011)

它将繁荣昌盛喜悦神:这在过去和现在对于神的真道都是正确的也是对道成肉身的他是正确的:因为同一位先知称赞他耶和华所喜悦的事必在他手中亨通”(53:10)每年丰收季节的奇迹就是见证神时代计划将肯定在未来日期满足的时候实现。


 

第60章 两个债务人 Two Debtors

(路加福音7:41-43)

耶稣在法利赛人西门家作客时讲述了两个债务人的寓言。这个法利赛人并不友好,而且变化无常。他想接近耶稣,所以就请耶稣上他家,但他却缺乏待客的基本礼貌。他没有打算真心实意地赞成耶稣的事业:他同时也想把自己看成是一位耶稣的支持者,如果耶稣被证明是一位先知。

当时的社会风气与我们现在截然不同。他家里有一扇公开的大门,允许其他人和宾客一同进家门,虽然他们不参加筵席。房间的中央有一张长长的桌子,桌子的三边有三张床用餐者斜靠在床上。一位妇女与客人一同溜了进来,来到耶稣跟前,因为他被安排在桌子最低的位置。这位妇女的人品众人皆知—因为她是“本镇”人;但她听说过耶稣的传教,她想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她随身带了一瓶贵重的香膏。由于过于激动,她突然哭泣,眼泪落到了耶稣的脚上,然后她一片茫然,漠视习俗,落下头发,擦耶稣的脚,之后又倒出香膏。

在耶稣坐的桌子旁引起了小小的骚动;西门注意到了这个情况,他认识这个妇女,他想耶稣不是先知,否则他就知道了这个妇女的人品,就不会让她触摸了。我们从路加福音记述这个事件当中可以感觉到那个法利赛人心情并不紧张,因为他并不过分。然而整修推理都是不合理的。他的假设是错误的—他根据自己的观点假设这么一个女人。事实上,耶稣不知道这个女人的过去;但他是个先知。在后一个事实当中,法利赛人相信他面对基督的道和工作的证据。西门未说出口的话已经记录下来;它们对于耶稣来说是清楚的,就像它们对于我们来说明明白白写在纸上一样。耶稣洞察到令敌人惊惶不安,回答了西门未说出口的问题。

耶稣请求西门允许向他说话,耶稣的谦虚与后者恶意待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耶稣得到允许后就开始讲述了两个债务人的寓言:“一个债主有两个人欠他的债:一个欠五十两银子,一个欠五两银子。因为他们无力偿还,债主就开恩免了他们两个人的债。这两个人哪一个更爱他呢?西门回答说:‘我想是那多得恩免的人。’耶稣回答说: ‘你断的不错’”(路加福音7:41-43)。

西门的回答在语气上目空一切,意味着他害怕应用先知说出来的故事。面对法利赛人的缺点和愚蠢,耶稣常常引用一些简单的轶事。在借钱人这个故事里,后来又取消了两位债务人不同的债务,隐含着什么未被察觉的指责呢?

他不再怀疑。他公正地回答,耶稣则根据那女人的行为指责了那个满足自己和以自己为义的法利赛人。他没有为客人洗脚;他没有通常的亲吻问候;他没有提供油去膏领导。他邀请一个男人做他的客人,却不愿意招待他,法利赛人认为这样得意的装模作样肯定会被神接受。

那女人表达了对耶稣的礼貌。她爱耶稣,她才有礼貌。她爱是因为她在耶稣的教导时和在这个男人身上发现他能使她与罪恶的过去决裂,能使她走义的路。她许许多的罪,都已经得到了饶恕。

但西门的罪又如何呢?它们属于“少数”,是寓言中较小的债务。这就是对西门的评价,但不管什么,它们都是不能得赦的,因为这个男人自己没有认识到。在这样的思想下,西门并不赏识耶稣,对他也没有礼,也不爱他。西门的“小爱”是完全不爱,反过来他的小“债”又是无限巨大。


 

第61章 做弟子身份的考验 Tests for Disciplesip

(路加福音9:57-62;马太福音8:19-22)

路加福音讲述了一组三个关于耶稣关心做门徒条件的寓言。第一个和第二个寓言在马太福音(8:19-22)的上下文里都能见到,但它们的意思取自路加福音。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来,它们或者在原本的历史位置上,或者它们被路加介绍到这里,因为事件和内容相互见证,使两者更富有意义。

那个时代是多事之秋耶稣有许多助手帮他从事传教工作。除了极大地发展已开展的工作以外,门徒参与传教工作也是训练未来工作的一部分。耶稣首先派出十二位门徒(路加福音9:1-6),不久之后主又指定了七十名,分成小组将他们派往他正准备访问的那些地方去做准备工作(10:1)他对两组人都赐予了治愈患者和传播福音的能力。十二和七十在旧约历史和类型上是象征性数据。以色列有十二个部落,有七十个国,起源于创世记第10章挪亚的儿子们。这两个数字都出现在立法的典礼上:在会幕的筵席上要献上12块未经发酵的饼,七十头小公牛(民数记29:12-34),这是千年国的典礼,是天下各民的收获。在选择传教士人数中,但愿我们能找到一点线索,主的传教涉及人类所有的家庭—亚伯拉罕的赐福不仅仅对于被神应许的国民,也赐福给地球上的千家万户,这赐福靠耶稣作为种子而来?

在两次委任当中向十二人和七十人的委任我们发现对三个人的记录主设置了条件对每个人都区别对待适当试验。

第一位热心他连忙说主啊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都会跟随你。自愿者极具价值,如果动机正确,如果人的判断合理且有辨别能力。人或许提供帮助是为得到个人优势;或许为了得到赞扬;或许有愿望分享普通的活动。耶稣仔细地分析了做门徒所需的要求:“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路加福音9:23)。假如那人认可“无论何处”,则有可能是牢狱和死亡,如果不包括这些,耶稣通过背负十字架的比喻指明自律是什么呢?主人算清自己的从前,并反复说明(22,44节)。曾经好客的撒马利亚人现在对他关起了大门(53节),门徒必须准备做一个受辱的人(10:10)主人准备受到轻视(以赛亚书53:3)耶稣说仅管弃绝他的仆人也会传到他那里(10:16)这人是文士(马太福音8:19)这类人中有一位喜欢被称作拉比喜爱人在街市上问他安喜爱筵席上的首座(马太福音23:67)这样的人能忍受给什么吃什么吗(路加福音10:8)不要化时间问人的安(4)分享人待主的轻蔑吗16?耶稣指责这类人为”(马太福音10:16)要成为狼群中的羔羊”(路加福音10:3)?

这些事情在耶稣的回答中都没有提到过但都已经包括其中了。“无论到哪里我都要跟着你—”那人说。“跟着?”耶稣回答说;因为他的道并非通向舒服、安息和安全。“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58节)。撒马利亚人的行动解释了他命运的隔绝;旅居者甚至没有禽兽与飞鸟具备的那些简单的东西。

耶稣没有拒绝那人的请求,而是通过比较勾勒出他在众人当中的地位,要求那人深思熟虑自己选择的结果,考虑遇到困难不变心所付出的代价。

耶稣招呼了第二个人。那人找了一个借口:“主啊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亲。这对那人看起来是一个合理的请求,但耶稣对丧灭时男人和女人的态度好像不符合他的回答。过错不在耶稣的回答,而在于我们不能理解那人请求的方言。实际上几乎可以肯定他的父亲并没有死甚至连病也没有。这种说法大约四十年前在一本关于巴勒斯坦的书籍中有过描写,它讲述了下面的事情:“一个美国人曾尽力劝说一位坚定的叙利亚少年去芝加哥发财那个少年显然受到了诱惑但他转身微笑地对身边的中年男子指着他说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亲'”(《圣地》The HolyLandFulleylove & Kelman)

三百年前Lightfoot指出了那人请求的意思。只要他的父亲活着他就得侍候他;他的父亲是“第一位的”,然后才是耶稣。他的回答可能是真诚的,因为头生对于父亲死亡的责任表示孝顺(参见创世记46:4)但他也可能出于礼貌拒绝跟随基督。在东方各国许多人都以对父母尽孝作为不做其它事情的借口,他们表达方式与路加福音记载的用词形式相当。

耶稣要求人应首先追求神的国他说对父母亲的爱必须排在对他的爱的后面。因此,耶稣驳斥了那人的请求。“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有许多“死人”听不到基督的声音(约翰福音5:25),因此,他们与基督里的生活无关。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基督的呼唤是对生命的呼唤和传播生命的道,呼唤脱离那些接近死亡的活动。“去传教”,为了主的丰收,迫切需要劳动者(路加福音10:2-3)

第三个人却并不一般。第一位热情高涨第二位缺乏热情第三位温和。和第一位一样这人也提出做弟子但他做弟子有条件我要跟从你但容我先去辞别我家里的人”(61)告别是自然的事情;但在西方告别时很简单,利百加离家去做以撒的新娘只需“几天”时间。打招呼通常也很费时间,会干涉其它紧急的事情;因此这些事情是禁止的(10:4)。这人对耶稣的回答使我们想起以利沙对以利亚的回答,基督的回答考虑了以利沙的职业及其特别的危险性。

这人考虑其它事情凌驾于对基督的顺从耶稣的回答是要求信徒始终不渝地接受与他共同生活受到的艰难困苦。手扶着犁向后看的,不配进神的国(路加福音9:62)。箴言有语,“懒惰人因冬寒不肯耕种,到收割的时候,他必讨饭而无所得”(箴言20:4)所罗门也为农夫的失败补充了另一个原因:看风的必不撒种望云的必不收割”(传道书11:4)犁田必须在雨季即使坚硬的地用一只手也可轻轻地犁动。冷天或大雨天常常是耕作季节不耕作,而让田野在丰收季节荒废的借口。如果冰雹和下雨让农夫渴望火炉旁边的温暖与舒服,或者说如果不断地和身后的同伴农夫会谈,那么他的犁沟不可能整齐。他不胜任做农夫的证据是显而易见的。

不适合耶稣果断地说因为生命本身是严肃的。艰难时期会冷却精神上的发光,暴风雨时间会伤害面容,视觉困难—这些是勇气考验、真挚的考验,对耶稣尽职的考验,用基督的话来说,“适合神的国”。


 

第62章 善良的撒马利亚人 Good Samaritan

(路加福音10:25-37)

解释撒马利亚人同情穷人的故事取决于我们是否严格把它看作一个寓言还是通过解释和例子说明的一个故事。如果是后者那么意思在表面上。一位律法师曾以提问的方式试验耶稣。他提问没有别的动机,要耶稣回答这些问题只是希望自己获得满意。耶稣的回答,加上他的神态和语调,激起了律法师一种不满意的感觉,激发他提出另一个问题,因为他渴望“证明自己”。“谁是我的邻居?”他问到:耶稣在他的回答里描述了一种邻里情感的例子,他吩咐男人必须遵循。但要处理好这件事却使故事完全脱离了寓言的范畴。

寓言是一个故事即利用一个层面上的故事传教另一层面上的教训。绵羊代表人类;播种者代表福音的传教士;种子代表神的道;土壤代表不同的听众。在几个寓言里,把两个人进行比较,他们代表不同类型的人听说了耶稣的传教。贵人深入乡下代表耶稣上天。如果故事是一个寓言,那么故事的意思在生活环境里并不能像故事所说的那样找得到。如果故事是寓言,必须挖掘出深层次的意义。

律法师的提问是这样的:“夫子我该做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这个寓言本身就是答案但这个男人是被慢慢引导的。耶稣第一个回答使用的术语在当时的任何师傅都会运用到他的学生身上。“律法上写的是什么?你念的是怎样呢?”男人的回答说明他懂法。不可避免地说,申命记6:5里的话,就是他们穿戴在护符的内容,解释了人对神的职责;但这个律法师对利末记有相当的洞察力,立法要求爱人必须如同爱自己一样。耶稣回答说:“你回答的是: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从最全面和最深刻的意义上讲,这样的回答是正确的:因为爱神远不止遵循这些律法,正统的犹太人认为这是与神相爱的基础;它包括正确评价人与神之间的关系,还有神这样医治的怜悯。

但是律法师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人的职责上面。当前的解释限制了与犹太人为邻的意思,裁决外邦人不应包括在内的条件。犹太法典被引用作教义:“如果犹太人看见一个外邦人落入海中,要让他无论如何把外邦人救上岸来。当前的解释限制了跟随犹太人的邻居含意,划去外邦人,视作不应包括在内。律法师进一步的提问,“谁是邻居?”在同伴的律法师中引起了许多讨论:可能他认为只有犹太人有资格被看成邻居,或者他具有更宽广的观点,希望拥有耶稣那样的观点。

耶稣通过列举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去耶利哥的路上发生的事情。那是一次非同寻常的经历,因为那条路有血道之称。Tristram描写了乡村和道路的特点:“我们的主指明的那个地方作为寓言的发生地是不会有错的。就在耶路撒冷下到耶利哥的半路上,在接近Wady Kelt深谷的地方,边上被洞穴的迷宫形成了蜂窝结构,在古代和现代都是歹徒和海盗常去的地方,有大量的废墟,使这个地方成了古老的宿店。这废墟被称作Khanel Ahmar有一口深井,但没有水。在路的任何地方找不到另一幢建筑或人类居住的迹象,从伯大尼的邻里到约旦平原的入口处要下降3千英尺。没有规律、突出来的大岩石以及频繁发生的转弯,使得到处都成了强盗们的安全屏障和撤退保障。

这条道路奇特我们找不到第二条道路在这么短的距离里有这么大的下降。这人确实正下到耶利哥去。

从最早开始人们就在这寓言里看出表示人类的需要以及基督的献祭工作。今天流行的做法是谴责这样的解释,嘲笑在该解释中运用的次要资料。但当圣经的事实与批评的理论冲突时,有些嘲笑者毫不犹豫地从福音的记述中擦去甚至像基督预报自己死亡这样的事实。如果明明白白预报基督的死亡是不可能的话,那么任何解释有关这样预报的寓言都必定不允许的。但是,耶稣明确地看清了自己在耶路撒冷的遭遇;他知道自己的性命必定要为罪作出牺牲。他的门徒那时还没有接受他的教义,因此对他的死还没有作好准备,所以,在耶稣躺在坟墓里的时候就觉得沮丧和失望。那位律法师察觉不到这寓言的完全意义就在于耶稣脑子里的证据。事实上主的许多寓言在主复活后对于门徒已经包含了新的含意。

耶路撒冷是神的城赐福的城。耶利哥从古时起就是一座受诅咒的城(约书亚记6:26)人从神的身边开始旅行已经被罪剥夺和掠夺了。律法师和献祭的代表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通过他,但有一个人轻视,因为撒马利亚人在他需要的时候给他带来援助。他给予治疗,照顾他,提供庇护。油和酒用作福音的消息(例如参见以赛亚书55:1-3)两分钱正是每个人赎救需要的精确价格包括神的子民(出埃及记30:1213)撒马利亚人已经离开但还会回来他会提供任何更多的帮助。

耶稣变化这些细节非常方便,干扰这条平行线。那条平行线没有变化细节对于我们来说是强力的证据,说话者本意如此。那是“巧合”(不是像A.V.中那样说成是“偶然”),当那个男人受伤躺在地上时有三个男人路过;那是巧合”才使故事中及其相似的人物组合在了一起。

寓言已经说过耶稣现在问谁是邻居。好像那个男人,一个犹太人不愿提起那个犯罪的犹太人,于是回答道:“他可怜他”。他的第一次回答是正确的:人的职责是爱神和他的邻居。你这样行,耶稣回答道“就必得永生。这个寓言表明撒马利亚人—必须—被包括在邻居内,因为当两个犹太人办不到时,撒马利亚人有了邻居般的举动,这个人得知要以撒马利亚人为榜样。你去照样行吧”,现在耶稣说。“照样行”除了重复耶稣的要求还能是什么呢,如果要做他的门徒,他就必须拿起十字架,以他为榜样。使徒的语言充满了门徒,意味着在受膏背后的苦难;从另一种意义上讲,圣徒可以被确认与基督同洗,甚至像耶稣那样“在罪里死亡”(罗马书6:8)但寓言特别强调的应用可能是向精神贫乏者传播福音使他们得以医治。

当耶稣继续回答时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谁是我的邻舍呢已经改变成谁成了我的邻居呢?”犹太人牧师和利未人被看作邻居但没有尽到邻居的责任撒马利亚人成了伤者的邻居。那个男人尽了邻居的责任,既对犹太人又对外帮人,因此说“跟我吧”。他是一个“体恤”的榜样—因为在新约圣经里惟独对他使用这个词。

 

63 午夜的朋友 Friend at Midnight

(路加福音11:5-13)

四位福音的作者中只有路加记载了耶稣作过七次祈祷(3:24; 5:16; 6:12; 9:18; 9:29; 11:1; 23:46);他还独自记载了两个寓言,教人坚持向神作祈祷。

耶稣在某个地方作祈祷,显然他的一些门徒能看到。他们肯定被耶稣的认真和真诚感动,因为他们中有一个人停下来对他说:求主教导我们祷告,像约翰教导他的门徒”。

以色列统治者设计出来的祷词很长,多有重复,因此不适合那些工作繁忙的人,无论是学生还是执行日常生活任务的成年人。因此,他们安排更简短的祈祷,称为“喷泉祈祷”,传授给他们的门徒。耶稣严厉地责备法利赛人“多言”,他在登山宝训中提供了简短的祈祷。当他的门徒问他如何祈祷时,他重复说那祈祷应被称作主祷。这一称呼是合适的,因为它表明是主提供给门徒使用的。或许那位提出要求的门徒更多地考虑祈祷的方法,而不是在祈祷中使用的具体用词。如果这样,祈祷的方法不能像措辞那样被传授;祈祷的实践有其秘密,只有在基督的学校里毕业的人才能明白。但方法和恳求是最初的步骤,因此祈祷说,“我们的父”是合适的,应该再次吩咐。

之后耶稣讲述了三位朋友的寓言。有一个人像许多人一样为避免白天灼热的阳光,选择在夜间赶路,午夜到达朋友的家里,请求住宿。好客理应提供住宿,但时值深夜,已经不可能提供饭菜。箴言有语日落后到的客人没饭吃”—因为主人准备饭菜应当有一些时间。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主人仍觉得理应提供一顿简单的饭,但令他为难的是他没有食物可供给客人了。于是,他就去找另一位朋友,把他朋友从睡梦中叫醒,向他借三块面包—小块饼,三块够一餐。在当时这样的要求也勉为其难,免强回答是可以理解的。借者使用朋友这个词,但不悦和被打搅的朋友没有反驳。相反,他大声叫嚷道:“别烦我”。然后,他使用一个现代的词“合理”地找出借口,且不无幽默。门已关上,孩子们已经入睡。当然如此—因为当时已经午夜;敲门者还能想到其它什么地方吗?可怜的人多么值得同情啊!予帮助的原因是愚蠢的,表明那人多么不情愿回答那个请求。“我不能起床给您”,在这种情况下真正的意思是说“我不愿意”。

但门外的那位先生又无法推脱。不愿受麻烦符合他的决定,拒绝这个,表明那人多么不情愿回答那个请求。那个不愿回答朋友召唤的人在请求者不知羞耻、一而再地敲门的要求下(这个词在这里的意思是强求),现在出于安慰他起床,给他面包。孩子们已上床入睡,这是可以拒绝的理由,也是不借他面包最佳的原因,因为有人大声喧哗孩子们怎么睡觉呢?所以在最后,无论要求三块面包还是更多的面包,被唤醒的朋友都愿意给他。

这个故事由普通家常故事而来就像一本关于巴勒斯坦的书所描写的那样:“在一个大的墙角里我们看到一大叠的被褥和床垫夜里可以拿出来铺在地板上。因此,当时的居室成了夜里的卧室。在一些较为富裕的家庭里可能有一间特别的客房,使家庭的某些成员居住更加隐秘。在比较贫穷的家庭里,一间房子可能不但要供家人使用,而且还要供动物使用。通常都有一个讲台,或凸起的平台,为家人准备。夜里还点亮一盏小灯。这种观念是一个人拥有的每件东西在夜里都应安全地入户,外加防范,我们能够明白一旦夜里已经关上家门房子主人就不愿意开门了。

从耶稣以前布道中说过的话里我们可以得出他教导的教训(马太福音7:7):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

这是不是意味着神就像朋友如果人厚着脸皮坚持他想要的东西就能得到呢?完全不是。神决非如此。好像有时他不听,或者等待回答。所有“寻求”的人都常常会有这种感觉,耶稣知道人的这种感觉。他知道当他讲述故事时有人可能会回答:“是的,那在于人类是完全正确的:你可以做一个令人讨厌的人,消磨他们的不情愿,但不能对神做那种事情。任何躁声都不会打扰他”。耶稣预见到了异议。第8节和第9节的声明开始都说:“我对你说”。第8节开始评论这个寓言,事件的本质在于人的坚持;但在第9节强调“我”,这在我们的译文中可能无法表现,他比较了第8节的事实,断言他自己的权能,如果人请求就能获得。他回忆人类父母对子女请求的反应,并不会嘲笑他们所请求的东西(见马太福音。7:7-12)他得出了教训这是讲述这个故事原因的关键所在:“岂不更将圣灵给求他的人吗?”“岂不更是无法测量的只是说人类与神圣父之间差异的衡量。

在马太福音7:7耶稣对有关请求使用了同样的语言。然后他说到神给予了“好东西”。这里他使用的词是大写的“圣灵”,或者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小写的“圣灵”。不用定冠词比使用定冠词具有更宽广的含意;在马太福音论述中“好东西”就是为我们指示了那种意思。它比较了“我们肉体的父”给予我们的好东西,提出天上的“父”会给予我们精神上的东西,这些东西具有更持久的价值,而人类父的礼物只有暂时的价值。


 

第64章 愚蠢的财主 Rich Fool

(路加福音12:16-21)

这个寓言在耶稣一次讨论中被中断说话时引发出来。这个要求看起来显得与耶稣说的话并没有什么关系,显得提出要求的人对耶稣说的话并不感兴趣,而只全神贯注于他自己真正的或者想像的冤情。插足者被描写成“一个伙伴”,并且他说:“夫子,请你吩咐我的兄长和我分开家业。他没有请求耶稣作判;他很自信地认为自己请求与兄弟分家的决定受到了所有同伴的欺骗。耶稣的回答是拒绝这么做,随后的寓言揭示了那人的错误。

你这个人耶稣说谁立我作你们断事的官给你们分家业呢?”这些话很像晓谕摩西的话(出埃及记2:14)如果他干涉两位希伯来人的争吵就很难忍得住耶稣在脑子里已经拥有的想法。解决这类争端不是他的工作—出于那个目的应有合适的法庭;但如果他已经试图这么做了,两位弟兄会接受他的决定吗?问题“谁使我成了分家人?”提出了权柄的话题。作裁定不是他的功能;但为遵循事实,两个弟兄都恳求耶稣的决定,都承认他对此事的决定具有约束力。

人容易犯错误但耶稣染指人类的主要错误不是他对弟兄的指控:耶稣说这个请求背后的推动力是错误的。他的贪婪性格我们可以从耶稣对他周围众人的警告中看出来:你们要谨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贪心:因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丰富”(15节)。那人认为财产的分割对于他的生活是基本的要求,但耶稣说人的生活不是由财富组成的;人的本质在于他的精神思想,而不在于他拥有的财富。真正的财富在于我们与神的关系或者按照耶稣在寓言里的话来说对神富有了解神是生活认识得救的真理就是拥有真正的财富真财富能取悦神。常常一个人拥有世俗财富,他们认为这些财富会妨碍他坚持“真正的财富”。亚伯拉罕就是一个杰出的例子。另一方面,并不是说贫穷就是美德,因为穷人也可能像富人一样充满贪婪,也可能错失真正的财富。然而,仍然正确的是“穷人”比富人容易赏识福音,因为富人由于他们的财产,忙于现时的生活,而顾不上关心未来。这个事实在寓言里也有解释。

有一个财主田产丰盛:我的出产没有地方收藏怎么办呢又说我要这么办:要把我的仓房拆了另盖更大的在那里好收藏我一切的粮食和财物。然后要对我的灵魂说,灵魂哪,你有许多财物积存,可作多年的费用,只管安安逸逸的吃喝快乐吧!”(16-19节)。

没有迹象表明富裕的农夫非法地获得了他的财富。他成功,他繁荣;但他也以自己为中心。在这方面他像旧约圣经里的“愚人”拿八一样,两个“愚人”的代名词使用得清清楚楚。我岂可”,拿八说,“将饮食和为我剪羊毛人所宰的肉给我不知道从哪里来的人呢?”(撒母耳记上25:11)于是这位农夫沾沾自喜地满足自私自利自言自语地我岂可,他决定将拔出建立给予,使他能对他的灵魂说悠着点我的谷仓我的果实我的货物”—他思想的中心和周围是我的他面前的目标是吃、喝与乐所有的一切都是身体上的安慰。

他不为他人考虑:物质的丰富可能使众多的人欢乐儿童、寡妇、穷人和需求者肯定名列其中。但他也没有想过多产的季节使他获得丰收是由于天上的雨水,以及每颗种子拥有的繁殖能力,这些东西都不在他的控制能力之内—也就是说,虽然他勤劳能干地经营他的农场,但他繁荣的背后有神的能力。他没有意识到若财宝加增,不要放在心上。他实践了这句箴言愚顽人安逸必害己命(箴言1:32)

神评估了人。“你愚蠢”—明确、强调和正确;因为愚蠢是明显的,他没有能力控制他自己的生活。他事先计划“多年”,但神说“这晚”。那么他的计划、他的谷仓、他的果实、他的货物如何呢?他们不再属于他的了—他生命的租期是一个人称之属于他的生命极限;财富不能买断死亡。没有哪个人能赎回他的弟兄,也不可能向神奉献赎金,让他不要品尝死亡。智人要死,愚人也要死;穷人要死,富人也要死。人们常说“富人常常在他的财富中寻找所有大门的钥匙,他们站在天国的大门前,就像骆驼那样荒谬无助地凝视着针眼的通道。

这个问题或许可能这样总结:当一个人被剥夺了他的所有财富在他被剥夺了所拥有的一切就像他出生时的那样那么他是穷人还是富人呢?寓言里的人有很多的话要说神也说当末日到来时神的审判将揭示出一个人的真正贫穷或富有。神说:“你愚蠢”,耶稣说,“凡为自己积财,在神面前却不富足的,也是这样”(21节)。耶稣重复了他担心暂时需求的忠告,观察到神关心他的百姓,他在登山宝训上已经说过。这些话用于这种关系是合适的。为什么耶稣没有利用这个机会重申自己呢?没有理由得出结论,如果路加福音说过的教训,因此就不能成为马太福音记录的登山宝训的一部分;相反,如果是登山宝训的一部分,在合适的机会就不能再说了。


 

65 侍奉的主 Lord Who Serves

(路加福音12:35-38)

耶稣讲述了愚蠢财主的故事后重复了他在登山宝训里的忠告应把对天国的渴望与需求视作他的第一需求又以类似的语言讲述了警觉的仆人这个故事使用在他传教的结尾记录在马太福音24:42-51房子的好人出现在39如马太福音24:42我们已经思考过这些章节。但路加福音还讲述了侍奉主的小寓言。开头的句子回忆了童女的寓言,但不同之处就在于这里的仆人等待他们的主从筵席中返回。自己好像仆人等候主人从婚姻的筵席上回来。他来到,叩门,就立刻给他开门”(36节)。

主人已作为一名来客参加筵席由于欢庆持续数天他回来的时间不确定。他夜里很晚才回来,你可以料想房子漆黑一团,仆人已经入睡。但他发现房子亮着灯,仆人为他准备用餐,这就是仆人们的忠心与敬意。他们准备“立即”开门。耶稣说主人来了,看见仆人警醒,那仆人就有福了。祝福关于杰出的品质拥有警觉的态度表明它不属于日常事情。仆人始终愿意把欢乐与快乐给予他们的主人;主耶稣警觉、警惕的仆人对他是欢乐。主人在这个寓言里的服务行为鲜明地说明了这一切:“主人来了,看见仆人警醒,那仆人就有福了。我实在告诉你们,主人必叫他们坐席,自己束上带,进前伺候他们”(37节)。

在传教结束时耶稣用毛巾束腰为门徒洗脚这是他谦卑的一个例子。所以,你们要自卑彼得吩咐说这些话是出于难以忘怀的经历(约翰福音13:5-7彼得前书5:5)寓言的教训不同:在寓言里主人的行为是为了表示对忠诚仆人的敬意。

我们在启示录32021可见角色的倒置使用的语言是回忆耶稣记录在福音里的话。看哪,我站在门外叩门,若有听见我声音就开门的,我要进到他那里去,我与他,他与我一同坐席。耶稣是那个敲门的人。他对骄傲和自足的冷淡给予了责备但因为他爱他们他说你要发热心,也要悔改在责备的同时他又作出了高尚的请求。他正站在门口敲门;如果他们听到他的声音,给他开门,作为客人接待他,他就会和他们一起用餐。他会做更多的事情:客人然后会变成主人因为他补充说他与我一同坐席。在某种意义上讲,这种事情在门徒们准备饼和酒的纪念品时每天都会发生。他们的桌成了“主的桌”,因为两三个人以他的名聚集在一起,他也在场。

使徒们还告诉我们在羔羊结婚的那一天新娘蒙恩得穿光明洁白的细麻衣这些成了新娘的人得着祝福:“凡被请赴羔羊之婚筵的有福了”(启示录19:89)

主要求他仆人的侍奉是什么呢?什么是这被恩准的结婚礼服呢?他被邀请参加了什么筵席呢?当以赛亚说到“用肥甘设摆筵席”,他在说明新约的赐福,他将筵席与胜利地吞没死亡联系在一起(以赛亚书25:6-8)由于主耶稣已经放弃了他的生命遭受死亡的人可能得着生命他侍奉的筵席除了完成赐予生命和不朽给他忠诚的仆人之外还可能是什么呢?这种被赐予的生命成了他谦虚与恩典的行动不是因为仆人的优点因为在另一个寓言里耶稣教导门徒不要认为自己是无益的(路加福音17:7-10)由于他服务的最伟大之处在于赐予永生寓言在序言中恰当地称作赐福对于人类没有比这更尊贵的了。雅歌令人心醉神迷的语言确实描写了新娘与新郎之间的相互反应,他们坐在神的国里:“我妹子,我新妇,我进了我的园中:采了我的没药和香料,吃了我的蜜房和蜂蜜,喝了我的酒和奶。(耶路撒冷的众女子)我的朋友们,请吃!我所亲爱的,请喝,且多多地喝”(雅歌5:1)!


 

66 火与水 Fire and Water

(路加福音12:49)

主以一种令人吃惊的方式描写他的第一次降临。我来要把火丢在地上,倘若已经着起来,不也是我所愿意的吗”(路加福音12:49)主的仆人将成为外邦人的灯。以赛亚还比较了神的仆人的这盏灯与人类的点火者:你们中间谁是敬畏耶和华、听从他仆人之话的?这人行在暗中,没有亮光。当倚靠耶和华的名,仗赖自己的神。凡你们点火,用火把围绕自己的,可以行在你们的火焰里,并你们所点的火把中。这是我手所定的;你们必躺在悲惨之中”(以赛亚书50:1011)

在这一论述中,先知谈论了光对生活道路的指导作用。那些听到神仆人声音的人就不会行在黑暗中;他们执行信仰神的指令。但人类点燃的火会释放出烟和火花,正如以赛亚暗示的那样,人类能行在他们的光里,但不能指导他们。这类点火者的终结是悲伤与死亡。

有关“地上的火”与主的道相联系的已有许多想法,都与以赛亚的论述有关。通过传播福音,耶稣点燃了火,将使世界燃烧。那些相信会行在光中的人,他们这么做会在福音中发现消息本身就是清洁者,靠着天意进入如火般纯净的环境里。其他不信的人会反对真理,成为迫害的助长者。因此,分界的“火”将到来,并揭示谁是主的仆人,谁是真理的敌人。那些认识真理的人,将真理传播给他人,就坚持了真理,保存了有关真理的知识:这传教既考验了传播者又考验了听众,常常会造成冲突,就像主自己的生命所展示的那样。虽然与神有和平,和平的使者,传教士会发现,就像基督所说的那样,随之而来的是家庭分离,和平的消息造就分离。

火已经着起来,耶稣说否则他没有火。他是信使,宣布在主的地的山上的好消息,他已经知道痛苦与仇恨的火已经在统治者的心中燃烧。必定如此;因为世人爱己,他不属于这个世界,世界必定仇恨他。征服仇恨一直是他经历的一部分,但他改变了形象,因为他的思维转向他自己,更具体地说:耶稣已受洗,但约翰在约旦河的洗礼是浸在水里。耶稣受洗的行为象征着他成就了诸般的义;它指血的“洗礼”,按保罗的话来说,自愿的死亡就是“宣布神的义”(罗马书3:21-25),   死亡降临到人的身上作为对罪的惩罚。神饶恕了所有钉死他们代表的人,“藉着洗礼归入死”,因为这么做他们认可了神的义,即耶稣自愿地舍弃他的生命。

虽然耶稣平静地说过十字架,但他对羞耻、恐怖及其折磨并没漠不关心—他必须受洗的“洗礼”。可是,他的苦恼不是一次单独的经历,而是顶峰—前途是连续的客西马尼。他在经济上贫困—受痛苦、受压迫—直到使命实现。当西庇太的儿子在弥赛亚的国里预求高官荣耀时耶稣谈到了杯与洗礼的事(马可福音10:38-40)他们能饮下那杯悲伤,洗入他的痛苦与死亡吗,他问他们。他们没有宽恕他,因为他对他们说他们将分享他的痛苦:但他无法答应在他国里的特权,因为那些地方由他的父控制。


 

第67-70章 用餐时闲谈的寓言

来自何方

四个寓言:掉在井里的驴或牛(路加福音14:5);末位(7-11);家主的原则(12-14)和大筵席(16-24)在起源与它们的意思上是紧密相连的。所有这些预言都在同一个时候讲,我们必须牢记与这些寓言相关的环境条件。

路加福音第十四章非常有趣地记载了耶稣对一家法利赛人首领的造访。这位统治者要求耶稣用餐,当时的环境引发了一些用餐时最有趣的闲谈。那是一个安息日的聚会,这在第一世纪的犹太人中很普遍,常常众所周知非常奢侈。

法利赛人对耶稣的态度令人惊讶。他经常指责他们的伪善,对他们表现出来的罪恶深恶痛绝,我们想象得出他们努力回避与他有任何密切的交往。毫无疑问,他们因人而异,毕竟耶稣注意的是引人注目的人;他的敌人不会忽视他的暗示。许多人都寻求与耶稣有亲自的接触,然而不愿与他发展公开的关系。路加福音说在筵席上他们“看守他”。有些“看守”是为了学习,而恶意的看守出自他们险恶的感觉。后者在这里统治。

当时有一个人受水臌病痛的折磨。在巴勒斯坦很容易走进人家,没有受到邀请的可以跟随耶稣进家。它没有告诉我们那些人在场都是法利赛人的陷阱;看到他们在那里,他们很快想到耶稣为何在场。那是安息日—他会因治病而再次破坏安息日吗?耶稣通过提问回答了他们的疑惑:“安息日治病,可以不可以?耶稣自己回答了他们的质问;但他也提出了问题,这些问题通常令对手非常不安。提问被回答了,批判主义预先沉默;耶稣医治那人。


 

第67章 掉在井里的驴或牛Ass or Ox in Pit

(路加福音14:5)

接着第二个问题是挑战他的听众有关他们对待安息日态度的基础,同时为他做的事情作辩护。你们中间谁有驴或有牛,在安息日掉在井里,不立即拉它上来呢”(5) 他知道他们在这些情形下会做什么事。自己的利益导致了他们的行为:耶稣不为自我的利益所动,而只考虑患者和麻烦者。提问是一个寓言;患者、重病者、罪人都是众多落入井里的绵羊。耶稣作为牧羊人为了他们的缘故把他们救上岸。13:15记录了关于动物需求的教训;这些话能说明问题,但它们也有寓言意味。请参见对井里绵羊意义的解释(马太福音12:11)


 

68 末位 Lowest Place

(路加福音147-11)

虽然在场的统治者在看守耶稣,但察觉了这些宾客的行为。所罗门在筵席上制定了一套明智的礼节,他说:不要在王面前妄自尊大;不要在大人的位上站立。宁可有人说:请你上来,强如在你觐见的王子面前叫你退下”(箴言25:6,7)。宾客对此已经忘记,却不体面地争夺要得到高贵的座位。耶稣对这些宾客有话要说,教导他们更好的道路,使他们获得更深刻的精神教训。耶稣“举出”的“寓言”劝告人在筵席中不要妄自尊大,不要在攫取重要的位置。假如他被要求退到一个次要的位置上,那么对他来说是一种羞耻;但如果他取了末位,然后又被家主请到更重要的位置上,他就会获得在场所有人的尊敬。

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这些话出现在马太福音23:12,路加福音18:14,在两段经文里,重要的地方在于神将提升那些地位低下者它在其它地方的应用显示在路加福音14:11里,使用时,这些话没有限定人作修改。事实上,除了考虑社会名望之外,人一般完全不考虑提升地位低下的人。耶稣的评论让我们沉思。你在宾客的行为里除了看到人性自然的高傲与进取之外还能看到什么呢?第五节公牛掉到井里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大筵席的寓言显然意味着我们在宾客的行为里除了餐桌上的无礼之外还能看出更多的东西。

当时在以色列存在的政治形势使整个国家都使用这个寓言。统治者是政治谋士;法利赛人是炽热的爱国者。所有的国民都因为精神上的傲慢感到愉快;他们把自己看作是神特别的宠爱,而外邦人则被视为“未受割礼”,“狗”,和不洁。不是屈服外邦人,以及应得的惩罚和在神面前纠正他们的方法,公正地相互做交易,犹太人怨恨这些纪律,想方设法摆脱这些外来的制度。在他们反对罗马人中,危机已迫在眉睫。他们依靠自己傲慢自大的努力,保证那块地属于他们所有。很少关心神是各国民的安排者—甚至他自己的国。他是筵席的主—耶稣说,最好等待神的欢乐。在观察他许多教训更深层次的意义时,我们能想象得出那些听说的人对他的真正意思肯定讨论多天。他对大众无礼的责备是否激怒任何人,使他们思考师有什么想法,他们的说法既简单又意味深长呢?


 

第69章 家主的原则 Rules for Hosts

(路加福音12-14节)

在和没有礼貌的宾客交谈后,耶稣转而对主人说话,考验好客的动机。那些话不是寓言,但有些话成了后来大筵席寓言的内容,在这个寓言里耶稣重复提到过。既然筵席的寓言提示了神的方法及目的,语言的目的暗示主人有心取悦神的主人应有像神那样的动机。

耶稣又对请他的人说:你摆设午饭或晚饭,不要请你的朋友、弟兄、亲属,和富足的邻舍,恐怕他们也请你,你就得了报答。你摆设筵席,倒要请那贫穷的、残废的、瘸腿的、瞎眼的,你就有福了!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可报答你。到义人复活的时候,你要得着报答’”(14:12-14)

我们必须从字面上理解该语言,必须认识使用的方言。虽然这些话看似绝对的—“不要请这些人而要请其他人”—使用该绝对形式是为了强调:而更确切我们应这样说:不要请这些人,像其他人一样。有一段经文能很好地解释,就是耶稣多次引用何西阿的话—“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这句话不是禁止祭祀,而是说教诲怜悯更为重要。

耶稣说的话包含巧妙的讽刺—“恐怕他们也请你。他们会回请,耶稣说,他们这样做很危险。当然,耶稣的意思是说回访是初次邀请的真正目的。但是,如果邀请贫穷的、残废的、瘸腿的和瞎眼的,动机的真实性是不容置疑的。穷人没有办法,其他在身体上也不能款待客人。但耶稣表明该行动不能得到报答;神将在复活时报偿。在耶稣说话的两部分里都提到过报答。在第一部分检查人,他们的动机是不足道的。在第二部分报酬取决于对神的信仰,其本身能纯洁动机。耶稣没有在他的教训里排除报答,热情的利他主义者从他们的哲学里排斥它。耶稣相当理解人性和神的目的。神将报偿;即使在主自己的情形里,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希伯来书12:2)。谁在主面前安排这样欢乐的动机呢?不是父他自己吗?同一位神邀请贫穷的和瘸腿的参加他的筵席


 

70 大筵席 Great Supper

(路加福音141624

一句虔诚评论的话把对主人的忠告与这个寓言联系在一起。耶稣说:你们在复活时能得福。同席的客人模仿他的说话:“在神国里吃饭的有福了”(15)!该评论有不同的解释:有些人把它看作真诚,有辨别能力;其他人只是把它看成是虚情假意的话。从前面的内容和随后寓言中的教训来看把发言者视为得意的客人,沾沾自喜地认为自己属于被神邀请去他的国里的客人之列,是最合理的解释。他的话只是虔诚的陈词滥调。耶稣的回答是关于客人的寓言,虽然一般都从寓言本身使用的语言来描述,如大筵席

一个人准备了一桌筵席,邀请了许多客人。一切准备就绪后他差仆人再次邀请。这时被邀请的客人开始找借口推辞;主人很烦恼,于是差人到城市的小巷去找那贫穷的、残废的、瘸腿的、瞎眼的。当时还剩有位子。于是,仆人被差遣到大路上去找其他人宾客满屋:同时他宣布最初找借口推辞的人不允许参加筵席

意思是清楚的,特别是主升天后新约的历史。当然,该寓言非常象婚宴的寓言(马太福音22:1-14),有些作家坚持把它们视为重复,是福音作家出错的变异。但人们说得是,就像所有好的传教士一样,耶稣自己也会重复;像所有优秀的传教士一样他决不是单纯的重复自己

天国就像筵席宴会(以赛亚书25:6)—神邀请犹太人作为他的宾客,通过先知向他们宣布他的目的。故事的第二次邀请符合当时的习俗,但提到这种做法表明被邀请的客人不但缺乏良好的礼貌,而且蔑视主人Tristram省去第二次邀请是破坏性的礼节,相当于取消前次一般性的通知。拒绝第二次邀请是一种侮辱,相当于在阿拉伯部族中的宣战。因此,假装接受邀请是加重冒犯。借口是轻率的显然是愚蠢的行为。一个人买来一块地,必须要看一眼什么时候一个人买地却不先看一眼呢?第二个人买来牛,必须试一下事实上他没有办法这么做。承认无能,买来再试!第三个人情形似乎更佳;律法使结婚的男人有一年的自由时间(申命记24:5),但这些权利不取消社会风俗

主人没有理由改变他的初衷。那些人不足道其他人应受到邀请。在城市的街道和小巷寻找贫穷的和瘸腿的。实际上,最初的邀请针对统治者:第二次邀请仍在该城市的范围里税吏和罪人,他们接受了邀请。在公路上扩大邀请的对象指对外帮人的拯救,正如保罗对彼西底安提阿的犹太人说:“保罗和巴拿巴放胆说:神的道先讲给你们原是应当的;只因你们弃绝这道,断定自己不配得永生,我们就转向外邦人去”(使徒行传13:46)

寓言说公路上的人必须参加筵席有不当之处。它被用于证明迫害异教徒,被强制参加某个教会是正确的。这是多么明显的错误啊,因为耶稣的话意思是清楚的;无需这种强迫:叫那些饥饿的人免费用餐:另外,一位仆人不能靠武力请来一群人

该寓言是对犹太国的控告,也是谴责曾经邀请耶稣的法利赛人。该国充满各种借口,不响应神的邀请。因此,他们受到排斥,所以,邀请就被传给他人。外帮人听到过福音的道,已经相信